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走遍

2017-12-12 11:17黄望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浪漫三毛流浪

黄望菁

【摘要】三毛的足迹遍布59个国家和地区,可她的流浪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旅游,她跨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只为尋找心中的橄榄树。三毛的流浪有着她的信念和追求,这是带有诗意色彩的、或者说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寻觅。只是理所当然的是,这种流浪必然不可能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似乎于她而言,流浪更多的意味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行动,而它的过程是心酸的,像是在逃离什么,是疲惫的,带着那么多的无奈,却又必须这样做。

【关键词】三毛;流浪;解脱;浪漫;敏感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86-02

一、三毛的“流浪情结”

“流浪”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洒脱和诗意,就像是对自己身心的一种放逐,流浪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人是出自对现状的不满,想逃离纷繁复杂的社会,寻找内心的乌托邦,有人是因为想逃避一些人和事,所以选择流浪的方式避而不见。而于我而言,说到流浪,脑海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位穿着长裙,光着脚,快乐地漫步在滚滚黄沙的女子形象。那个人便是三毛。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当听到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名字时都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这样一个弱女子,走遍万水千山,拥有着如此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传奇人生。三毛的足迹遍布59个国家和地区,她跨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只为寻找心中的橄榄树。三毛的流浪有着她的信念和追求,这是带有诗意色彩的、或者说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寻觅。

二、幼年时流浪情结的孕育

三毛小时候身体瘦弱、性格独立、冷淡、执拗、叛逆且不合群[1]。她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对血腥的场面,她没表现出一般女孩的胆怯,小时候她经常看宰杀牲畜时人与动物搏斗的场面,当然,但她喜欢的不是残酷本身,而是从中能看到动物的可怜和自己命运的悲剧性,多么异乎常人的冷静和思维。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人性形成的开始,或许那种悲观主义从那时候便埋下了种子。她的父亲曾这样评价:“在她二十岁以前,无论健康、脾气、观念、敏感、任性和自弃,都是少见的[2]。”她的内心积蓄着一股广泛游历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任何樊笼都无法拘住。

三、少年时流浪情结的萌芽

(一)社会大背景环境对三毛流浪情结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经济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精神的世界上人们却是贫乏的。《现代文学》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白先勇在会议创办此杂志的初衷时曾说:“这是一个人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时代。”出于转型期的台湾,现代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无根主义”“漂泊意识”[3],相对于白先勇先生,三毛更容易受这一思潮的影响。第一,她没有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上的负担更轻些。第二,她天性敏感浪漫,远方对她来说有着足够强大的吸引力。于是很自然地,当现代主义在台湾兴起的时候,三毛的心中也潜伏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二)校园环境对三毛流浪情结的影响

在她十二岁的时候,遭到了严厉苛刻的数学老师的无情对待。数学老师质疑三毛考试作弊,当三毛做不出他出的考卷时,他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沾满墨汁的毛笔在她脸上画了两个鸭蛋,用如此低劣的手段羞辱三毛的人格,践踏她的尊严,这无疑给敏感脆弱又自尊的三毛给予了致命的一击。以至于后来只要想到自己还要去上学,便立即昏倒在地,失去知觉[4]。此后三毛开始逃学,这可以说是她人生的第一次流浪,远离学校,实现心灵的放逐。

这一流浪,就是七年。七年的时间里,她把自己囚禁在卧室里,把自己与外面喧嚣热闹的世界隔离开,患上了医学上所说的“自闭症”。这个时期充满困惑于悲伤的人生在《雨季不再来》都有记录,我们在作品里面可以品读出她对人生虚幻的追求和无力的感慨。处于这个人生阶段的三毛,她选择了用一种自我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向我们述说的却是少年时的她内心深处对自由的那份渴望。然而此时的她把自己心灵的窗户紧紧地关闭起来,不与人交流,甚至连用餐都让家人送进她卧室。她说“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会消失的,消失得无影无踪,活着的不再是我,我已不复存在了,我会消失……[5]”果然,十三岁的三毛做出了一个非常极端而可怕的决定。在一个台风的夜晚,她选择了割腕自杀,手腕上还是缝了28针,这也成了少年三毛对自由追求的最好印记。

少年时期对三毛来说是阴暗的雨季,她脆弱、忧郁、敏感。她将自己深深藏在黑暗里,远离人群,在自我的虚无世界里呐喊彷徨,内心有太多青春期的痛苦忧愁,无人倾诉便只能寄情于笔端,《惑》便是在三毛最苦闷最黑暗的时期创作出来的,三毛说:“我的文章,上了《现代文学》,对比别人,这是一件小事,对当年的我,却无意间种下了一生执着写作的种子[6]。”三毛陆续发表了《月娘》《异乡恋情》《极乐鸟》等,用文字记录了那充满困惑与压抑伤感的成长。这些经历作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生命体验,让我们能在字里行间品位出三毛渴望被重视被关心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四、青年时流浪情结的绽放

(一)为爱逃离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三毛,三毛的感情之路走得极为坎坷。失败的初恋、结婚前夕未婚夫突发心脏病死亡。悲痛万分的三毛为逃离举目皆伤心的场景,她只能再次选择流浪。这一段时间她的作品都是建立在游历的基础上而进行创作的,如果说她前期的流浪意识还停留在朦胧的远方的话,那么现在的三毛对流浪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带给人的饱和感和膨胀感不是三毛所向往的,她需要的找寻的是一片精神上的绿洲。三毛曾说:“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7]。”于是,三毛放弃台北优裕的物质生活,孑身流浪到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避开纷繁的人群,用独特的思想诠释一片原始的土地。三毛写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浪小说,不是单纯介绍旅游景点,美食佳肴。她写出的是一个流浪女子,在沙漠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幸福感让人觉得这对在异国生活的小夫妻,虽生活清贫,却不乏男女依恋你侬我侬的时刻,她们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智慧,把日子过得风风火火,有趣极了。此刻一路的漂泊无依的三毛终于找到了一种家的温情,那种兴奋和幸福是无可比拟的。这段日子是她“流浪一生中的短暂定居”,其实漂泊是被迫的,并不是人生的第一选择,因为有了荷西的陪伴,暂居本身就成了一个感情的寄托之处。所以在阅读这个时期三毛的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三毛在用生命为我们创造一个世界,虽然撒哈拉沙漠漫天黄沙飞舞,但我们却能看到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endprint

(二)感悟生命的真谛

她一生流浪,不止息的参与、投入与探索,是对生命的一种“献身”,“唯有透过炽热狂热的不顾一切的献身行动,人才得以击破与生俱来的矛盾与绝望”[8]。三毛对于生命意义不懈的寻求,这种意义的探索源于她拥有的独特的生活体验,而且还有对自身命运和灵魂走向从未停止的关注,也是她对人类内心的精神欲求真挚的憧憬她对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的洞悉、思索构成了她生命的底蕴。并将这上升到对人类精神的普遍意义的探寻。比如对自我的寻找,爱情的意义的探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证等等。正是源于这一切对人类精神意义的关注与“献身”的精神,体现了她人生的价值,也说明了三毛对生命的真诚与挚爱,她一直在认真地对待生活,品位人生,她实在是生命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她用自己整个的灵魂都投人到探求生命的真谛之中来。

(三)流浪的意义

三毛是一个“我执”很深的人,追寻永恒的爱情体验是为了从中发现真实的自我,求得心灵的释放和对自己的印证。三毛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9]所以三毛一直以她的爱情来改变她的生活与写作,在不断的寻求中更进一步的体现流浪的根本意义。

五、中年时流浪情结的凋零

对于死亡,三毛并不畏惧的。死亡在三毛眼里是平常的,淡泊的。她并不是没有想過与荷西共赴黄泉,展开一场死亡之旅。只是为了父母,她不可以那么自私。她曾在文中写道“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10]。”可是,她终于还是不堪人世间种种痛苦,毅然选择了流浪。这也是她生命中永远的流浪了。李涛曾说:“读三毛的后期的文章,已经能感觉她一直在找一个赴约的方式,再读她大陆之行后的叙事,已可嗅出三毛洞悉生命本质,回归玄虚的气息[11]。”而这一次,正是三毛人生中一次最具有超脱意识的唯美的流浪,用一种绝对的自由的方式换取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永恒之爱,这是多么伟大。

纵观三毛的这一生,她用她流浪的一生谱写而来她绚丽的生命意识,用她永远的流浪绽放着人间真正的爱恋。三毛曾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却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12]!”当经历了从孤独自卑寂寞到幸福洒脱,到最终回到孤独寂寞后,三毛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她的流浪旅程。而结束是另一场流浪的开始,正如三毛所说“我并不害怕死亡,死亡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可能是美丽的。”她赋予死亡以崇高和永恒的意义。所以用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或许也可以看成是流浪三毛她所追求的永远的流浪。

参考文献

[1]杨际岚:《台湾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出版,1987年第2期.

[2]三毛著:《昨日·今日·明日》,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

[3]陈嗣庆女儿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

[4][7]三毛三毛作品集—两极对话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5]沙门.论叙事艺术的内在“真实”.橄榄树文学月刊,2003,(1).

[8][11]三毛:《悲欢交织录》,《台港文学选刊》,1989年第11期.

[6]《新民晚报》,1991年7月31日,第2版.

[9]三毛:《爱马》,《送你一匹马》,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11月.

[10]《台港文学选刊》编辑部:《纪念三毛特辑·编者按》,《台港文学选刊》,1991年第2期.

[12]三毛:《三毛的作品》,《台港文学选刊》,1991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浪漫三毛流浪
我与《三毛流浪记》
视觉
远方
流浪猫鲍勃
精神和内心的完美呈现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抒情、诗意
给远方
流浪的星星
“浪漫”的人开着“倔强”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