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及其因应策略分析

2017-12-12 12:53张艳丽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21期
关键词:台湾文化自信策略

张艳丽

摘 要:台湾在21世纪初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与之同时,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保障大学的发展并促进其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质量危机。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台湾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文化自信问题,只有做到大学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自治,处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普及化;策略;文化自信

台湾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发展颇具特色,既具有中国传统特征又借鉴国外经验,既结合本土发展需要又融入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台湾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期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其在普及化过程中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梳理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探索其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的因应策略,可以更好地审视大陆高等教育,并为后者发展提供借鉴。

一、台湾高等教育普及化历程分析

(一)日据时期(1895-1945年)

1895-1945年,台湾处于“日据时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台湾高等教育起步于19世纪末,以1897年成立的台北医院医学讲习所为开端[1],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很小,受教育对象主要是日本家庭子女,主要设立医学类专科院校,不设文史哲专业,高等教育处于精英主义阶段。此时,台湾教育当局尚未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主权,因此本文对此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不作深入分析。

(二)向大众化过渡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二战后,台湾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高等教育院校数量迅速增长,从1950年的7所增加到1985年的105所,为台湾工业化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此时,高等教育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受益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扶持。政府扶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力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台湾当局推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据统计,1952-1962年,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2.8%,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8.15%;1962-1973年,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5.6%,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为18.3%;1973-1982年,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0%,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4.7%[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台湾教育当局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以及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二是政府积极鼓励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为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本,鼓励私人捐资办学,台湾当局在1974年分别发布了“《私立学校法》”“《私立院校奖励条例》”,把大力发展私立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1965年,台湾私立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的比例已达57.14%;1989年,私立院校发展到77所,占高校总数的66.4%,私立院校在校生占总数的72.7%[3]。私立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台湾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向普及化过渡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台湾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不断扩大,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台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人才的学历水平,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至此,高等教育的容量已接近学龄人口总数,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台湾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教育等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自身也必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不断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质量,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要求。面对种种际遇,台湾教育部门也推出了多项举措,以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更加现代、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台湾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因应策略分析

台湾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中不仅包括入学人数、课程设置、大学管理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而且伴随着积极融入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学术卓越的种种努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台湾从立法到建立大学系统再到引进校务评鉴等举措无一不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这既是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也是高等教育不断探索的有益尝试,分析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因应策略,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了经济社会的需要并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至此,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一般而言,学界认为台湾的经济经历了四个阶段:进口替代型经济(1948-1955年)、出口导向型经济(1956-1975年)、工业化经济升级(1976-1990年)、知识经济兴起(1990年以后)。相应地,台湾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体系初创、规模扩张、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四个重要阶段[4]。有学者认为,台湾在经济腾飞之前,主要依靠的是基础教育;在经济腾飞初期,得力于专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当经济步入稳步发展时期,则主要依靠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5]。在普及化阶段,台湾高等教育面对信息化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教育的每一步发展定位都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注重教育立法,鼓励私立大学发展

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方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开始修改大学相关立法,追求大学自治。这包括对“国立大学”法人化地位的确定和对私立大学设置条件的放宽。台湾当局在1992年修改“《大学法》”,贯彻“大学自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三原则[6],于2003年对“《大学法》”进行修正,授予了台湾“国立大学”行政法人地位,使其运行更加自主、自治,并对私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政策支持。对私立大学的设立从严格的管理到“许可报备制”,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缩小“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的差距,使台湾高等教育院校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一举措,使得台湾的私立高等院校蓬勃发展,并大大增加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1955-1975年台湾私立院校从5所增至68所[7],从2009年台湾公私立高校分布来看,在164所大学中,私立院校有98所,占比59.75%[8],私立高校学生在学人数占总数的67.8%,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从数量来看,台湾私立大学增长之快都令人吃惊。此外,台湾大学的设置重心下移,偏重于市县,每个市县都至少设有一所大学,这也确保了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注重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入学公平的举措使得台湾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提高了民众的学历水平。endprint

(三)增强大学竞争力,追求教学卓越

台湾当局在2000年推出了相关文件,主要目的是强强联合,成立联合大学系统,提升大学水平。为此,台湾教育当局拨款39亿台币来促进大学改革、整并,以提高大学竞争力。根据草案,台湾高等教育将朝着“质量平衡,开放竞争”的方向发展,实现多元化、自由化、国际化、卓越化四大目标[9]。2002年,“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阳明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四校参考美国加州大学(UC)系统,正式签署成立联合大学系统意愿书,组成台湾联合大学系统(简称台湾联大)。按照合并设想,整并后,四校在科研、学生、教师等方面均可进行合作交流,力图实现四校之间在招生、学生互选课程、教师短期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学分相互承认等方面进行合作[10]。令人遗憾的是,大学系统所追求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还遭到了一些教师的反对。对此,笔者在和一位台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这位台湾教师在谈到对于大学合并的看法时提到:“合并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竞争力,可是如果合并后反而丧失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未实现提高学校竞争力的目标,那合并的意义和初衷也将不复存在。”台湾教师对台湾大学整并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但不可否认,台湾当局为提高大学竞争力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值得学习。

此外,为了提升大学教学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台湾教育部门于2004年12月出台“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并于2005年投入10亿台币。此项计划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教学质量有所下滑的背景下出台的,希望以此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重视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并开发了9项教学基本核心指标以确保教学质量[11],这涉及学生和教师学习与评价的方方面面。

(四)引入评鉴制度,提升教育质量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入学人数猛增的同时,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台湾教育当局引入了教师评鉴制度。1994年至今为建立高等教育评鉴工作体系的阶段;1997年确立了“大学教育评鉴计划”;1999年提出大学及其专业系所应定期接受评鉴,但以自评为主,推动多元评鉴制度,加强与社会及产业互动;2003年提出应该强化大学评鉴机制,成立公正客观的专责评鉴机构,根据学校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评鉴指标;2005年,台湾各大专校院共同捐资成立了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接受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委托办理的高等教育评鉴工作[12]。由此可知,大学评鉴体系通过不断发展,逐步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台湾重视教师和院校自身的内部评鉴,力图发挥评鉴制度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大学治理能力的作用。

三、对台湾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思考

台湾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下寻找自身发展方向,其发展重点和经济发展需求紧紧相连,在普及化进程中,台湾高等教育还肩负着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和特征。诚然,台湾当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通过种种举措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然而,21世纪的台湾高等教育依然面临种种问题,如规模扩张后的质量提升以及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问题、在教育“松绑”后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定位问题、在适应市场经济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协调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等[13],这都应该引发我们深切的思考。

(一)大学自治与文化自信问题

通过探究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条高等教育发展中难以被忽视的逻辑,即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一直仰仗台湾当局这只“有形的手”的指引,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是以政治为中介的,高等教育和政治之间的问题更聚焦、矛盾更突出;与之相反,高等教育与大学文化、科技发展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大学自治权不断增强,在为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欢欣鼓舞的同时,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发展问题也是亟需思考的。台湾高等教育与政治交往过密,究其缘由不外乎是大学文化自信缺失,甚至可以说大学一直忙于与政治的“外部斗争”,还未来得及思考自身的文化自立问题就已经被迫自立。具体而言,从高等教育建立之初就一直受政治的“管控”,二战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又服务并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直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以来,高等教育才开始思考自身安身立命的功能与使命。要想实现自治,大学要有自身内生的自治文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是台湾高校生成并塑造自治文化的机遇,如何更好地处理大学自治与政府“管控”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教育国际化的难题、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都与大学文化自信的生成密不可分。因此,建构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文化自信能使大学发展有新的突破,也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内在文化根基上的“治病良方”。

(二)规模扩张和质量保障问题

质量问题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如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质量是所有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刚刚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规模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学历贬值、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就业压力大等。大学开始思考如何在规模扩张的洪流下培养精英人才,这不仅是一所高校内部的问题,而且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的问题。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同高校的分类发展问题,要想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质量问题,就要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考虑进来,不是说每一所大学都要扩张,而是要明确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这与罗宾斯原则不谋而合,也就是要为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并能够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于台湾而言,台湾当局广设学院,高等教育重心下移,每一所市县都要保证其至少有一所高等院校的做法是可取的;对大陆而言,就要思考普及化时代被纳入高等教育群体的对象有哪些,他们需要接受哪种类型的教育,什么类型的学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其高等教育需求与精英化和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求有何不同,这就涉及高校的分类发展问题。新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需要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这不单单是现有高校扩大招生人数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新生的需求构建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和组织形式。因此,解决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质量危机问题,在高校扩招之外,还应确保大学系统能够足够多元、开放,以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对象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伟良.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特征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1(6):88-92.

[2]王焕芝.试论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大众化到普及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89-192.

[3]罗祥喜.台湾教育与经济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232,233-241.

[4]冯增俊.新世纪台湾高等教育教育发展[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61144/,2016-12-20.

[5]李澤或,武毅英.战后台清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6]冯增俊.台湾高等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前瞻[J].现代大学教育,2004(5):50-55.

[7]陈明伟,刘小强.大学教师发展:台湾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33-36.

[8]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4.

[9]台首部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草案出台[J].情报与咨询.2000(2).

[10]丁三青.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3):52-55.

[11][12][13]董泽芳.台湾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2):46-52.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许方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湾文化自信策略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