内控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

2017-12-11 16:44韦欣
时代金融 2017年32期
关键词: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商业银行

【摘要】操作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工作过程中需规避的一种内生性风险。银行的内部环境、控制体制、风险管理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操作风险。因此,如何在银行的运转过程当中有效地削弱规避操作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本文以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转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内控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并就如何有效规避商业风险提供了一些可行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体制的优化和国家金融机制的完善,银行业中的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大量恶性案件被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下。这种现状深化了大众对于商业银行操作体系的质疑,却也加深了大众对于操作风险的认知。操作风险管理之于商业银行的意义就犹如法律法规之于国家建设的意义。为防止在商业银行的运转过程当中出现“虫蛀”现象,我国银行业应就当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银行操控体系做出一定的调整,以满足当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简述

业界的相关学者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错误或者不科学的工作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界环境所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上探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办法。在1995年巴林银行事件发生之后,操作风险这一概念首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之后的金融业中这一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银行业发展历史来看,2005年3月27日由我国银监会所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是我国第一条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的指引。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改变,银行风险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银行业所涉及的业务范围正在扩大、银行系统也逐渐引入了各种高新技术,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变得更加难以控制[1]。

三、从内控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一)内部人员利用职务关系进行欺诈

纵观众多的相关金融案件,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类案件的主要涉案人员大多是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在这类案件当中,他们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进行不正当的操作。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下我国银行业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漏洞。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过于集中,当监管工作出现疏漏时,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便容易利用自身职能进行不正当的金融操作。

(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随着大众理财观念的转变,信贷业务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之一。行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之下,为保障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体制内对于信贷业务并没有加以过多的制约。宽松的市场体制加剧了商业银行在信贷相关业务上的操作风险。为了完成银行下达的任务,部分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甚至会违反规定而过审部分不合要求的信贷业务申请。

(三)监管制度的漏洞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上述的问题中提出,当下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的漏洞。行业内部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进行不正当操作。“监管不分”的现象更是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在内部控制的视角下来看,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应该存在职位交叉的情况[2]。当监管人员对于银行事务具有过高的管理权时,便容易出现不正当的金融操作。

四、如何从内控角度规避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一)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体制,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人员应该对工作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的环节加以重点防范。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该定期对银行内部的风险容忍度、风险监管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估,对于不完善之处加以修改,以保证银行的内部监管制度符合银行的发展现状。对于银行的工作人员,企业要培养其风险意识,使其对工作当中的操作风险具有敏锐的察觉,以有效地避免在工作当中发生操作风险事故。

(二)银行内部需要加强信息流通

在内部控制角度下来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还缺少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有利于操作风险的规避。管理信息系统可将各个体系间的系统串联起来,使得客户的信誉度等信贷条件得以通用。例如,当客户在某一商业银行的贷款出现未按时还款等恶性情况时,商业银行所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即可对该用户加以标注,以防止该客户在贷款未还清的基础下在进行二次借贷。由此一来,恶性借贷事件便可以得到有效地规避,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控制。

(三)实施监管分离制度

在上文中提到,监管不分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商业银行应当贯彻“监管分离”的思想[3]。也就是说,银行部门的监督者最好是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这样一来,银行则与监督者就不存在过于深度的利益关系,监管者便也可以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督。而对于银行内部的管理人员而言,银行企业要注意职权的分化,切不可将过多的职权集中在一人之上。过于集中的职权会导致银行体系的个人化,这种不科学的管理体制会加深个人对于银行的影响力,从而使得银行的操作风险上升。

(四)根据行业现状优化银行内部的控制结构

针对当前的行业现状,银行因对现有的内部控制结构加以完善。对于银行的业务管理部门,银行要建立完善的业务管理、管理监督和风险评估制度。另外,银行针对应急突发事件制定预备的解决方案,以保证在出现突发事件时银行仍可以处于正常的运转当中。银行的业务战略的发展规划应该与当下的市场环境相吻合。且在业务战略的制定过程当中,银行管理者需要保证在有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时,银行的業务战略仍具有较高的效能。

五、结语

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具有强有力的影响作用。在银行市场错综复杂的今天,制定一套完美的管理体制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完全规避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也并非实际可行。总的来说,规避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是一个统筹过程,这一过程并不存在唯一解,只存在最优解。

参考文献

[1]黄美榕.基于内控视角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以G银行为例[J].福建金融,2015(11):41-45.

[2]黄新颖.内部控制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完善途[J].财会通讯,2013(05):112-113.

[3]蔡美珠.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65-66.

作者简介:韦欣(197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银行内控工作及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