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2017-12-15 10:49程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欧阳修苏东坡苏轼

程成

2017年是苏东坡诞辰980周年,前不久,央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播出。作为一位宋朝文人,竟然能在身后近千年的历史中收获持续不断的关注,直至今天依然热度不减,也是一個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如此评论:“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名满天下,是唯一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六集纪录片《苏东坡》,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个维度出发,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走访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数十名专家学者,再现出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人物素材】

关键词:忧国与忧民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公元1071年7月,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公元1079年腊月,苏东坡在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

微评论:苏轼的才气固然闻名古今,然而他的为官之道,他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对民间疾苦的呼喊、对正义的坚持与追求,更令人敬佩。面对官场种种,他本可以远离朝堂,独善其身,然而,他没有。即便入狱,他亦为了心中的道义奔走,为求天下太平付出自己十分的光与热。

适用话题:勇气;选择;坚持;担当……

关键词:仁爱与担当

苏轼有着多年的贬谪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每到一地,总想着造福一方百姓。元丰八年,苏轼任登州(今蓬莱)知州,只有5天时间,即奉调回京。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写成两篇“调查报告”,递交朝廷。一是《乞罢登莱榷盐状》,文章指出:百姓晒盐,必须卖给官府,官府统一发售,贪弊成风,建议盐户自行发售,官府收税。此议被准,百姓得以享此福利。另一篇《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根据登州的边防战略地位,要求修筑工事,加强战备。5天时间,两宗大事。当地民众缅怀他的卓然建树,修苏公祠于蓬莱阁。

公元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黄庭坚来信劝他不要去,朝廷里的位置更加重要。但苏东坡没有理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杭州。他灭蝗、抗洪、救孤儿,能力所及之事,他从不错过。

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通过各方渠道筹措钱款。钱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如果将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来,估计会堆积如山。苏轼让人把无处安置的淤泥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堤上的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为了不让水草滋生,苏轼还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他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微评论:无论当多么小的官,苏轼都不曾丧失内心的温暖。因此苏轼去世时,各地百姓“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可见苏轼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所以说,苏轼人格伟大在哪儿?答案首先是一心为民的情怀。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完成,这不仅是他另外一种传世的经典作品,也更能彰显出他对大众的爱。

适用话题:仁爱;情怀;风景;创意……

关键词:洒脱与豁达

苏轼从牢狱出来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他从官府领了一块地,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苏轼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江边小屋他住得十分快活,黄州贱如泥的猪肉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远谪海南儋州。海南在北宋时期还是穷山恶水,连庙也没有。年过六旬还被贬往那里,简直是灭顶之灾。苏轼却能在大树底下刨一个坑住下来,依然十分乐观。当时的海南什么都没有,肉没有,盐也没有,药更没有,有的时候台风来了,连吃的也没有,只有挨饿。

尽管环境这样艰苦,苏轼依然很豁达乐观,一次他偶然得蚝。他将蚝肉浸入浆水,添酒炖煮。又取个头大的蚝肉,在火上烤食。随后写题为《食蚝》的短文,赞不绝口:“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并告诫儿子切切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可见苏轼的幽默与淡然。

苏东坡从此在海南扎下根来,办学堂,兴教化,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他还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微评论: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他一再被贬谪,甚至下狱。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这样有担当、有才华、有魅力的文人,又怎能不受到我们的热爱呢?

适用话题:热爱生活;快乐;面对困难;改变自己……

【成语素材】

雪泥鸿爪、取之不尽、水落石出、海屋筹添、芳留玉带……这些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其实都来自苏轼的诗词等作品中,他一生佳作不断,带给了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还有哪些常用的成语出自于他。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成语也就千古流传了。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蘇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明日黄花

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笑诺。东坡曰:“何谓湖中景?”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东坡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琴操不语,东坡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猜你喜欢
欧阳修苏东坡苏轼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快乐的“长工”
苏轼吟诗赴宴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千年英雄苏东坡
勤奋的欧阳修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