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2017-12-12 16:22张国福
南北桥 2017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创新教育小学语文

张国福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项目,它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教师可以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丰富课堂形式、营造课堂氛围以及鼓励学生质疑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關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2.133

近年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行并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环境的整体趋势。目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处于不断上升的形势,小学语文所具有的丰富的素材和情感,能为学生创新实践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并未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导致学生在创造实践、思维拓展、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短板。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课堂情境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出发,对当前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一、利用教材资源,传递创新意识

教师在为学生解析课文时,不仅仅应当限于字词句篇的解读,还应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了解文章所要传递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便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和人文情怀,比如第一座拱桥“赵州桥”、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等等,此类元素在呈现我国古人智慧瑰宝的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古人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应该对这种精神加以传递,鼓励学生去进行积极地探究实践。此外,“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伽利略实验”等名人故事,同样蕴含了灵活变通、大胆创新以及锲而不舍等精神,教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以此发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二、创设课堂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本身便是一门具有感性特征的人文学科,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意境,非单一的言语和板书能够呈现。为此,教师应该开展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意境,带动学生的情感和创新思维。

创设意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在现代化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点。比如,在讲述古诗《江雪》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放映相关时代视频,配以一定的音乐以及经典朗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进而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述、阅读理解以及文章写作带来启发。

当然,意境营造的方法绝不仅限于多媒体一种形式,只要是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感知的元素,教师皆可以加以运用。比如,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缓缓念出相应的旁白;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书写文章时的境遇,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启发。

三、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表现为学生具有自己个性化见解、敢于质疑的态度。受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将自己置于课堂的绝对主导地位,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以及观念,并不接收学生的反馈和个性化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成为教材以及教师的“复读机”,造成他们个性化见解以及创新意识的缺失。

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尊重并爱护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加以肯定和鼓励。比如,在讲述唐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其正文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这明明是一首赞美西湖风光的诗,跟送别有什么关系呢?面对以上质疑,笔者调动班级学生共同探讨、查阅资料、发表见解,虽是没有得出“权威答案”,却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启示,调动了学生思维。

再如,笔者在讲述贾岛与苏轼间“推敲”典故时,同样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虽然苏轼认为“敲”比“推”好,但是有的同学认为“推”比“敲”好,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月下僧人的孤寂与随性,且“推门”往往会发出“吱唔”的声音,更符合当时意境。针对学生的此类质疑以及个性化见解,笔者并未加以否认,而是给予了鼓励和尊重,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带来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潜力

具有创新元素的课堂,应该是氛围活泼、言论自由、形式灵活的课堂。小学生本身便是一群具有灵性与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天性好动、热爱新鲜事物、对各种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此,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刻板的教学方式,将小学语文课堂打造成自由而活泼的青少年园地。

(一)探究式课堂的构建

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其根本之处还在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为此,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比如在讲述《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圆明园该不该被修复?为什么?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由于圆明园事件发生在晚清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当中涉及到较多的历史知识背景。因此,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一定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帮助。

(二)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为了满足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相关教师需要构建起开放式的课堂,激发学生潜力。比如,在讲述有关自然景物的课文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校园里的花圃,切身感受植物里所蕴藏的自然风景;让学生组成记者团、编辑队,引导学生对身边事进行采访和报道等等,皆是对学生创造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激发。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根本还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相关教师需要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便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群体的思维特质和心理加以揣摩,对学生的个性化见解以及想象力加以尊重和保护,如此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唐现弟.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J].求知导刊,2016,年,第6期:第16至17页.

[2]叶爱洋.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才智,2016年,第6期:第44页.

[3]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16至18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创新教育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