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助蛙类“崛起”

2017-12-12 19:00乔治·德沃斯基于巧峰
飞碟探索 2017年12期
关键词:崛起白垩纪张鹏

乔治·德沃斯基+于巧峰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蛙类已经存活了近2亿年,但直到一颗直径16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摧毁了包括恐龙在内的3/4的地球生命,才使得这种精灵狡猾的两栖动物取得了大的进化飞跃。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蛙类种群数量在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暴增。恐龙的突然灭绝,以及随后崩溃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使得蛙类得以兴盛,种类不断增加,以至于现在仍有成千上万种蛙类栖息在地球上。

大型生物灭绝事件就像巨型重置按钮。约6600万年前,一颗大型小行星撞击尤卡坦半岛,引发了一连串地质事件和大气事件,地球上75%的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几乎所有体重超过50千克的动物(除了一些海龟和鳄鱼)都未能幸免。随着大型蜥蜴的突然消失和环境慢慢地自我修复,幸存下来的物种纷纷在新兴的生态系统中占据有利于自己的位置。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广州中山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蛙类是从白垩纪晚期到后恐龙古近纪过渡时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蛙类的进化,研究人员大卫·布莱克本和张鹏整合出了一份新的蛙类系谱树(与家谱类似,但系譜树基于物种层面,以基因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员从156种蛙类的DNA中选取了95个基因进行研究,以建立其亲缘关系并开发其进化时间轴。

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布莱克本和张鹏发现,大多数现代蛙类并非起源于中生代——那是一段恐龙统治下的极其漫长的时期。蛙类在数亿年前首次出现,但直到恐龙灭绝之后它们的种群数量才有了实质性的飞跃。随着它们的近亲蜥蜴的消失,蛙类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多样的群体,已知种类达6700多种。新的研究表明,88%的蛙类物种是由三大主要支系进化而来的,即雨蛙超科、

姬蛙科和蛙超科,它们都是在白垩纪到古近纪的过渡时期出现的。

在被压制了数百万年后,这些精灵狡猾的两栖动物突然占据了空缺的生态位并繁衍兴盛起来。小行星撞击地球,环境变化接踵而至,导致我们这个星球的大部分植被遭到破坏。但是随着森林的逐渐恢复,蛙类和许多别的动物群体(包括哺乳动物)受益于新的栖息环境,得以繁衍壮大。

可悲的是,我们正经历另一场大的生物灭绝事件,是由人类亲手制造的。由于栖息地丧失、污染、疾病和其他一些因素,蛙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统计,世界上近1/3的两栖动物处于濒危境地或已经灭绝。蛙类可以幸存于恐龙时代,却在与人类的共存中如处地狱。

猜你喜欢
崛起白垩纪张鹏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ceramic raw materials based on the desktop LIBS analyzer
Competitive effect between roughness and mask pattern on charging phenomena during plasma etching
白垩纪大逃杀
基于PLC控制的平移式自动门设计
七千万年前的一天有多长?听听白垩纪海底贝壳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