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2017-12-19 09:00田婷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生活环境艺术手法

田婷

摘要:屠格涅夫和沈从文都是文学史上的大家,他们能把自己民族的风光和韵味通过细腻、饱满的笔调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丽动人。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的对比来看,不难发掘出这两部作品在审美趣味以及艺术特色的创作上有着令人惊讶的相似。本文将重点从艺术创作手法方面来谈屠格涅夫对沈从文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环境;审美趣味;艺术手法;乡土特色

一、屠格涅夫与沈從文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养成

屠格涅夫生于19世纪初俄罗斯的一个中部城市——奥廖尔,他的父亲谢尔盖是一个骠骑兵上校,父亲的性格很温和,而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十分专横、残忍、暴戾的大农奴主。屠格涅夫在小的时候就对农奴制产生了憎恶,这对他往后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1846年的夏秋季节,到很多环境不同的地方去打猎,在打猎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城乡的下层人民。农村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苦难都在屠格涅夫的心中发生了影响,把这些揉和在一起,屠格涅夫形成了一种善良而敏感的性格,这种性格对他的创作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猎人笔记》当中,通过细腻、精美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屠格涅夫性格中的那份敏感与诚挚。

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多个民族的血液。他在14岁的时候入伍参军,在从军的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看见了湘兵的勇猛和威武,也感受到了杀人者的残酷和暴戾。由于直面着这种腥风血雨以及阴暗场面,他在生活和创作当中坚持追求一种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再加上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在心灵上积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中有大量的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从中也可折射出沈从文的个人性格。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的生活背景虽然明显不一样,但是他们对民族和乡土都有着极为敏感的审美。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都有着敏感、细腻、善良和热爱自然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对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创作的风格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沈从文与屠格列夫创作手法的相似性

《猎人笔记》写出了猎人的狩猎活动,同时描写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生活,作品刻画出了地主、管家、磨坊主等多个人物的形象,从正面的角度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如《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写到叶尔莫莱的遭遇:在沼泽地里、树上、屋顶上、桥下过过夜,不止一次关在阁楼上、地窖和畜棚里,失去过猎枪、猎狗和最必需的衣服,长时间地遭到痛打——可是过了些时候,他又穿着衣服、带着猎枪和猎狗回来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直接看出作为下层人的叶尔莫莱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地主的暴戾,在主人眼中,他是没有地位和尊严可言的,换而言之,地主对他的态度和行为基本上是看地主本人的心情。即使叶尔莫莱处于这样的不公平的境遇中,他依然能够快乐的生存,这种快乐来自于他鲜活、灵动的生命意识。《猎人笔记》中像叶尔莫莱这样的农奴还有很多,虽然这些农奴平时生活中保持着一份美好的性情以及正直乐观的性格,但是地主对农奴的残暴冷酷也暴露无遗,这些农民在农奴制度的压迫下,被剥夺了人生自由与权力,他们的快乐仅仅是存在于被农奴制同化后的窄小的天地当中,他们在农奴制度的残酷中逐渐丧失了挣扎和自我拯救的能力,相反变成了自觉被同化、驯服的生存模式,因而带有着浓重的宿命论色彩。屠格涅夫以见闻录的方式描写了农奴的生活,同时也赞扬下层劳动人民的优美品格,更重要的是揭露出农奴制度的黑暗与残酷,透露出作者对农奴制度的憎恶以及这种制度将走向灭亡的预示。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展现出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人们不像《猎人笔记》中的人物那样相信宿命。这部散文作品介绍了湘西的经济、军事、地理、伦理道德、民俗等地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水手、船夫和妓女,男子可以随时上岸买醉享乐,他们的交流中经常包含着不雅之词,但是他们为人热情和勇敢,笔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朴实与倔强。沈从文对这种人性之美是赞美和讴歌的,这种人性是湘西本土的一种人文特色。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这两部作品虽然取材和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两部作品都是对各自本土文化和现象的叙述。屠格涅夫在写农村人民优美品格的同时也揭露出农奴制的残酷;沈从文在赞美湘西自然与人性之美相契合的同时,也表现出对这个环境中存在的野蛮与缺憾的无奈与忧思。因此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并不单纯地展现人性美好的一面,里面也包含着人性的恶。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刻画的农民的善良,也描绘出地主的残暴与伪善。《猎人笔记》中体现出的人性的善与恶是鲜明的,而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的善与恶是存在于一个主体当中的,是不可分离而相矛盾的。所以说沈从文对这种人性赞美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人性中的愚昧、麻木与野蛮。

《猎人笔记》和《湘行散记》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似性之外,这两部作品在对自然风光的创作手法上也存在着某些共性。

屠格涅夫在描写俄罗斯的自然风光时,笔调相当细腻,甚至可以说是精准。如《白俊牧场》中写到:太阳不像炎热的大旱天那样火烧火燎,不像暴风雨前那样昏暗火红,而是那样清澈明亮、温煦辉煌,它从一抹狭长的云彩底下冉冉升起,焕发出鲜明的色彩,沉浸在一片淡紫色的雾霭当中。?从这段描写当中可以看出屠格涅夫敏锐的洞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如果说他看到的仅仅是太阳挂在天空当中,并非是太阳升起的一个过程,那么他却可以用极其细腻、富有色泽的笔调通过想象描绘出这个情景,给人一种强烈而鲜明的画面感。他笔下的自然风景就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有点类似于西方的浮雕,艳丽而精美。从《猎人笔记》的大量风景描写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屠格涅夫并不是冷漠或者是呆板地去描绘自然风光,而是在描写的过程当中把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全部调动了起来,并且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觉,这种描写方式就展现出了自然风光的鲜活的生命力以及灵性。

沈从文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抒情性和自然性,在创作过程中把人与景交织在一起,起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那么,这种抒情性在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当中也有体现。如《桃源与沅州》中写到:这种兰科植物植物生长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这里描绘的景物和人的行动融在一起,增添了一种平和而闲惬的氛围。在《湘行散记》中,秀美的山水,悠久的吊脚楼以及水手划船等情景连缀成了一幅只属于湘西的自然风情画卷。每一幅画卷都具有地方独特的色彩。而在这里生活的人民,他们的人性就存在于这种自然环境之中。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笔下的自然风光都是栩栩如生的,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就可以快速联想到相应的画面,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轻易地被带到画面当中,着实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但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在对自然描写的细节上又少有不同,屠格涅夫是纯写自然风光,而沈从文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融入人的活动,把人和景交织在一起,更加体现出描写的抒情性。总而言之,在对自然风光描写方面,屠格涅夫和沈从文都是从多个视角和维度对本土的风光进行描绘,都能让读者进入到所描绘的画卷当中。

三、总结

通过《猎人笔记》和《湘行散记》两部作品的比较,可以总结出屠格涅夫对沈从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与景物的处理上,即把人、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还有就是对特定地理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的抒情性凸显,把自然与人相契合,从而散发出一种浓郁的诗意与本土特有的韵味。

参考文献:

[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译文出版社,2006.8,第15页。

[2]同上,第83页。

[3]沈从文:《湘行散记》,中信出版集团,2017.2,第197页。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生活环境艺术手法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