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现状与展望研究

2017-12-13 09:31陈啸铮
神州民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广州市对策建议

[摘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加快广州人才高地建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广州把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既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也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通过学习借鉴国内一些兄弟城市的有益经验,力求为广州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广州市;建设人才高地;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加快广州人才高地建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广州唯一的一个副省级城市,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一起,被定位为国家5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还被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国最开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俗话说,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2]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说到底,城市竞争,关键是是人才的竞争;城市优势,核心是人才的优势。当前,广州市正在大力推进“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国际科技创新)、“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致力打选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既是时不我待的客观要求,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良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广州人才总量的发展现状与比较优势、面临的突出困难和各种挑战,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一些兄弟城市招才引智工作的有益经验,为广州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广州人才总量的发展现状与比较优势

截至2016年底,广州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约326万人,主要特点是:一是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16人,“万人计划”入选者95人。二是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广州现有高技能人才74.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三是人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留学回国在穗工作人员达6.3万人,2016年来穗工作的外国人才1.2万人次;自2011年以来,广州五次获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称号。四是广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从2015年至2017年报考我市公务员的情况看,招录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1:1、89:1、107:1,足见广州的吸引力逐年大幅度提升。

对招才引智工作,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投入较大。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懈努力,目前广州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人才集聚的综合效应、以及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一)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比较优越的城市软环境

广州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广州地处中国的“南大门”,濒临中国南海,毗邻港澳,是广佛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粤港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与此同时,广州素来就有宽厚、包容、开放、创新、务实的优良人文环境,尤其是以吸引和厚待海内外人才而著称。2014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中,广州市政府评估总得分在53个较大城市中排名第一。2014年、2015年,广州民生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软环境日益得到优化。此外,广州的营商环境非常突出。作为中国内地市场化形成最早、发育最成熟、经济基础最雄厚的城市之一,广州以其出众的营商环境助推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2015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00.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6∶31.97∶66.77。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全国前三位。2010年至2015年,广州五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华南第一位、世界第五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居全国第一。2016年3月中旬,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16》报告,广州、深圳与杭州分列前三名。其中,广州由于在“智力资本和创新”与“交通和城市规划”两个维度积分大幅超越深圳,取代两年位居榜首的深圳。再者,广州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人才基地或平台,能为各方面的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广州汇聚了全广东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95%的博士、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有新型研发机构28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13家、重点实验室337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广州已建成华南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优秀,数量居全国第一。2015年,以广州高新区为核心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准,被确立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目前,国家正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區的发展规划,远景目标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继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东京三个湾区之后的第四个世界级的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三个GDP总量相当的城市,以及澳门,将携手引领当今世界这一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共同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2016年初,广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广州市人力绿卡制度》、《广州市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简称“1十4”人才政策)。“1十4”人才政策内容,涵盖了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资助、产业领军人才奖励、人才绿卡制度、企业人才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人才流动等11个人才专项。明确自2016年起,5年内投入35亿元,在广州市的重点产业领域内,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团队成员),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吸引带动各类产业人才来穗工作。预计到2020年,广州市的研发人员总量将增加至21万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增加至3400人左右,总体规模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政策,加大了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修订了原《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实施意见》,扩大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重新修订印发了《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扩大招生范围至“985工程”高校及港、澳、台地区名列全球前200位高校广州市生源在册全日制优秀学生。今年底或明年初即将出台《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切实加大人才培养资助力度,进一步强化保障服务工作。

(三)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深化

人才评价和职称制度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广州已开展了向具备承接能力的行业、社会组织转移部分职称评审职能,目前广州市有高、中级评委会共75个,入库专家总人数达到1.4万人。今年又向广东省人社厅成功争取了8个高评委的组建权(至目前合计26个),并将逐步实施下放到行业组织进行社会化评价的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具体实施办法。广州市人社局已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转发了广东省《关于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有关人事管理问题的意见》,对广州市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三年一期、最多两期的离岗创业期,离岗创业期间保留岗位,可以参加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目前广州市各相关事业单位正在按要求制定离岗创业人员的人事管理办法。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深化。技工教育“广州模式”以技师学院为龙头,普通技校为基础,公办与民办互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目前广州市共有27所技工院校,在校生11.6万人,每年毕业生3.5万人。今年在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广州市48名选手进入26个项目的国家集训,有7个项目的8名选手代表国家出征世界技能大赛,夺得了两块金牌、1块银牌、3块铜牌和1个优秀奖,受到了国家、省、市的隆重表彰。

(四)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创新创业重大平台密集搭建

打造“海交会”平台,集聚海外创新创业人才。2016年“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海交会),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打破地域限制、首次将参会人才扩大到全口径海外人才、首次在海外设立分会场、首次采用“互联网+海交会”手段,吸引了3300多名海外人才参加。

今年12月即将在广州召开的2017海交会,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来华交流合作;促进已回国海外高层次人才跨地区交流。打造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项目交流的平台;国家政策研究制定和发布交流的平台;世界文化融合交流的平台。[3]

广州市认真落实了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的政策体系,在穗留学回国人员达到6.3万人。目前广州市属单位共有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95个,在站博士后343人,在站博士后参与国家、省、市重大项目150个,发表论文220篇,获批专利260项。打造多元化创业孵化平台,集聚大规模创业人才。推进各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实训、办公场地、工商注册等一体化服务。目前,广州共培育建设各级创业(孵化)基地278个,累计进驻企业23426户。通过举办“助你创业、赢在广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广州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约490个,其中381个项目已注册实体企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6000人。打造技术研发平台,集聚大量研发创新人才。广州现已建成国家级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00多家、重点实验室200多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00多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多个。

二、广州建设人才高地面临的突出困难和各种挑战

目前,广州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才结构还亟需优化、高精尖人才匮乏、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广州加快建设人才高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

(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改革深化

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评价、科研成果转化、人才激励制度等方面受政策性限制;人才评价以学历、资格、论文等传统指标为主,缺乏市场化的创新创业指标、社会贡献指标;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互贯通发展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上海市人才“30条”已经全面落实用人自主权、招聘考核分配权下放,并明确学历、论文等不再是人才分类评价的限制性条件,以及规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等,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非常灵活实用。

(二)创新投入和人才投入亟需进一步加强

广州的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为2.5%,比重偏低。在人才专项投入上,广州市虽然在2016年出台了“1+4”产业领军人才政策,每年投入7亿元选拔创新创业人才,但只覆盖到企业,政策没有惠及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建议在下一步制定出台的《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决定》等系列文件中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

(三)人才激励保障政策需进一步大力提升

住房保障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的实际,广州市推出了人才安居工程,但是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我市从外地引进入户的人才总量为4.2万人,而广州计划推出的人才公寓仅1万套。与此相对应的是,省内兄弟城市深圳,2017年计划新增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5万套、约277万平方米,用地出让优先满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四)产学研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中小企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的渠道,需要政府引导建立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同时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广州地区产学研机构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规模偏小、数量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

(五)广州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迅速改善

2017年,广州再次荣获“2016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的殊荣。活动主办方通过对外籍人才提交的各评分项和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描绘出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的真实感受。此次评选,广州位居全国十个城市总榜单的第八名,从政策、政务、工作、生活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分析,广州在政务环境上排名第八、工作环境排名第九、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排名第十。从18项指标的得分来看,“政务环境”的相关机构配置、相关事务办理流程和政务人员工作质量都远高于平均分,说明广州为外籍人士提供了良好的政务环境,但“生活环境”中的城市发展规划、子女教育环境、工作及创业环境、社会公共文明和城市包容度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分,说明生活环境是广州市引进外籍人才的一个短板。

三、国内兄弟城市在引才用才方面的经验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其他兄弟城市在引才用才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为广州市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一)上海市

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市的引才揽才政策向来引领潮流。2016年9月,《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为人才“30条”)正式印发实施,目标是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人才“30条”规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双自”地区)工作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或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这使得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在国内人才引进方面,充分发挥户籍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人才“30条”全面落实用人自主权、招聘考核分配权下放。明确: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进人才,编制、人社等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备案和审批,引进人才到岗后向人社部门备案相关事项。“人才30条”明确: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学历、论文等不再是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强化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支持用人单位自行探索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人才30条”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逐步与相关福利待遇脱钩。规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并逐步将职称评审权下放给用人主体、行业组织等。同时明确,职称不作为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的限制性条件,逐步与相关福利待遇脱钩。此外,“人才30条”还大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支持相互兼职;促进人才向重点发展区域和基层一线流动。

(二)杭州市

早在2010年,杭州就启动实施全球引才“521”计划,即从2010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面向全球引进20个以上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100名以上带着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同时,5年内全市引进1500名以上海外留学人员,500个左右的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全球引才“521”计划实施以来,效果非常明显。2015年,杭州市率先在国内推出以“人才新政27条”为总纲,15个配套制度和45个操作细则为支撑的“1+X”政策体系,在人才引进、项目支持等18个方面进行完善改革,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2016年11月,杭州市又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见》。这份意见被称为“人才新政22条”,它聚焦“突出市场导向”等改革重点,提出了体制机制更活、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比如,每年设立500万元人才资源服务业务发展资金,用于扶持中介组织、猎头机构等的发展;向新引进到杭州工作的应届全日制硕士发放2万元、博士3万元的一次性生活(或租房)补贴;允许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额留单位处置、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收益比例不低于70%。等等,彰显了杭州引才的决心和力度。

(三)苏州市

2010年7月,苏州市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10时间,每年从海外引进10名达到国家“千人计划”层次的尖端人才,100名掌握国际先进技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到2020年,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新人才高度集聚、新产业蓬勃发展、充满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的人才天堂。为确保顺利实施“1010工程”,苏州市还配套出台了《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对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2011年10月,苏州市出台《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实施细则(试行)》,重视发挥在苏高校和科研院所引才聚才作用,大力提升教育、科研、学术领域的竞争实力,更好地为苏州产业转型升级服务。2016年底,苏州市又出台《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细则》。针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出重招,计划在五年内资助1万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根据各自积分,可分别获6万元、9万元、12万元的薪酬补贴,并在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4]

(四)深圳市

作为省内的友邻兄弟城市,深圳市的引才政策尤其值得广州学习借鉴。2011年,深圳市作出实施“孔雀计划”。计划从2011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深圳市在若干重点领域中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创新,吸引带动了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力争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创业创新活动活跃、海外高层次人才向往汇聚的国际人才“宜聚”城市。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至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享受待遇政策。对引进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并在创业启动、项目研发、政策配套、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通过“孔雀计划”,深圳的顶尖人才队伍迅速扩大。五年来共引进中外院士13人、中央“千人计划”成员51人,其中引进后新增17名中央“千人计划”成员,经深圳市确认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364名,其中认定44批次共1303名,评审3批次共61名。五年间深圳累计引进“孔雀团队”和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83个:“孔雀团队”64个,省创新科研团队33个;其中14个团队既是省创新科研团队也是“孔雀团队”。这些“孔雀团队”在深圳扎根后,学术成就已结出累累硕果;五年间共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1100篇。累计申请超过100项国际PCT专利、3200项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超过450项,约占专利授权总量的80%。[5]

2017年7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发表了一篇作者为董青枝的《各地人才争夺大战升级,深圳新增安排5万套保障房》文章,指出,2017年深圳计划新增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5万套、约277万平方米,用地出让优先滿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四、广州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6]广州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就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把广州的人才高地建设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

广州市委、市政府有着强烈的前瞻意识,2016年12月召开的广州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就作出决定,把加快建设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全面上水平,作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广州的重大战略任务。[7]

要把蓝图转化为成果,圆满完成广州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重大戰略任务,广州需要在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城市招才引智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广州实际,创造性地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事关广州未来,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2016年2月,广州市委以穗字〔2016〕1号文的形式印发实施《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党管人才的要求和顶层设计的思路非常明显。[8]下一步,将以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决定》及配套政策文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广州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体系,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环境。一是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需求,以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为支点,推进实施重点人才项目,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流动、保障和激励机制,吸引聚集海内外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健全人才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使用机制。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流动的政策衔接机制,打破人才流动制度壁垒,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互动机制和人才联合聘用机制。探索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使用机制,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使科研成果更快转为现实生产力。[9]推进人才评价和职称制度改革。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探索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分类推进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领域的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工作机制,试点向具备条件的有关社会组织转移职称评审职能,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领先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研究建立自主评价机制。四是大力推进实施各种配套项目。比如,要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领军人才资助、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奖励、引才成绩突出企业奖励等项目,尽快启动广州“岭南英杰工程”,多措并举加快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坚持双管齐下,引才育才并举

一方面,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广州重点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需求,实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推进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在符合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园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尽快实施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以“互联网+”方式创新海交会办会模式,依托海交会这个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海外人才与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引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争取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为广州集聚大批优秀海外人才。要积极推进留学人员培养引进,实施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计划,继续办好“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相关活动,鼓励、支持、资助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来穗创新创业。借助驻外机构建设“海外人才工作站”,形成海外人才工作站——海交会平台——创新创业服务的“三位一体”体系,逐步形成全球性人才引进工作网络。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广州开发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南沙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多层次的离岸服务人才支持系统。

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企业国际人才培训项目资助,鼓励企业、相关机构开展高级管理人才、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出国(境)培训和国际交流。实施广州市企业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选拔优秀企业博士后人员出国深造,鼓励各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分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联谊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围绕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继续推进实施“菁英计划”。建立健全穗港澳人才交流长效机制,推动港澳高校学生暑期来穗实习,促进我市与港澳高校共建“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机制,推进在穗大学生创业、技能竞赛与港澳高校对接合作。

(三)发挥人才作用,重视人才发展

重视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是人才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引才的关键在于用才,人才既要引进来更要使用好,真正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在发挥人才作用方面,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才赋与财富辩证统一”,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比如,通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明确科技成果转让遵从市场定价,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净收益,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科研人员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所获收入、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研经费绩效奖励,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基数。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完善创新创业人才个人所得税计征模式,鼓励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期权激励。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出台知识产权成果归属细则,落实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文化创新成果保护等政策。同时,必须重视人才发展。人才自身发展不好,其作用发挥必然会打折扣。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加强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对各类人才的关心关爱,以“引优用活”为导向,摒弃“重学历、轻贡献”,“重资历、轻业绩”,坚持用业绩和贡献说话,做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

(四)重视优化环境,做好服务保障

加强广州引才的软硬环境建设,切实做好人才的服务保障,尤为重要。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优化企业人才服务机制,探索分类服务,对重点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推行一站式服务。[10]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环境,制订出台《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规定》,整合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广州市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引入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培育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为龙头的本土优秀服务品牌,促进人才服务专业化发展。比如,2017年7月19日,广州日报就登载《穗最高百万奖创新人才中介,引一院士奖50万》文章,积极为广州的人才中介发展宣传造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培养。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进外国人来华专家证和就业证“两证合一”试点,进一步简化来穗创新创业的境外人士入境和居留手续。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广州“人才绿卡”等政策效应,规划建设一批人才公寓,解决好来穗人才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让各类人才安居乐业,增强人才对广州的认同感,迸发创新创业创造激情。完善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结语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迎来了人才事业和人才建设的新的春天,广州市提出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正当其时。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人才事业新发展,善于发挥优势,积极补齐短板,认真抓好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广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好局面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

[2]孙锐.构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构想.瞭望,2017(26):P1;

[3]陈玉元﹒在2017海交会澳大利亚(悉尼)推介会上的致辞,2017-10-14;

[4]中国江苏网,2017-2-19日;

[5]王海荣.深圳商报-深圳新闻网,2016-7-2;

[7]任学锋.把握历史新机遇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2016-12-26;

[8]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人才——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政策,2016-5;

[9]丁艳丽.人才活力激荡琼崖.中国人才,2017(7)(总第523期):P41;

[10]王伟,张黎,葛宝琴.杭州市加快引进培育国际化人才研究.杭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2):P17。

作者简介:陈啸铮(1993--),男,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现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专业在读硕士生。

猜你喜欢
广州市对策建议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亿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对广州市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思考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