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蒙古族特色的皮影戏剧艺术研究

2017-12-19 13:03李军贾琼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皮影蒙古族艺术

李军+贾琼

摘 要: “皮影”也叫影戏,影灯戏,驴皮影。用兽皮或者值班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辽宁西部的蒙古族特色皮影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表演形式,在艺术领域有着跟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推动了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皮影;蒙古族;艺术

一.辽西地区蒙古族皮影艺术的起源

辽西地区蒙古族的皮影戏其始于金统治时期,是金兵入侵中原后将各类艺人包括皮影戏艺人掳走后从北京逐渐传到热河,内蒙古一带,后来又流入到辽宁,吉林等地,辽西地区的蒙古族皮影戏主要是属于滦州影戏的流派,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小生,小旦人物的脸谱均是写意性的通天鼻梁和镂空的面容。

二.辽西地区蒙古族皮影艺术调查

2.1辽西蒙古族皮影人物造型

辽西地区的蒙古族皮影戏人物造型有着明显的中国戏曲人物的模式化,舞台化造型特點,人物的脸部和身体多数为侧面,头部比较夸大而身体比较短小。面部特征为五官平面化,眉毛和眼睛采用拉长的正面造型,鼻子和嘴巴适当缩小。与其他流派不同的是在脸型的刻画中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许多人物的造型都融入了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比如耶律贤带皮质冠帽,有一圈毛皮的帽沿,脑后有狐尾,带大耳环。其他男性人物也突出契丹人的服饰特点,穿长袍,腰扎皮带或者布带,女性人物为团衫搭配丝带。可见辽西地区的蒙古族皮影戏融合了许多北方游牧民族的人物造型特点。

2.2辽西蒙古族皮影制作

辽西蒙古族的皮影人主要使用当地养殖的驴皮刻制而成,将驴皮放入水缸中加入少量的石灰将脂肪毛发等大型杂质脱落,然后使用推刀将表面的剩余杂质刮掉,使驴皮光滑透明。将处理好的驴皮清水浸泡2-3天后拉紧拉平绷在木框上晒干。

皮影人的绘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般采用直接临摹:把现有的人物,道具,景片等放置在皮子上直接描摹。也有根据设计好的图谱用复写纸拷贝到皮子上或者将以画好的图谱放置在透明的皮子下面,用针或尖头铁笔把纹样划到皮子上。

在雕刻阶段通常使用刻刀,剪刀,蜡版,铁笔,划针,尺子等工具。雕刻的手法和中国书法中纂刻中使用的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保留形体线,刻掉多余的部分使用阳刻的手法。刻掉形体线,保留大片面积则采用阴刻的手法。皮影人的刻画是虚实结合来进行制作。

皮影人常使用天然的矿物颜色和植物颜色来上色,在色彩的饱和度,纯度和持久度上都是用现代的化工合成颜料无法比较的。上色时用羊毫毛笔用平涂或者重涂的方法,一次以足够的饱和度上色到位或者用一种颜色从浅到深多次上色。之后要用无杂质的优质清油用小板刷反复的涂刷,放置在通风处自然阴干。上述工序都完成后,就可以把皮影人的头部,躯干,腰臀,四肢,手脚按照顺序依次链接在一起,最后用操纵杆将半钢半铁的铁丝做成的铁环链接在一起就完成了。

2.3辽西蒙古族皮影的表演

皮影戏剧的剧本称之为影卷,是演唱皮影戏一局的文本,辽西地区的蒙古族皮影影卷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剧目多是以宣传行善守孝,忠义爱国,诚实守信等内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皮影戏的剧目分成连台本戏和单本戏。连台本戏也成“大传戏”,可以连续演上十天半月。主要是以历史剧目为主,根据《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单本戏多是用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改编而成。

皮影戏的演出形式十分独特,艺人不会登台演出,而是在幕后操纵皮影人同时说唱进行表演,这就需要艺人需要有感染力恶毒唱功和严谨的团队配合,辽西地区的蒙古皮影戏也是如此,一场皮影戏的演出,班子里的艺人分工是有传统规矩的:“两个人是影人的操纵者,

俗称“提线的”。窗左边管上场的叫“上线”,负责保管影箱子,演出前做影人准备,演出过程中负责影人出场和整场操纵。台右侧的叫“下线”,也叫“贴线的”。他管理灯光、翻影卷、配合上线操纵影人和影人下场。配音演唱演员有二到三人,他们坐在或站在中部位置,随剧情配合说唱。有专角专唱的,也有多角多唱的,但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台子后部的二至三人为伴奏人员,分文武场,文场用丝竹乐器为演唱人伴奏,武场用打击乐器。影班艺人虽有分工,但根据每人特长和需要都要有兼职,提线的可兼演唱,演唱的可兼伴奏,虽各司其职,但也要密切配合,要成为一个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的有机整体。”

2.4辽西蒙古族皮影地域文化分析

蒙古族的皮影戏在辽西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具有辟邪,祛病,纳福,求雨,庆丰收等表达方式,长期的举行收到了乡村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蒙古族人民在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上都形成了明显的特点,游牧民族宽厚开放的性格,纯厚质朴,粗犷豪迈的任务造型都融入到皮影人物中,高亢嘹亮,简朴爽直的音乐也结合了辽西地区的文化特色,这些特征都与其他地区的皮影有着明显的不同。

辽西地区的蒙古族皮影艺术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当地的皮影戏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当地的居民都有邀请外地精通皮影技术的师父学习技巧的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融合当地的特色。制作出来的皮影不过分拘泥于细节,稚拙朴实、豪迈大气,许多人物的头茬、戳子具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特点。正是由于当地艺人质朴的感悟和追求,辽西地区的皮影造型具备了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民族化特色,当地百姓更易接受,也更为喜爱。

三.辽西蒙古族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目前辽西地区蒙古族皮影艺术经过时代的发展变迁,随着娱乐方式的不断增多,已经走向了低谷,目前为止,许多影卷都流失或者损坏,仅存的工具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能唱皮影戏的艺人也逐渐减少。面对如此情形,应该下乡走访并收集整理剩余的皮影资源,对皮影戏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发掘。对皮影戏应该增加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成为正式的保护内容,在保持纯正的民间传统,并有现代化的发展还需要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现状》[M].上海:中华书局,1983年.

[2]魏立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3]王英,宋伟.浅析传统皮影艺术的美学特征[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3.

[4]杨军燕,对皮影戏衰落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5.

[5]佟晶心.中国影戏考[J].《剧学月载》.载1934年3卷ll期.

[6]常任侠.皮影在发展[N].载1953年4月4曰《光明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皮影蒙古族艺术
月光皮影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纸的艺术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皮影的来历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