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美理论”分析《再别康桥》

2017-12-19 08:03林敏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回环再别康桥押韵

林敏

摘要:历来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研究不胜枚举,在本文中,我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以及从徐志摩的个人经历出发,运用 “三美”理论来探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的音乐美是指诗歌具有节奏美、押韵美、结构美。绘画美是指这首诗具有西方油画的外表以及中国写意画的内涵。建筑美是指这首诗局部参差变化,但整体对称匀整。

关键字:《再别康桥》、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引言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硖石镇的首富之家,他后来留学美国学经济学,那时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银行家,因为他夫人张幼仪的大哥张公权担任民国政府中央银行的行长。

可是徐志摩富有诗人的气质,很显然他对经济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将要拿到学位证书之前,他就追随他崇拜的伯特兰?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跑到了英国。

在英国,徐志摩过得非常的快活。在徐志摩看来,德国人太蠢,办事机械;法国人有点阴险;南欧人太乱,没有头脑;而美国人又太浅薄,它的文化历史比较短暂,缺乏一种底蕴。比较起来,还是英国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非常符合徐志摩他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使得徐志摩如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把英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再别康桥》是诗人在1928 年出国欧游的归途中写下的,全诗通过对康河优美宁静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泛舟寻梦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康河和剑桥大学的深切眷恋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写到“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诗歌创作时有意遵循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但相较于闻一多提出来的“三美理论”,徐志摩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将对《再别康桥》中“三美理论”的运用与体现进行分析。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诗歌的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音乐美跟闻一多的音乐美具有不同的内涵,闻一多的音乐美要求更加工整,而闻一多的音乐美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使本诗体现出“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这在诗歌的节奏、押韵和首尾呼应的结构中都得到了体现。

(一)节奏美

节奏是由音节的组合排列整齐而又參差形成的一种音乐效果。

本诗节奏整体上较柔和。诗歌一开始便连用三个“轻轻的”,“轻轻”是个叠音词,“轻”字本身就具有柔和的音乐感,反复重叠之后更显得缠绵温婉。诗歌中的“艳影、榆荫、清泉、荡漾、招摇、斑斓”这些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有的声母相同、有的韵母相同,读起来像连绵词一样具有回环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和谐、温软的柔情。

虽然诗歌整体节奏柔和、舒缓,但也有轻快之处。比如:诗歌首尾处节奏明朗轻快;诗人幻想着寻梦放歌时节奏有些急促。

这些节奏上的变化既反映了诗人情绪的波动,也体现出节奏变化的音乐美。

(二)押韵美

押韵指在韵文中,运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诗歌音乐美的表现与押韵是分不开的。

本诗每节二、四行押韵。诗歌前四节每节中第二行的韵脚是平声韵:“来、娘、摇、虹”,每节的节末韵脚是仄声韵:“彩、漾、草、梦”,前四节读起来先扬后抑、再扬再抑,声调循环反复。诗歌后三节整体上声调也是先扬后抑,虽然第五、六两节以平声韵为主连续上扬的声调,但是第七节又以仄声韵降下了声调。

全诗抑扬顿挫分明,声调回环往复,形成一种余音回荡、婉转悠扬的旋律美。

(三)结构美

诗歌的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既烘托了离别的气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又体现出诗歌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二、绘画美

绘画美指诗歌语言美丽、富有色彩,可以为读者构建出色彩明丽的画面。

闻一多提出来的绘画美是指辞藻的优美,而徐志摩却能通过这些优美辞藻的使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这首诗歌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在外观、表现技法上是油画的风格,色彩绚丽、形象逼真,但是深层透露出的是写意画内敛、意蕴丰富的特点。

(一)西方油画的外表

《再别康桥》通过简洁凝练的词语,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华丽流动的画面。

“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这些虽然简练但富有色彩的词语,给我们留下许多视觉想象的空间。诗歌分七节,每节内容都能绘出一幅画。

比如: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的画面;第二节是河畔的金柳随风摇曳多姿的画面;第三节是油油的水草在水波里轻轻摆动的画面;第四节是霞光倒映在漂满水藻的潭水中,斑驳陆离的画面。

其实诗歌描绘的又是一副画———康河晚景图。夕阳的颜色是画面的背景色,整幅画以红、黄、橙为基色,云彩、垂柳、柔波、水草、清潭等景物都在夕阳绚丽多彩的照耀下变得五彩斑斓。

(二)中国写意画的内涵

写意画采用的技巧是散点透视,一幅画可以有多个视角和焦点,不注重写实写真而在乎对物象内在精神的反映和画家主观情感的外化。即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贵在神似”,“七分修养,三分画”。

本诗透过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传达出的是诗人略带伤感的复杂心绪和如梦如幻的意境之美,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映射下,染上了灿烂的“金色”,带着富贵之气。但是绚烂风光之极时,离落寞就不远了,加之人们常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这金柳又带着淡淡的感伤,这也正契合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康桥萌发了诗人“爱、自由与美”的人生、艺术理想,康桥被诗人视为“精神家园”。此次前来自然令诗人喜悦无比,但是行程匆匆,又使诗人意犹未尽、深感遗憾。想到此“去”可能意味着与“康桥”的永别,所以内心难免会生感伤之情。“金柳”的“金”色传达出诗人喜悦又伤感的复杂心绪。

我们需要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心境背景,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才能体味到诗歌的写意内涵。

三、建筑美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文字排列呈现出的美感,具体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建筑美理论是闻一多先生依据汉字具有方块字的形体特点而提出来的,这种异于其他文字的形体特点,可以使诗歌在视觉上给读者留下直观的印象。

关于这首诗的建筑美,徐志摩改变了传统诗歌那种左对齐的形式,而是每一节中,都采用隔一句首字便空一字格的形式,产生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并且这首诗中,每一章节,都是四句一节。使这首诗歌在错落有致中,还具有一种对称美。即这首诗的建筑美主要表现在局部的参差变化与整体的对称匀整的有机结合。

(一)局部参差变化

本诗每节4行,每行6到8个字不等,每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突出一字,第二行和第四行退后一字,形成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略长的参差变化、错落有致的形式美,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二)整体对称匀整

虽然诗歌每节呈现出两个相间的平行线,体现了错落有致的变化美,但是并不意味着全诗的外在形态无规律可循,其实本诗从整体上看还是严谨匀整的。

全诗共 7节,每节的变化是一致的,所以诗节之间是对称匀整的,诗歌整体上呈现出匀齐规整之美,如上所示。

结语

新月派始终“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这些创作理念体现在新月派诗歌“三美”的艺术特色中,而《再别康桥》完美地诠释了新月诗派的美学观点,它既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又是新月诗派难得的佳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环再别康桥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嘟嘟闯关记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透 月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我给小鸡起名字
学习“骑撑前回环”动作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Watch Out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