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流行猪伪狂犬病的临床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

2017-12-14 11:55陆春延张有惠李菊峰
养猪 2017年6期
关键词:野毒肥猪周龄

陆春延,张有惠,李菊峰

(1.杭州市种猪试验场,浙江 杭州 311115;2.江苏三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936)

新流行猪伪狂犬病的临床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

陆春延1,张有惠2,李菊峰1

(1.杭州市种猪试验场,浙江 杭州 311115;2.江苏三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936)

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B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定),该病毒可以感染除短尾猿以外的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猪的感染症状和伪狂犬病毒株本身的毒力、感染量、感染途径以及猪龄、免疫状况等有关。伪狂犬病防制主要依靠接种基因缺失疫苗,欧盟许多国家通过使用gE基因缺失疫苗和与之相配套的鉴别诊断方法控制和根除了伪狂犬病。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从匈牙利引进了PRV Bartha K61株,该病毒株是公认的优良疫苗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规模化猪场普遍使用该疫苗,使伪狂犬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近两年多来不断有猪场发生伪狂犬病,并且呈逐渐严重的趋势。

1 新流行猪伪狂犬病的临床发病规律

2012年以来笔者接触了不少伪狂犬病发病的猪场,甚至以前一直是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阴性猪场,但猪群出现野毒抗体突然转阳,并出现典型的临床问题。免疫国内外各种伪狂犬病疫苗的猪场都有发生。发病猪场可以分为以下3类。

1.1 伪狂犬病野毒阴性场突然转阳性场

该类猪场最近几年检测伪狂犬病野毒抗体一直是阴性,所以此类猪场往往放松了对伪狂犬病的警惕,母猪一般普免3~4次/年,生长猪一般只免疫1次,此类猪场一旦感染伪狂犬病新流行强毒株往往会暴发,而且损失往往是比较大的。

此类猪场的发病规律是:肥猪群突然出现体温升高(41℃)、不吃料、鼻腔有很浓的鼻涕,肥猪的发病是从一栋传向另一栋。每栋肥猪的发病病程有10~15天,然后恢复,如果肥猪发病期间饲料中加药不及时大概有4%左右的死亡率,而且主要死亡体况较好的肥猪,临近死亡张口呼吸(疑似伪狂犬病继发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巴氏杆菌等),死后从鼻腔会流出很多黏液。而且肥猪发病期间猪场饲养的狗也往往发生急性死亡(图1)。

肥育猪发病10天后,妊娠母猪和出生5日龄内仔猪开始发病。妊娠母猪表现采食量下降,大概10%的妊娠后期母猪流产,主要集中在怀孕105天前后(图2),胎衣轻微腐烂,但流产后母猪很快恢复采食。同时产房正常分娩母猪死胎率升高至25%左右。5日龄内仔猪发病时(图3、图4),表现为发抖,倒地划水,抽搐,口角有白沫,发病到死亡时间不超过半天,5日龄内仔猪窝发病率约有20%,一旦发病整窝死亡,发病猪往往不出现腹泻症状。

图1 伪狂犬病发病狗

图2 妊娠后期流产母猪

图3 病仔猪倒地划水

图4 发病仔猪急性死亡

发病时,采流产母猪的血清样本送检,结果伪狂犬病野毒抗体全部转阳,但是流产母猪的血样中很难检测到伪狂犬病野毒抗原,说明病毒血症期非常短。同时送检产房5日龄内有神经症状的仔猪脑组织,抗原检测阳性。说明新流行伪狂犬病毒株能够导致阴性群快速转阳,而且使免疫群出现明显的临床问题,越是阴性群,暴发期间损失往往也越严重。

1.2 伪狂犬病野毒阳性场发病情况

伪狂犬病野毒阳性场,最近几年的检测一般是基础母猪群随着胎次的增加,野毒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生长猪14周龄和20周龄检测野毒往往是阴性,但是24和26周龄的肥猪可能发生部分野毒转阳,该类猪场发病损失往往比野毒阴性猪场要小很多,肥猪群的发病损失比野毒阴性场稍轻,但是基础母猪群的发病往往要轻很多,该类猪场发病主要表现是:最先是肥猪群出现发病,主要表现发热、采食量减少、咳嗽,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等,加药不及时死亡率有3%左右;怀孕母猪和产房母猪不发病或者发病很轻微。检测14周龄及以上肥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全部转阳(见图 5,图 6)。

图5 2012年6月30日检测感染新流行毒株前各类别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

图6 2013年3月10日检测感染新流行毒株后各类别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

1.3 伪狂犬病暴发过后,病毒一直在中大猪阶段循环感染

该类猪场是伪狂犬病暴发后稳定下来的猪场,此类场往往是基础母猪群普免4次/年伪狂犬病疫苗,因为经过暴发,所以产房内3日龄内初生仔猪一直坚持滴鼻免疫,然后生长猪在5~10周龄阶段只进行一次肌注免疫,所以此类猪场一到120日龄前后就发病,而且发病很规律,主要表现是咳嗽(见图7、图8)、散发死亡,后经采血检测,该时期正是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期。最主要的损失是出栏推迟,而且发病越早,出栏推迟的时间越长。很多场反应说在100日龄之内生长猪发病的猪场,出栏比正常推迟4~5周,140日龄以上生长猪发病的猪场,出栏也要推迟1~2周,给猪场造成的饲料浪费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图7 咳嗽

图8 呼吸困难

个别猪场一直坚持3日龄内滴鼻免疫,生长猪免疫2次疫苗,但是没有做好猪场的灭鼠和猪群流动控制,到24~26周龄生长猪仍然出现发病(伪狂犬病野毒转阳期),表现类似流感症状,咳嗽明显增多和加重,出栏也要推迟至少7天。

2 防控措施

要控制好肥猪群的野毒阳性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降低感染后的排毒量(洪水),免疫后能降低排毒量100~1 000倍;第二,提高猪群的感染阈值(堤坝),免疫后感染剂量提高1 000倍。并且第一点比第二点更重要,加强免疫能很好地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针对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率比较高的猪场,我们推荐采用疫苗加强免疫和管理相结合的方案来快速降低肥育猪的阳性率。

2.1 制订免疫程序

根据猪场的感染时间和母源抗体的高低来确定免疫程序。在群体意义上,Diekmann等(1990)引进繁殖率(R)来量化猪伪狂犬病的传染性或传播率,R被定义为一个感染的个体感染其它个体的平均数量。如果猪群R值小于1,传染性将衰减,如果R值大于1,感染将扩散和传播。Bouma(1997)认为免疫1次有母源抗体的猪群R值为23,免疫2次有母源抗体的猪群R值是0.6,两次免疫能显著降低伪狂犬病在猪群的繁殖率(R)。经过临床检测,母猪群坚持4次/年普免,生长猪只免疫1次,到21周龄伪狂犬病gB抗体有60%转阴,该场一直是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阴性猪场(见图9)。

图9 伪狂犬病野毒阴性场gB抗体阳性率

清伪灵是硕腾动保(原富道)生产,Bartha毒株系(K61株),自然基因缺失,安全可靠;对怀孕母猪安全,无应激;免疫途径灵活,既可肌注,又可滴鼻;通过gE-ELISA检测可以区分野毒和疫苗毒。在90年代初,欧洲净化猪伪狂犬病所用的疫苗中,猪伪狂犬病疫苗清伪灵的市场份额占40%以上。国内有专家将目前市场上不同厂家生产的Bartha K61株疫苗分别免疫猪只,然后攻伪狂犬病变异毒测定保护能力,发现尽管“清伪灵”的抗原含量不是最高的,但是产生的对于目前流行株病毒的保护能力却是高的。

针对目前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而且部分免疫场会暴发伪狂犬病,并出现典型症状,建议如下。

(1)未发病猪场:基础公母猪4次/年普免,生长猪6周龄首免,10~12周龄二免。

(2)正在暴发的猪场:基础公母猪立即普免1次清伪灵,间隔4周龄再普免1次,以后按照4次/年普免,哺乳仔猪1~3日龄滴鼻免疫,5周龄首免,10~12周龄二免,同时发病猪群普免清伪灵,减少排毒,尽快稳定发病猪群,同时饲料中添加雅定兴(20%替米考星)1千克/吨或者雅福康(10%氟苯尼考)500克+雅多康(10%盐酸多西环素)1千克/吨,饲喂7~10天,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3)暴发期后:猪群基本稳定场,执行一段时间滴鼻免疫后,可以考虑不再滴鼻,因为仔猪在产房感染的机会会大幅度下降。

这类猪场种猪群阳性率会较长时间较高,需要通过更新阴性后备种猪和淘汰阳性种猪来逐渐降低种猪群的阳性率,但是,肥育猪群的阳性率下降是前提,如果没有使肥育猪群阳性率下降到低水平,运用更新阴性后备种猪和淘汰阳性种猪的方法来降低种猪群的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率往往会事倍功半,很长时间效果不好。这时,除了关注更新阴性后备种猪、淘汰阳性种猪和定期免疫种猪群以外,免疫重点要放在肥育猪上,建议基础公母猪4次/年普免清伪灵,生长猪6周龄首免清伪灵,11周龄二免,18~19周龄三免清伪灵,并配合合理的猪群流动,肥猪群的野毒阳性率会大幅降低,坚持6个月后,肥猪群野毒抗体往往会转阴,生长速度明显提高,出栏提前。很多客户反映这样免疫坚持6个月后,肥猪的生长速度和发病前一样,提前4周出栏,而且用药成本大幅降低,给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结果经检测,肥猪的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确实转阴性(见图10)。

14周龄及以上肥育猪野毒转阴后,做好猪场的灭鼠工作和控制好猪群的流动,然后生长猪再改为5~6周龄首免,10~12周龄二免清伪灵即可,不用再进行生长猪3次免疫。

图10 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率

2.2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2.2.1 传染源 引种时不引入野毒阳性种猪,引入后禁止与16周龄以上的肥猪关在一起,间隔越远越好(≥100米);肥育猪空栏后采用严格的冲洗和消毒措施,空栏1周;后备猪引入后需隔离30天,在进入母猪群前免疫2次伪狂犬病疫苗。

2.2.2 传播途径 母猪注射时1头猪1个针头,灭鼠1月1次,禁止狗进入生产区,肥育猪采用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个别不能出售的肥猪送入病猪隔离舍,上一批猪绝对不留一头到下一批猪。

2.2.3 易感动物 使用清伪灵免疫。免疫时避免使用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如:磺胺类、黄芪多糖类和一些抗病毒类药物。饲料中添加霉卫宝,控制霉菌毒素中毒。

3 小结与讨论

新流行毒株能够突破原来经典毒株不能突破的感染阈值,由于很多猪场生长猪只免疫1次,而且生长猪饲喂时间较长(甚至达到7个月),疫苗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已经降到很低,所以在一个猪场内较大肥猪的感染阈值相对较低,原有的伪狂犬病经典野毒不能冲破,甚至几年内一直保持野毒抗体阴性,但是新流行伪狂犬病毒株能够冲破该感染阈值,因此肥猪群会最先感染新毒株,然后大量复制、排毒,排毒量大到一定程度(洪水),又冲破了怀孕母猪的感染阈值,导致怀孕后期母猪流产,正常分娩母猪产死胎比率升高和5日龄内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死亡。

所以目前首先能够做到的是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尽量减少引入伪狂犬病新毒株的机会(定期灭鼠等),同时对猪群进行高强度的免疫,提高整个猪群的感染阈值,整个猪场的感染阈值往往是由最低的那个决定的,所以要对生长猪至少进行2次免疫,生长猪饲养较长的甚至进行3次免疫,以提高感染阈值,以防止猪场暴发由新毒株导致的伪狂犬病。

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直以来大部分猪场不进行该病的净化,只是通过管理和免疫去防控,是否会在免疫压力的情况下,促进了伪狂犬病野毒的变异和返强,所以要想真正的防控该病,还是要净化它。

S858.285.3

A

1002-1957(2017)06-0121-03

2017-07-19

陆春延(1979-),女,浙江嘉善人,助理畜牧师,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E-mail:99454522@qq.com

(编辑:柳青)

猜你喜欢
野毒肥猪周龄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2012~2017 年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PRV 野毒 流行病学调查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调查
一个大,一个小
龙岩市2011-2015年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血清学调查
PK肥猪猫
一例规模猪场蓝耳病抗体监测分析
褐壳蛋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