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弘毅精神

2017-12-12 23:51冀庞泽
科技资讯 2017年29期
关键词:弘毅任重道远

冀庞泽

摘 要:弘毅精神是儒家思想中乃至民族精神中不可忽视的闪光点,其表现的大无畏的仁爱精神、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并印证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曾子所言的基础上,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开阔分析其内涵,并在弘毅精神的表现、实施的艰难、应对的态度等方面分析所言之弘毅,并结合历史与现实,弘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弘毅精神。

关键词:弘毅 任重道远 不染纤尘 现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b)-0222-02

儒家传承千年,精神代代不休,如星光般灿耀,犹波涛兮不绝,纵然蒙尘受哀,终不妨其绽放光彩。其以高度的个人修养为核心,以入世安天下为抱负,凝聚成一个又一个不朽的思想结晶,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继往开来的圣贤君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更是道出了无数仁人义士的肺腑心声,为天下情怀抛头颅,洒热血,尽忠尽义。然儒家千年,未曾见许久太平盛世,多为乱象困乏层出不穷,然如此之态,艰难险阻众多欲兴仁而不得志,欲为官安邦利民而不得意,若如此而弘毅有何意义?而答案恰恰正是其本身,所宣扬的弘毅精神应不单单只是抱负上的远大,意志上的坚强,而应该结合着儒家乃至佛道思想来分析丰富弘毅精神的内涵境界,真正地体现其刚正博大的气息,胸怀无岸而善恶皆容,绝不会因任何艰难险阻不得志而有消极的情绪,展现真正的弘毅之态。

1 弘毅精神的表现

儒家思想力倡“仁”之思想,把“仁”当作核心教化,作为天下抱负,安国利民,社会和谐的思想关键,贯穿于儒家思想始终,形影不离。《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诸如此类之解说提倡仁爱的,亦是数不胜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是淋漓尽致展现了儒家舍身为仁,志满天下的不朽追求。与西方追求个人主义、向往个人自由、重竞争而不重和合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充满“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精神的中华民族向来具有注重和谐、注重整体、注重教化的价值取向,因而有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广阔情怀,形成了中华民族包容天下的气魄胸怀。《论语·宪问》:“‘有心哉,击馨乎!继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2 仁义道路的曲折

2.1 人心不古与时代风气

从春秋战国时期来看,正值社会各个领域的大变革之中,礼崩乐坏,群雄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热心奔走,周游列国而不得志,只有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表现了孔子尽心竭力而仍无力改变时局的感叹。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制度与生产工具的变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进步冲刷了思想的恬淡宁静,渐渐道德境界逐步丧失而追求利益,如《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正述其境界的沦丧,一步步精神后退,因而有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持德者寡,用术者多”的时代局面和个人状态,只讲求现实和功利,而不是修养自己的内心境界,一旦内在思想垮台,即使孔圣人再提倡千万遍“仁”亦是难以起作用的。及后世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亦是费心竭力提倡,然终不改时代大局,可见仁义之道实行之艰难,实是無可奈何。

2.2 社会意识与个人修养

春秋战国至后,仁义礼治已不是治理天下的良药,并非其不好,而恰恰是精神境界要求太高,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因此,符合时代潮流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就建立起来,皇帝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世代世袭,这就注定了皇帝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位有着修养,爱民如子的贤君,反而有可能产生骄横跋扈的暴君,于是便与儒家之“内圣外王”之道相距甚远,仁政少见,太平盛世更是一纸空谈。

后世开创科举制,开启了读书做官的风气,使人人都有了做官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做官求名求利思想的抬头兴盛,为虚荣为名利,早已没有了胸怀天下,济世救民的热忱与抱负。为官者一心为百姓,身正清廉者亦是不多。

在社会层面当中,大众的素养追求也在不断的物质化。清朝李汝珍《镜花缘》:“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确凿可见。崇尚奢华导致精神上的缺失,境界的狭隘,人心浮躁,社会毋宁。及近代西方价值观流于中国,个人观念抬头,社会制度改变,经济水平发展,一系列因素致使精神力量缺失,社会冷漠等问题令人诧异胆寒,感叹执政者行仁若易兴仁难,大兴仁义和睦于天下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3 应对的态度

3.1 万物自然的规律

根据世间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实行仁义的抱负往往会曲折而困苦,甚至有心无力,而心生愁绪,感叹世界缺憾,怒恨小人之流,似是一片愤世嫉俗之样,却依然无可奈何。故反而有叹“仁者不忧?”恰是“仁者多忧!”

心有忧虑,因不得志因众未仁而愁至不解,实际上是道理不清,修养不高的表现,没有真正体会到“弘毅”的博大境界。对客观世界来说,儒家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畏天命”“天行有常”,道家讲:“天生天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佛家讲:“诸法皆空”“因缘聚合”皆是道明了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生灭得失都是自然的现象,是整个世界的局部展现,不必执着于一时,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因而也会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得失如同昼夜,有无皆是常道,任何结果都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故以包容世界的胸怀,理解世间的美丑现象,不拘于美丑,而只是以一颗赤诚的心、以一种光明洒脱的胸怀宣扬仁义,才是真正的“弘毅”。可见行仁义之道不问前程,但求仁义尽致,其余天道自有安排。心胸不拘而坚定行义,可谓是真正的“弘毅”精神。

3.2 不染纤尘的心境

明晰了世间生灭有无的道理,得到的是一颗理解包容的心,如湖光明镜一般一尘不染而又照应万物。佛家云:“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家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儒家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均表现了光风霁月的胸怀。

4 弘毅精神与现代中国

“士不可以不弘毅”,在古代,作为知识分子的“士”的群体,担当着家国建设,弘扬仁义的重任。他们地位财富并不显赫,但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着为人称颂的品格与才能。古代学术流派驳杂,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人格形象,儒家养文士而以仁义治天下,墨家出侠士而兼爱于天下,法家培谋士而法术势统天下,道家有隐士而超脱闻天下,同是代表着充满精神力量的光辉人格。而如今,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文化建设迫在眉睫的时代,“弘毅”精神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的青年,将是明日的栋梁;青年的品性,展现的将是中华的风采。背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回首光辉国学,道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苏文金.弘扬“诚毅”校训精神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J].集美大学学报,2007,8(4):29-33.

[2] 张进.诗意栖居与弘毅进取[J].天津市经理学报,2012(4):89-90.

[3] 常昭,常青.《史记》对士之弘毅精神的继承和阐扬[J].淄博师专学报,2016(3):67-69.endprint

猜你喜欢
弘毅任重道远
校训展示墙
基于激励教育模式的职校发展实践探索
百战
任重道远
先秦儒家弘毅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对周南梅溪湖中学校训的解读
看看它们怎么说
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把握习近平用人思想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反腐斗争未有穷期,“歇一歇”思维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