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川:他只想做历史的“敲钟人

2017-12-15 20:49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遗照传承者碉堡

在这个时代,樊建川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知。可他为这个国家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被记住。他13年倾尽自有资金20多亿元,修建了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他以一己之力,为国人力挽逝去的历史。他50岁立下遗嘱,要将博物馆全部捐给国家,死后遗体还要剥皮绷鼓,为博物馆赚敲打钱。

樊建川之所以把抗战文物作为收藏对象,是缘于自己的抗战情结。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抗日战士,樊建川自己也有11年的军龄。1994年,为了继续收藏文物,他和朋友办了房地产公司。后来在汶川大地震中,别的开发商的房子倒的倒,塌的塌,樊建川建的房子是一栋都没出事,居民打出了红幅:谢谢樊建川,建这么好的房子!

到了2003年,樊建川的身价已经超过数十亿。公司风生水起时,樊建川却做了个决定,一口气卖掉自己名下建筑、房产,筹钱办起了私人博物馆。

为了赶工程进度,樊建川在每处工地上都放一个倒计时牌,和工头死缠烂打。他忙得团团转,这边装电梯,那边装玻璃,这边封顶,那边布置展柜,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困了,在工地上扯几块纸板躺着就睡了。2005年8月15日,5个博物馆如约开放。博物馆内,30吨手写资料,40万封書信,近2万本日记,百万枚像章,800余万件藏品,国家一级文物329件……收藏之庞大,令人瞠目结舌。

当天,美国84岁老人格鲁伯坐着轮椅赶来。他是大名鼎鼎的飞虎队陈纳德的队员,是一名援华老兵。他刚进了博物馆第一句话就问:樊先生,你这个大房子里全是美军的东西吗?樊建川说是,老兵马上就嚎啕大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专门纪念美国志愿航空队的纪念馆。我的青春,我最好的青春在中国。”说完,这位老兵颤颤巍巍举起手给樊建川敬了一个礼。

樊建川收文物,更是“走火入魔”。有一次在天津,他看到有人炸碉堡,一看碉堡是抗战留下来的,樊建川当即付钱,愣把50吨的碉堡奔波两千里运回了四川。2007年,有个村民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说1944年,有架美军飞机坠落在汶川的宝顶山。樊建川听后,立即派人去海拔四千米处搜索,前后三次,最后大获而归。

樊建川不单建共产党抗战博物馆,还建国民党抗日博物馆。只要为抗战做出过贡献的先辈,都该被纪念,就连从来未被歌颂的俘虏兵也一样应该被纪念。

他一个人跑到日本,一口气买下了日本市面上所有的中国战俘“遗照”,这些遗照是战俘们一生之中唯一的照片。在战俘馆,最显眼的是一张10岁战士的照片。这个孩子叫季万方。他被俘是在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日本军攻打一个村庄,很难攻下,日本军官惊慌失措,最后发现对手竟然是三个小孩。

在樊建川的战俘馆回廊,无数忠魂在这里得到安放,那一张张黑白面孔,像是为这些从不被重视的战士招魂。

他一口气又建成了“侵华日军罪行馆”“中国壮士群塑广场”“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援华义士广场”等抗战系列场馆,至今已经有30多家博物馆。

每年100多万人次来这里,几乎都是流着泪离开。有一次王石参观战俘馆时,大声痛哭,对樊建川说了一句:“感动、震撼、非常非常非常感染人。”

为了维护博物馆的开支,樊建川身上穿几十元的衣服,吃十几元的路边小店,抽十多元的烟。

樊建川有一句话:“中国十三亿人,十二点五亿都应该过自己平淡的正常生活,但应该有一部分人挺起脊梁,敲响警钟,去做牺牲,我就想做一个敲钟人。”

热议锐评:为了保留一个民族的记忆,樊建川倾尽家产;为了延续一个民族的荣光,他舍弃一切,万死不辞。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世界上值得被歌颂的,不只是战争年代义无反顾反抗残暴的革命者,还可以是在和平年代播撒火种的传承者。

素材运用:尊重历史;民族记忆;平凡与伟大;传承者……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青年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照传承者碉堡
阿尔巴尼亚:人口几百万,碉堡十几万
最美照片
那些不可移动的碉堡
老碉堡,该如何走进未来?
韩国:年轻人流行拍遗照鼓舞自己
青年遗照
韩年轻人拍遗照只为“向死而生”
建设特色课程,培养粤剧“传承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的传承者研究
太原的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