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亲水的民族

2017-12-13 03:48刘建明
今日民族 2017年10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澜沧江傣族

□ 文·图 / 刘建明

傣族:亲水的民族

□ 文·图 / 刘建明

01勐海县,2010年2月。勐遮镇的傣族在水塘里捉鱼。

02勐腊县,2004年12月。勐仑镇的傣族青年在罗梭江上捕鱼。

03勐腊县,2010年12月。曼龙代村的傣族妇女在河里捞青苔。

最初的印象

1970年春节前夕,我因参加单位组织的摄影小分队,来到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师5团。兵团驻地周围,大都是傣族村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傣族。

过去我们有一个错误认识,以为傣族地区比内地落后。但到勐海后我的这个观点被颠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我们都清楚,物质匮乏,生活很艰难。但是,在傣族地区,因为物产丰富,加上靠近边境,容易买到国外物品,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仅不差,甚至高于内地的城市。

变与不变

开始拍摄傣族至今,算起来已有30多年。这期间,傣族的变化是明显的。从村寨的面貌看,除景洪市的橄榄坝、澜沧县的景迈等少数地方保留较多传统外,其他大部分地方,都变得更为现代,穿传统服装的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村寨越来越干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不过,随着拍摄的深入,我对傣族文化,尤其是民众的信仰方面,有了更多了解。这种信仰相当稳定,深刻地塑造了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据我观察,他们的信仰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多大改变,他们依旧很虔诚。

另一个没有改变的是傣族人的性格。我从来没有在傣族村庄看到过邻里之间吵架、争执,他们和谐友爱的生活状态让人难忘。

水与傣族

傣族人通常都生活在水边。澜沧江、瑞丽江、大盈江、元江等著名的河流,都是傣族世代生活的区域。

01 景洪,1988年9月。在澜沧江畔洗衣的傣族妇女,这种场景今天很难看到了。

02 瑞丽,1995年4月。傣族姑娘水井取水。

03 景洪市,2003年4月。傣家女在傍晚的澜沧江洗衣沐浴。

04 耿马县,2004年6月。孟定镇的傣族少女在河边戏水。

05 勐腊县,2003年4月。罗梭江上你追我赶的赛龙舟场面。

06 景洪,1978年4月。泼水节活动中,西双版纳州州长召存信向龙舟赛的获胜者敬酒。

07 景洪市,2003年4月。傣族泼水节泼水活动。

傣族跟水的关系太密切。大的方面讲,他们是稻作民族,离不开水,而且,像西双版纳的傣族,生活在热带雨林边,更是有一套跟自然相处,跟水打交道的传统智慧。

微观角度看,傣族的日常生活,乃至重要的节庆,都跟水有关。比如,他们在河水中洗衣服、沐浴、泡温泉、嬉戏、浴佛、过泼水节等都离不开水。总之,跟水有关的生活,已经成了傣族生活最靓丽的风景。

【编者按】学者对傣族的研究,经常从生态的角度入手,甚至有的把傣族亲近水的特征,视为傣族“民族性”的源头。很多描述,或许太抽象,但傣族的生活,无论是何种层次上,都跟水有亲密的关系,所以,顺着水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傣族生活的若干共性。

刘建明,198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06年—2012年任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至今被聘为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家。2006年,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部门授予“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代表作品有:《情系蓝天》获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1988年)、建国四十周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1989年);《乡街子》(组照)获第八届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一等奖(2015年)等。

(责任编辑 刘笑)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州澜沧江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情满澜沧江
通过云南沿边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澜沧江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经营与发展研究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