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高职生就业的问题探究

2017-12-16 02:29何丽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职生就业

何丽辉

【摘要】随着区域内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且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加凸显。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探究高职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寻解决的长效机制,是从源头上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职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59-01

政府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精简,从上向下人员层层分流,这些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编制等原因精简人员再挤到企业。而那些硕士生、本科生在事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也来到企业与高职生争抢饭碗,使得本属于高职生的就业岗位被挤占,高职生就业岗位减少。其次是企业改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节省了大批的劳力。再加上金融危机导致国外订单减少,企业实行减员增效。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生产又不景气,招工人数减少,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高职生就业的难度。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生就业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供需层面

从现有的结构和职位空缺性质来看,就业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企业之所以招聘不到适合岗位要求的高职生,一是高职生就业时其基本工作能力的水平低于岗位职责要求的水平或者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二是有些专业招不到人,比如说电梯维修专业。三是高职生对就业层次有些好高骛远,企业要根据实际,确定各种层次岗位的架构,企业之“需”和学生之“需”不对等。出现上述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产生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很多高职院校没能或者没有及时预判区域内劳动力结构和要求的变化趋势,并且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学生也缺乏对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有效认知和理解,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个“时间差”问题,也就导致了这种供需矛盾越加凸显。

(二)产业结构和专业层面

实证调查研究显示,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引发的高职生的专业和能力结构等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比较严重,并且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某些特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能满足岗位要求,这种脱节也导致一些毕业生离职率高、再次就业专业相关度低的问题。最近,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指出高职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2,分析产生这种实际问题的原因,除了高职生自身自己基础差,学习不用功的因素之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合理、不完善,也导致其培养的某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二、解决高职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的对策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地方,找准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与其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进一步加强课程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体系,提升高职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要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找准定位和特色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某一区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要明确“地方性”“职业性”两大特点,由此,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地方,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办学;要立足于“实践教学”,突出自身“技能型”特色,要结合自身现状、自身办学资源,不要一味求全,而是有的放矢地做到“专”与“精”。

(二)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建设,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高职院校不适合打造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群,而是要针对某个行业内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群来构建专业群,还可以构建服务某一产业链发展需求的专业群。高职院校需要解决其专业群建设如何适应甚至是适度超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问题。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以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提供的就业质量数据为基础,还可以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企业的调研和校友访谈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调整本校专业群的结构、优化配置专业群的资源,构建专业群的调整、发展机制。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企业沟通、联系,建立其畅通的校地企合作机制,实现深度合作。再次,高职院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开发出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从能够面对较宽职业领域的基本工作任务课程,到能够较为深入的专门化方向的工作任务课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性学科课程,结构合理且纵深化的体系。同时,在与行业及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建构一个合理前置实践课程、以任务中心课程为主体,提升专业理论课程层次的能力培养体系。第四,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除了加大外引内培的力度之外,高职院校还有将教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性”的特点,以及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有关要求,高职院校要重点建设四类教学团队: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把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作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把综合交叉课程建设及实施作为核心的教学团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本校教学型和技能型以及外聘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团队负责人。

(三)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给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没有建构一个完善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体系。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不是学校职业指导机构单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同时,更不是一门职业指导课程就能解决高职生所有的职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学校职业指导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主管校長的带领下,以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方式,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积极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引入麦肯锡7S模型,并从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能、风格、共同的价值观等7个方面着乎建构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通过院一系一班三级全校性的职业教育和指导活动,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结束语

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变化,这种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它需要依靠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及支撑服务体系的改革才能加以改变。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拓思路,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变探索提高高职生就业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红新.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解决途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

[2]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的构建模式研究团[J].科教文汇,2015.

[3]赵忠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高职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高职生就业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