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和绩效分析

2017-12-16 08:05刘宇荧傅新红
农机化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桥社员农机

汪 君,刘宇荧,傅新红

(四川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成都 611130)



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和绩效分析

汪 君,刘宇荧,傅新红

(四川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成都 611130)

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机专合社)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农机专合社的运行效率和优化其发展路径,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四川省营山县两个基于不同生成机制(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成立的农机专合社为例,从生成机制、服务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分析比较它们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外生型农机专合社更容易获得政府政策、项目的支持,在运转资金、农机数量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农机服务范围和调动社员积极性方面弱于内生型农机专合社;内生型农机专合社更有利于社员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但在资本利用效率方面弱于外生型农机专合社。最后,给出两种类型农机专合社融合发展的思路,并具体提出两类农机专合社在成长期的具体发展策略。

农机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生成机制;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

0 引言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商品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农用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和农业比较效益的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势在必行。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农业基层工作者们从实践中总结出农机专合社不仅是现阶段农业机械化普及的重要载体,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为鼓励和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国家自2004年开始对农机具购置进行补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维修和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功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促进了农机专合社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展昭海、胡胜德在梳理我国农机合作社的产权制度现状基础上,指出当前农机合作社存在产权不清晰、一股独大、分配方式不合理、运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1]。周振、孔祥智以某农机合作社为例,详细介绍了其盈余分配方式及变迁,并利用剩余索取权与激励理论进行阐释,指出完善盈余分配方式是合作社规范发展的重要方向[2]。何勋、史景钊详细介绍了“一站式合作社”农机推广的模式,认为该模式依托合作社开展一站式服务是农机推广服务的发展方向[3]。在合作社产生及运行机制方面,江欢、庄丰池分析了两个烟草合作社的产生机理和运行绩效,指出依赖公司和政府扶持成立,而不考虑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合作社难以持续[4]。李增元、葛云霞讨论了山东莱阳“昕秀”合作社的发展,指出现阶段农民专合社表现出国家政策诱导和农民内在组织两种产生机制了[5]。韩国明、郭鹏鹏以民勤县的合作社为对象,对比分析了农民自主成立的合作社与“支部+合作社”治理绩效,得出成立合作社的外部驱动力强、农户缺乏合作意识等结论[6]。

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以微观个案为分析对象对农机专合社的研究较少,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农机专合社的研究更是不多见。为此,本文基于对四川省营山县两种不同类型的农机专合社的调研,旨在剖析对比其运行机制,为农机专合社的发展提出建议,为其他地区农机专合社发展提供借鉴。

1 农机专合社的类型和特征

1.1 类型

农机专合社是按照相关法律成立的、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为社员和其他个人或团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依据不同的标准,农机专合社分为自办型、官民型和官办型[7],或是农民牵头领办型、企业牵头领办型、依托涉农部门和村干部领办型等。比较常用的是以农户在农机专合社成立中所充当的角色为标准,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前者的主要特征是在组建的过程中农民是农机专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办者,后者指农机专合社是由其他非农户个人的部门和组织发起和创建[8]。外生型农机专合社由于政府介入,得到政策扶持,因而在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确定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9],适合走本土化路线[10];内生型农机专合社注重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11]。

1.2 特征

按功能划分,合作社可分为生产类合作社和服务类合作社。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不同,农机专合社是典型的服务类合作社,它具有4个方面的特征:①资金需求较大。农机专合社的运营以农机具投入为基础,购买农机具需要大量的原始资金,即便社员以农机具折价入股,所入账的初始资金也比生产类合作社和其他服务类合作社多。②资产专用性较强。农机具占据农机专合社的绝大部分资产,并且大部分农机具的开发和使用均是针对某类具体的农业操作,一机难以多用,其资产专用性较其他服务类合作社和生产类合作社强。③社员数量偏少。农机操作季节性强,业务量和对农机操作手的需求量随季节变化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所以农机专合社的社员以管理人员和少数农机操作手为主,其社员人数较其他合作社偏少。④以服务业务为主。从表面上来看,农机专合社从事的是农业生产项目,但实际上它以提供农业机械服务为主要业务,是服务性合作社。

2 两类专合社的运行机制对比分析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丘陵地带,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浅丘带坝区进行农业生产,使其成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地,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65万hm2,粮食产量39.78万t,人均粮食占有量 406kg,粮食生产连续增产。近年来,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作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的营山县加大农机投入,提高农机补贴,大力推广农机具的使用,农机化程度连年提高。2014年,完成机耕面积4.13万hm2,机收面积2.07万hm2;完成购机补贴718.32万元,推广新机具6948台,培训各类农机操作、维修人员5 300人次;分别建成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片各1个;专合社稳步发展。

营山县最主要的两个专合社分别是2012年登记注册的上都农机专合社(以下简称上都)和2013年登记注册的小桥农机专合社(以下简称小桥)。自成立以来,两个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遵循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具有较好的效益,是外生型和内生型两种类型专合社的典型代表。下面从生成机制、服务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对比它们的运行机制。

2.1 生成机制

2.1.1 生成机制对比

依据孔祥智对内生型和外生型生成机制的定义,营山县小桥由专业技术人员(即收割机手)牵头联合其他农机大户成立,其生成机制属于内生型;而上都在镇政府引导下成立,其生成机制属于外生型。

由表1可以看出:上都成立时间早于小桥,无论在社员数量,还是在机具数量和办公面积上,均较小桥有优势,且上都拥有专门用于存放农机的机库。在机具类型上,上都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和植保机械等8类相关配套农机具42台套;而小桥只拥有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5类农机具,共29台套。

表1 两个专合社的成立和规模对比表

数据由笔者2014年营山县实地调查收集。

2.1.2 成因分析

两个合作社在社员、资金、农机具数量和办公室面积等方面的差异主要源于生成机制的不同。由于有政府支持,上都在成立时获得大量政府项目资金;而小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自筹,是社员加入时以资金、土地入股和农机具折价等形式形成的。不同的生成机制决定着不同的专用资产规模。当然,小桥成立较晚,但运作成功,说明当地农户对农机服务的需求较大,合作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服务机制

2.2.1 服务内容

上都的服务覆盖了水稻、小麦的机耕、机播、机收和部分植保等环节,定期为其他种植类的专合社和一些种粮大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社会化服务;并承担营山县农机示范园区机械化操作任务;以社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及信息服务。小桥的服务主要有流转承包经营土地,为农户提供水稻和小麦的机耕、机播、机收、技术指导,以及农业信息和技术交流、咨询等服务。

上都的服务内容较小桥丰富,且所能提供的农业信息和技术培训均较小桥多,这主要是由农业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农业政策信息由官方发布,上都在获取农业政策信息方面较小桥有绝对的优势;虽然农业从业者可根据观察市场来获得市场信息,但由于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协助,这方面上都也比小桥有优势。

2.2.2 服务对象

小桥面向所有的农业劳动者,且主要是社员以外的农业劳动者(包括农户和部分种粮大户);而上都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员、初具规模的种植类合作社、种粮大户及政府项目。

两个专合社服务对象不同主要是由制度形成的不同动因引起的:①政府成立上都是为了加速实现行政区域内的农机化,带动散户进行农机服务,为社员、政府项目、种植类合作社等提供农机操作服务,这样的动因使上都有更重的普及农机的社会责任感,导致其不同于小桥的运营重点和服务对象。②农机操作手成立小桥是为了团结和协调农机散户,拓展农机服务面积,丰富农机服务类型。小桥所拥有的农机具多为社员个体原有的微小型农机,更能满足散户对农机操作的需要。③由于小桥的社员在入社前已从事农机服务,有其固定的客户,加上社员为拓展业务而四处宣传,所以个体农户对小桥更为熟悉。④两个专合社相同业务的收费标准基本一致,基于选择路径依赖和农机适用范围,散户在选择农机服务时更倾向于小桥的服务。

2.2.3 服务模式

上都与小桥现有的4种主要服务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并按照市场价格水平收取费用,其服务包括土地承包服务、全程机械化服务、菜单式服务和跨区作业服务。其中,土地承包服务是农户将自家所有的土地通过每年收取租金(每公顷5 250元)的方式流转给专合社;全程机械化服务是农户将农作物生产全过程交给专合社使用机械完成作业,每季收获的农产品由农户所得,农户向专合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公顷5 250元);菜单式服务则是指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将其部分作业环节外包给专合社进行机械化生产,并向专合社交纳一定的服务费,日常田间管理由农户承担。其中,机耕服务费为每公顷1 500~1 800元,机插秧服务费为每公顷750~1 200元,机收服务费为每公顷1 200~1 800元。跨区作业服务是专合社根据农作物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进行的跨县域的流动作业,是拓展专合社服务范围、增加专合社收入的重要途径。两个专合社现有的跨区作业业务包括水稻机收、机耕及小麦机收、机耕。两个专合社的4类服务模式的具体服务范围如表2所示。

表2 两个专合社的服务模式的数量对比表

数据由笔者2014年营山县实地调查收集。

由表2可以看出:虽然两个专合社的主要服务模式一样,但具体的农机作业面积存在差异。差距最大的是全程机械化服务项目,上都占据绝对优势,是小桥的70倍;而其他3个项目,小桥均高于上都。小耕土地承包服务面积是上都的2.67倍、菜单式服务面积是上都的1.6倍、跨区作业服务面积是上都的1.3倍。从总量上看,上都的总业务数量590hm2,较小桥的553.34 hm2多36.66hm2。上都在服务总面积占据绝对优势,主要由于上都在具体运行中得到政府项目的支持,承担了营山县农机示范园区400 hm2的农机操作任务,而小桥却少有政府项目的扶持;但除全程机械化服务外,上都均比小桥少。这是由于利益分配依据不同,两个社的社员在拓展专合社的业务范围、增加经营利润的积极性不同。

2.3 利益分配机制

2.3.1 利益分配机制

上都根据轮班制度,作业任务在农机手中进行分配,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如机具磨损、维修和燃油等费用)均由专合社承担,最终所获收益全部上缴合作社。上都以社员与专合社发生的实际交易量作为比例,依据对合作社的经营利润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机制减少了社员所要承担的风险,但也只能单纯地刺激社员与专合社的交易,而不能调动社员在搜寻更多业务、拓展服务面积方面的积极性。

小桥依照谁联系的业务谁完成,若业务量较大不能单独完成,可请合作社其他成员协助完成的原则进行操作的方式。其中,燃油费由操作手自己承担,机具的磨损和维修费用由合作社承担。一项业务完成后的经营利润则按照40%的比例交给合作社,剩余部分若是联系业务者则全部留为自用,若是业务协助者则先按一定比例给联系业务者提成之后再留为自用。在年终分配专合社经营利润时,小桥以社员对专合社业务的参与量比例和所占股份比重的加权比重为依据对合作社的经营利润进行分配。此分配方式使社员在增加专合社的经营利润、拓展业务范围上具有更强烈的积极性。

2.3.2 绩效对比

两个专合社的差异还表现在经营成本和最终收益上,如表3所示。

表3 两个专合社的成本收入及利益分配对比表

数据由笔者2014年营山县实地调查收集。

虽然上都服务的总面积比小桥多30 hm2,但从表3可以看出:小桥的总收入比上都高22万元。因为上都很大程度上是官办农机合作社,对农机示范园区的农机操作负有义务,对其收取的服务费实际上比对外(非政府项目)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低。在上都的服务对象中,政府项目占总服务面积的64.5%。

从表3还可以看出:小桥的总成本较上都高出21万元,其中17.5万元是小桥的土地流转费用,其他部分多是源自业务搜寻成本和交通费用。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小桥没有像上都那样得到政府在服务对象和服务渠道方面的支持,经营业务主要来源于社员进行的搜寻和拓展,且搜寻范围主要集中于本县的个体农户和本县以外的农作区域。长期以来,小桥的交易费用(即寻找服务对象、订立和履行合约的费用)高于上都,这使得小桥获得每单位收益所付出的成本比上都要高。

由8人组成的小桥人均纯收入是4.5万元,虽然比由13人组成的上都的2.7万元高出1.8万元,但是其成本收益率比上都低1.36。这表明,小桥每一单位成本所获得的收益比上都少1.36元,营运效率比上都低,源于小桥交易费用较高;而小桥的年末未分配盈余4万元比上都的3.9万元略多,给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1)在成立之初,外生型专合社上都较内生型专合社小桥在初始资金、农机具数量、人员配备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均占优势;而内生型专合社小桥前期准备时间较长,成立时需要克服的困难较多。

2)外生型专合社上都能够有机会承担政府项目,运转资金较为丰富,形象正规,受到种植类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信任和青睐,社员所承受的运营压力较小。内生型专合社小桥业务较少,运转较困难,社员承受的运营风险较大。

3)在运营过程中,外生型专合社上都服务对象数量充足,运营成本低,但社员参与动力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性强,服务范围较窄;内生型专合社小桥运营成本高,营运风险大,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社员参与度高,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实现了利润增长。

4)从制度安排经济效率来看,两个合作社各有优势。就人均收入来看,小桥作为典型的内生型专合社优于外生型专合社上都;就成本收益率而言,上都优于小桥,均基本实现了成立时的预期目标;就制度安排对社员自我实现的作用来看,小桥的分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社员的从业积极性,而上都的分配制度有碍于社员积极拓展业务。从长远来看,小桥的制度激励优于上都。

3.2 建议

1)合作社应由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经营。不同的制度安排决定着不同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径,专合社在发展初期因资金需求量大和业务拓展难需要政府支持,在后续发展中专合社需要有内在动力和良性循环的利益分配机制。因此,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专合社要健康长久发展,不能单纯地依靠内生型或外生型某一种生成机制,需要将两种生成机制有机结合。

2)依据专合社的发展阶段,采取针对性发展策略。根据田艳丽、修长柏对合作社在其各个生命周期特征的描述[12],笔者认为样本中两个专合社均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策略分别是:

(1)外生型专合社。上都的主要任务是:规范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合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资源,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社员的参与积极性;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倡导社员积极利用自身资源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政府应当合理分配资源,使公共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社员应转变服务观念,摒弃对政府的依赖,积极参与到业务搜寻中。

(2)内生型专合社。小桥的主要任务是:与政府和大中型农业生产者建立联系,降低运营成本,创造机会,积极争取与政府项目的合作;调动社员向大中型农业生产者(例如种植类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推销合作社业务,积极争取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降低业务搜寻成本和运营成本;适时调整合作社章程,优化现有合作方式,与政府或保险公司建立合作,降低运营风险;政府应当进行实地调查,根据专合社的实际需要进行扶持。

[1] 展昭海,胡胜德.我国农机合作社产权制度研究[J].学术交流,2016(2):123-127.

[2] 周振,孔祥智.盈余分配方式对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5):19-30.

[3] 何勋,史景钊,余永昌,等.“一站式合作社”农机推广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35(5):49-52.

[4] 江欢,庄丰池.制度创新、同意一致性和制度绩效:两个烟叶合作社产生机理与运行绩效的比较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3(3):54-59.

[5] 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与如何合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3-82.

[6] 韩国明,郭鹏鹏.农民自主成立的合作社与“支部+合作社”治理绩效的比较分析:基于甘肃省民勤县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2-30.

[7] 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54-61.

[8] 孔祥智,史冰清.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9(1):3-9.

[9] 王曙光.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17.

[10] 韩喜平,李恩.异质性视角下两种类型合作社动力系统构造[J].社会科学辑刊,2012(5):116-121.

[11] 韩喜平,孙贺.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路径的优化问题[J].学术交流,2014(1): 54-61.

[12] 田艳丽,修长柏.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生命周期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9):70-76.

Analysis on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of the Two Kind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Wang Jun, Liu Yuying, Fu Xinh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 (AMC)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effectively. The paper is to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AMCs, and designed to optimize AMCs’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two AMCs, which have different generative mechanisms in Yingshan, wo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brief, the paper compared the two types’ operating mechanism in terms of the generative, service and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by the methods of cases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s easier for the exophytic AMCs to get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rojects. The exophytics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on operating funds,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ies, and staffing etc, while the endogenous AMCs have advantage in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members and have larger business coverage. The endogenous is better for members to resize their own value and improve their per-capita income, however, its capital utilization is lower than the exophytic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ideas how to make the two types’ fusion development come true. And the two types’ 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also are propos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 fusion development;generative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perating mechanism

2016-06-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XMZ006)

汪 君(1991-),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 ,(E-mail)709344395@qq.com。

傅新红(1965-),女,重庆人,教授,博士。

S23-01

A

1003-188X(2017)08-0001-05

猜你喜欢
小桥社员农机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沃得农机
脚没醒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小桥
不一样的农机展
我变成了小老头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