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2017-12-19 08:09朱钰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

朱钰

摘要: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的今天,大学生毕业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加快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面临了一定的就业困难问题,探究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衔接不足。基于此,本文以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为主要切入点,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阐述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的途径,旨在更好的缓解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才结构;产业结构

前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和进行中,但是仍旧有一部分问题延缓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大学生就业难”则是其中的主要热点话题。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则是高校教育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衔接不畅。因此,若想从根本上环节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从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衔接这一环节入手,以便保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好的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对此,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对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衔接的相关内容予以简要分析和着重探讨。

一、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

就业,又被称之为“从业”,主要是指个体参与到一定的社会活动当中并获得劳动报酬、经营收入的行为。在明确就业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主要指在我国高等院校接受到等教育的应届毕业生或者往届毕业生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获得劳动报酬、经营收入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的客观变化而建立的经济类概念。通常来说,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最为直观的呈现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说,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制造、采矿、建筑、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涵盖的类型较为宽泛,如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福利、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为主。

(三)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是构成人才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联系方式。从概念上具体可以划分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素的数量,二是要素的配置,三是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定位。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才结构这一名词,如果其中的某一项要素发生改变,则会直接影响人才结构。以产业为划分依据,可以将人才结构划分为产业人才结构、行业人才结构两种类型;而以区域为划分依据,则人才结构又被称为人才区域结构。此外,人才结构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的多重特征。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招生规模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并且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从整体上来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总量有所增加。根据国家高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上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2008年为559万人,2017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超过790万,与去年相比较增加30万。

第一,大学生的学历层次与应届毕业生的递增情况相对应。根据国家高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示的数据显示,2016年专业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的人数分别为320.23万、303.87万、43.47万、5.16万,而2017年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26.27万、322.31萬、45.17万、5.18万。由此可见,2017年较2016年专科毕业生增长1.89%、本科毕业生增长5.94%,而硕博士毕业生人数趋于稳定。

第二,从专业门类上来看,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呈现逐渐扩大趋势,且状态相对稳定。根据教育部网站数据资料显示,2017年各专业高校毕业生数量工学类位居首位,即102.23万,其次分别是文学类、管理类。而处于后三位的专业类型则是历史、哲学、农学,均不超过7万人。2016年工学类毕业生为96.45万人,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加8.07%。

此外,大学生就业以已签订就业协议、直接上班、定向委托培养、师范毕业生返生源地、自主创业、继续升学、出国出境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国高校教育规模扩大之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状态相对较为稳定。但是其中仍旧有30%的应届毕业生处于尚未就业的状态,加之我国大学生毕业基数较大,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才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人才结构,并且对人才结构的优化调整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的柔性化影响人才知识结构。产业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是指企业对物质资本、体力劳动者的需求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脑力劳动者、科技成本投入,这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熟悉现代科学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将逐渐朝着延伸、复合的方向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影响人才的层次结构。近年来,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逐渐朝着集成化、信息化、尖端化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层次需求愈发明显。以制造企业为例,传统的技术结构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所需要的人才以复合型、外向型、创新性、应用型为主,这就要求高校根据企业、时代需求调整人才层次结构,更好的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

最后,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影响人才的专业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各类产业以精细化为主要调整方向,社会分工的水平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人才的专业结构也应该以产业需要为导向,做出适当的调整,更好的适应产业结构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endprint

(二)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在促进人才结构优化的同时,人才业结构优化也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才结构优化有利于提升产业转换速度。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企业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产业转换速度与人才的状况有着直接关系,受数量、质量、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大存量、高质量、优配置的人才,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结构调整速度。

其次,人才结构优化有利于加快产业转移进程。人才是流动性的资源要素,随着产业转移进程的不断深化人才流动的速度也随之提升。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借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来对人才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将竞争力较高的产业逐步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从而增加产业的竞争力。

最后,人才结构优化有利于增加产业的创新含量。复合型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人才自我潜力的充分挖掘可以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同时,人才结构的优化调整将会为产业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极大程度上增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

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的途径

(一)合理分布产业地区,分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要积极迎合当前时代发展潮流,合理分布产业地区,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分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目的。

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意向层面对其剖析可以看出,超过85%的大学生在就业中会选择经济效益良好、薪酬福利待遇高、发展前景广阔、职业岗位稳定且上升空间大的企业从事工作。但是,就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分布的现实情况来看,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绝大多数高品质企业多集中于中心城市、东部地区,一定程度上导致更多的大学生集中于此。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难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此就业。因此,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通过产业的区域平衡性发展来逐步优化人才结构,并将此看做是分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二)以产业结构为基点,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点,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合理优化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复合型、创新性、技能型人才。

一方面,高校要对人才的专业类别给予合理定位,工科类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高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软硬件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来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技能保障;文科类专业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创设可以彰显自身特色且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优势专业,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双重强化。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联系,构建“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联合培养”方式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提高自身技能的专业性岗位,同时,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创企业与高校双方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逐步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加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高校的专业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客观需要合理优化设置自身的专业,并安排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的专业课程,更好的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效优化人才结构,从而缓解当前对学生就业难的局势。对此,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专业学科,将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看做是高校专业调整的根本落脚点。

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高校教育的现实情况入手,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来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逐步合并具有相同性特征的专业学科,以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标。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立足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精准客观的研究专业结构,以便保证高校所设置的专业结构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鲜明特征,更好的为地区经济建设所服务。最后,要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高校专业资源整合的“定位器”,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第一产业对技术类人才的要求较为迫切,第二产业以电力、钢铁、汽车等产业尤为明显,第三产业的人才多集中于传统服务行业,因此,高校应以技能型、管理型、创新型为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人才结构优化,顺利实现其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结语: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朝着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在向大众予以普及的同时,也日渐陷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窘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客观需求矛盾。对此,为了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通过合理分布产业地区、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三方面实现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构建高校、就业、产业三者之间联动的有机机制,更好的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服务,切实有效的完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