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2017-12-20 03:23舒鹏郭保卫霍中洋周年兵张洪程程飞虎陈忠平陈恒戴其根许轲魏海燕
中国稻米 2017年6期
关键词:拔节期晚稻成熟期

舒鹏 郭保卫 霍中洋* 周年兵 张洪程 程飞虎陈忠平陈恒戴其根许轲魏海燕

(1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2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昌330046;3江西省上高县农业局,江西 上高336400;第一作者:1726144816@qq.com;*通讯作者:huozy69@163.com)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舒鹏1郭保卫1霍中洋1*周年兵1张洪程1程飞虎2陈忠平2陈恒3戴其根1许轲1魏海燕1

(1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2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昌330046;3江西省上高县农业局,江西 上高336400;第一作者:1726144816@qq.com;*通讯作者:huozy69@163.com)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 ×12 cm;D2,33 cm ×13 cm;D3,33 cm ×14 cm;D4,33 cm ×15 cm;D5,33 cm ×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双季晚稻;钵苗机插;密度;产量;群体质量

2014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达333.95万hm2[1],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1.01%,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但机械栽插面积仅占其水稻种植面积的13.32%。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化高产种植技术发展对稳定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常规毯状小苗机插,具有轻简化、省工、省力等优势,但仍存在秧龄弹性小、移栽植伤重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个体生产潜力的发挥和群体对温光资源的充分利用[2-4]。尤其在南方双季稻区,一直都存在晚稻安全齐穗问题,毯苗机插比手插秧秧龄短、弹性小,限制了水稻高产品种机械种植的推广。因此,生产上亟待研发能够克服毯苗机插不足的新型插秧机及相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钵苗机插是一种采用机械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株行距无植伤移植于大田的新型插秧技术,实现了土钵壮秧机械化的精确移栽,在日本和我国黑龙江垦区的多年生产实践已初步证明了其增产优势[5-8]。近年来,本课题组联合多家单位采用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2ZB-6型(RX-60AM)钵苗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经多地多年试验实践证明,钵苗机插水稻具有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植伤轻、返青活棵快,成穗率高,群体中后期光合势、净同化率高,叶面积衰减慢等优势,较毯状机插平均增产9.5%左右,同时还兼有毯苗机插轻简化、省工省力等特点[9]。适宜的栽插密度是水稻钵苗机插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然而前人关于钵苗机插密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季稻上[28-30],对南方双季晚稻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根据现有的钵苗机型,设置5个机插密度,以探明不同钵苗栽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双季晚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点

试验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115°08’E,28°32'N,年日照 1 700 h,年平均温度17.6°C,降雨量1 660 mm)进行。试验田前茬为早稻,后茬种植红花草,土壤类型属于砂壤土,地力中上等(前茬早稻产量为481.5 kg/667 m2),土壤有机质含量22.12 g/kg,速效氮 73.28 mg/kg,速效磷 30.36 mg/kg,速效钾67.63 mg/kg。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选用常规粳稻小叶迟熟、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杂交籼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采取裂区试验,以品种类型为主区,栽插密度为裂区,2次重复。为了防止各小区互相窜肥,保证各小区单独排灌,各小区之间做埂隔离,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埂体。根据现有的钵苗插秧机设置行距33 cm,对应的株距分别为12、13、14、15、16 cm,相应的栽插密度分别为 25.27、23.32、21.66、20.21、18.95万丛/hm2,毯苗机插作为对照(栽插规格30.0 cm×13.2 cm,栽插密度为25.27万丛/hm2)。对钵苗机插采用特制塑料钵体硬盘旱育秧,6月25日播种,7月22日模拟机插,秧龄27 d;对毯苗机插采用塑料硬盘旱育秧,7月2日播种,7月22日模拟机插,秧龄20 d。常规粳稻每丛栽插4苗,籼粳杂交稻每丛栽插3苗,杂交籼稻每丛栽插2苗。钵苗机插采用2BD-600型(LSPE-60AM)播种机播种,小叶迟熟每盘播干种60~70 g,甬优538和五丰优T025每盘播干种30~35 g。毯苗机插采用洋马YBZ600型播种机播种,小叶迟熟每盘播干种110 g,甬优538和五丰优T025每盘播干种90 g。为充分发挥各类型水稻的高产潜力,试验设计粳稻每hm2施氮肥270 kg(纯N用量,下同),籼稻施195 kg。基肥∶蘖肥∶穗肥=3∶3∶4,其中基肥在移栽前 1 d 施用,分蘖肥在移栽后6 d、12 d分2次等量施用,穗肥于倒 4 叶、倒 2 叶分 2 次等量施用。N∶P2O5∶K2O=2∶1∶2,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50%作基肥施用,50%作穗肥于倒4叶、倒3叶分2次等量施用。移栽时薄水活棵,分蘖期以稳定的浅水层灌溉;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的前1个叶龄(N-n-1),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开始排水搁田;拔节至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干干湿湿,收获前7~10 d断水。病虫草害防治按当地大面积生产要求统一防治。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每小区定点20丛作为1个观察点,每个小区设3个观察点,在移栽至拔节期每3 d测1次,拔节后每5 d测1次茎蘖动态。

1.3.2 干物质量

分别于移栽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按每小区茎蘖数的平均值取代表性植株5丛,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质量,每次测定重复3次。

1.3.3 叶面积指数

分别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孕穗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每小区取5丛为1个样本,剪下所有叶片,用直尺量取长与宽,然后以长×宽×0.75计算5丛样本的总叶面积,每次测定重复3次。另外,抽穗期将叶面积分为总叶面积(所有茎蘖的叶面积)、有效叶面积(有效茎蘖的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有效茎蘖顶上3叶的叶面积),具体方法同上。

1.3.4 产量测定

于成熟期每小区普查100丛,计算有效穗数,取5丛调查每穗粒数、结实率,并测定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并实收核产。

1.4 计算与统计方法

有效叶面积率(%)=有效 LAI/抽穗期 LAI×100;高效叶面积率(%)=高效 LAI/抽穗期 LAI×100;颖花/叶(cm2)=总颖花数/孕穗期叶面积;实粒/叶(粒/cm2)=总实粒数/孕穗期叶面积;粒重/叶(mg/cm2)=籽粒产量/孕穗期叶面积;光合势(×104·m2·d/hm2)=1/2(L1+L2)×(t2-t1),式中,L1和 L2为前后 2 次测定的叶面积(m2/hm2),t1和t2为前后2次测定的时间(d);群体生长率[g/(m2·d)]=(W2-W1)/(t2-t1),式中,W1和W2为前后2次测定的干物质量(t/hm2),t1和 t2为前后 2次测定的时间(d)。

1.5 数据处理

2年数据趋势基本一致,文中数据以2014年为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录入、计算与作图,运用DP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方差分析结果(表1)表明,品种、密度处理间及年度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年度与品种、年度与密度、密度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由表2、表3可知,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一致,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高密度处理D1与低密度处理D5之间差异显著,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甬优538的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17.59%、20.47%、14.57%。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甬优538的有效穗数和总颖花量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相比,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甬优538的D1处理分别比CK增产8.27%、9.96%、7.02%。从其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三种类型水稻CK处理的有效穗数极显著高于D1处理,但D1处理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极显著高于CK,而千粒重之间差异不显著,最终D1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

表1 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在年度、品种和密度间的方差分析

表2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产量结构(2014年)

2.2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

图1表明,移栽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 D1>D2>D3>D4>D5,高峰苗时D1处理比D5处理高20.01%~30.80%,成熟期高29.19%~38.83%。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钵苗机插最终的有效穗数也不断增加。就水稻的成穗率而言,钵苗机插水稻的成穗率均随着移栽密度的降低而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降低移栽密度,水稻的群体内竞争减小,个体分蘖加强,无效分蘖增多,进而导致成穗率下降。钵苗机插(D1)与毯苗机插(CK)相比,移栽后 5~7 d内 CK由于植伤重,群体基本不产生分蘖,而D1处理带土移栽,根系保护好,无缓苗期,群体茎蘖数缓慢增加。移栽7 d后,CK的茎蘖数增长迅速,至高峰苗后又迅速下降,成熟期时CK的茎蘖数高于D1处理,但D1处理的成穗率却比CK高10.28%~12.64%。

表3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产量结构(2015)

表4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的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

2.3 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

从表4可知,移栽期至拔节期的钵苗机插水稻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积累比例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比例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6**,D1处理比D5处理高15.81~22.17%。相同密度条件下,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规律不一致。其中,移栽期至拔节期,三种类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CK比D1处理高4.87%~5.32%,而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处理比CK高8.58%~11.69%和8.09%~13.18%。

2.4 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

由表5可知,不同密度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质量和群体干物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单茎干物质量的变化来看,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D5处理比D1处理分别高 9.43%~16.35%、13.75%~17.93%和 13.25% ~16.15%。钵苗机插D1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平均分别比毯苗机插CK高8.52%、10.93%、12.37%。从群体干物质量的变化来看,三种类型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7.43%~11.59%、13.04%~17.72%和14.13%~19.41%。在水稻拔节期,毯苗机插的群体干物质量极显著高于钵苗机插,CK比D1处理平均高4.74%;而在水稻抽穗期、成熟期,钵苗机插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D1处理比CK平均高4.71%和6.98%。

图1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群体的茎蘖动态

2.5 叶面积指数(LAI)

图2表明,钵苗机插水稻群体主要生育时期的LAI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甬优538抽穗期的LAI 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7.42%、11.51%和7.31%,成熟期分别高28.81%、30.68%和22.59%。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主要生育时期的LAI变化规律不一样,抽穗期之前三种类型水稻品种CK的LAI均高于D1处理,抽穗之后CK的LAI迅速下降,至成熟期时D1处理比CK高8.97%~21.78%。

图2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群体的叶面积指数

2.6 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

2.6.1 群体生长率

由表6可知,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的钵苗机插水稻的群体生长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移栽期至拔节期,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甬优538的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9.06%、10.89%和6.77%;拔节期至抽穗期,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18.98%、21.27%和15.66%;抽穗期至成熟期,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19.63%、22.17%和15.81%。相同密度条件下,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D1处理的群体生长率比CK分别高3.85%~9.92%、6.72%~11.69%和8.09%~15.07%。

2.6.2 光合势

表5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和群体干物量

表6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的群体生长率与光合势

由表6可知,钵苗机插水稻群体的光合势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D1处理与D5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移栽期至拔节期D1处理比D5处理高15.67%~18.41%,拔节期至抽穗期高11.99%~14.07%,抽穗期至成熟期高15.06%~16.49%。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光合势表现不一致,其中移栽期至拔节期CK极显著高于D1处理,CK比D1处理高17.19%~28.77%;拔节期至抽穗期D1处理比CK高0.18%~1.71%;抽穗期至成熟期D1处理则极显著高于CK,D1处理比CK高4.65%~11.56%。

2.7 水稻抽穗期叶面积组成与粒叶比

水稻抽穗期叶面积组成及其配置直接关系到水稻群体质量的优劣,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由表7可知,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在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D1处理与D5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其中,五丰优T025的D1处理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分别比D5处理高3.87%和8.22%,小叶迟熟和甬优538的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4.83%、6.38%和4.16%、4.59%。粒叶比是反应群体源库协调的重要指标,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D1处理与D5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和甬优538的粒重/叶D1处理比D5处理分别高9.47%、8.03%和6.77%。相同密度条件下,三种类型水稻D1处理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平均比CK高3.00%、3.50%、9.96%、12.42%和12.36%。

表7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水稻抽穗期叶面积组成与粒叶比

3 讨论

3.1 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群体质量

适宜的基本苗数是保证足够穗数,提高茎蘖成穗率,优化群体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10]。稀植栽培虽然有利于水稻个体的生长,充分发挥个体生长潜力,但是有效穗数不足会影响群体的结构和产量[11-13];密植栽培会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但个体之间生长环境恶化,互相之间竞争加剧,会出现穗多、穗小的现象,影响群体总颖花量的提高,进而导致产量的下降[14-15]。因此,适宜的栽培密度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个体和群体协调发展,进而获得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

关于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董啸波[16]研究表明,南方双季稻区种植双季晚粳稻其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适宜密度条件下的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等群体质量指标最优,水稻产量最高。马均等[17]研究认为,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植栽培有利于单茎生长健壮,其生育后期可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和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为籽粒的灌浆结实及大穗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是发挥重穗型杂交稻品种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陆阳平等[18]认为,在保证足够的穗数前提下,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有利于个体健壮生长,提高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生产效率,增加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形成最大的群体颖花量,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本研究表明,钵苗机插双季晚稻的群体颖花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则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钵苗机插产量与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934**),说明钵苗机插的行株距配置是在保证基本苗数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穗数、攻颖花总量而实现增产。然而前人的研究大多认为,水稻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19-20]。因此,如果能够改进机型,缩小栽插的行距或株距,提高钵苗栽插的密度,对于不同类型品种是否能够增加产量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3.2 钵苗机插的技术优势

钵苗机插是采用新型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均匀、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的先进技术,2012年被农业部列为12项主推农机技术之一[21]。在江西省全年>15℃的持续天数为188~224 d[22]的条件下,毯苗机插秧龄一般控制在15~20 d,比双季晚稻传统手工移栽、抛秧等种植方式少利用了10 d左右的温光资源,限制了部分水稻高产品种机械化种植的推广应用。而钵苗育秧采用配套钵盘与专用播种机精量穴播,秧苗个体生长空间增大,秧龄弹性大[23-24],结合旱育化控等措施,秧龄可以延长至35 d,有效缓解双季晚稻茬口紧张及晚稻安全齐穗等问题。钵苗机插带完整土钵移栽,移栽后植伤轻、缓苗快,低位分蘖多,成穗率高[25-27];地上、地下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前期群体起点质量优,为争足穗、促壮秆和攻大穗奠定了生物学基础[28];中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物质积累高;中后期叶系配置优,粒叶比高,茎秆粗壮,群体的光合势、净同化率高[29];后期根系依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叶面积衰减率低,群体光合物质积累多[30]。本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移栽密度条件下,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甬优538钵苗机插2年的平均产量比毯苗机插分别高8.13%、9.50%、8.45%。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移栽后植伤轻、缓苗快、早生快发,低位分蘖多,成穗率高;主要生育时期的单茎干物质量高;抽穗期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高;抽穗后群体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量高。

3.3 不同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适宜栽插规格

目前生产上的钵苗插秧机行距为33 cm,株距可调节为 12、14、16、18、20、22 和 24 cm。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态区的生长特点确定适宜的栽插规格,精确定量建立高质量最适群体起点,使群体前中期形成与最高产量形成所需的适宜生长量,保证抽穗后高光效群体的构建,充分发挥钵苗机插技术的增产优势。关于水稻钵苗机插适宜栽插规格,胡雅杰等[5]研究认为,对大穗型品种采用中密度(株距14 cm),中、小穗型品种采用高密度(株距12 cm),利于提高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朱聪聪等[30]研究表明,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的钵苗机插以中密度(株距14 cm)产量最高,常规粳稻的钵苗机插以高密度(株距12 cm)产量最高。本试验结果表明,五丰优T025、小叶迟熟、甬优538作双季晚稻钵苗机插的最适栽插规格是33 cm×12 cm,其中株距12 cm比株距16 cm的处理平均增产14.06%~19.56%。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单茎干物量、抽穗期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高及抽穗后群体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等群体质量指标均以33 cm×12 cm规格最高。然而本试验选择的品种数量较少,33 cm×12 cm的钵苗栽插规格是否为双季晚稻钵苗机插的最适规格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4 结论

在双季晚稻区,三种类型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等群体质量指标均表现为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最终产量均以33 cm×12 cm规格的处理最高,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的提高。钵苗机插较毯状小苗机插群体起点质量高,分蘖早生快发,抽穗期形成高光效、高质量的群体,后期根系活力强,干物质积累量大,叶面积衰减慢。钵苗栽插密度的明确为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305-306.

[2] 张洪程,戴其根,苏祖芳.机栽小苗水稻生育规律及高产途径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报,1989(11):63-71.

[3] 张洪程,李杰,戴其根,等.机插稻“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高产栽培精确定量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0,16(5):1-6.

[4] 张洪程,赵品恒,孙菊英,等.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群体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39-44.

[5] 胡雅杰,曹伟伟,钱海军,等.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株型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5):743-757.

[6] 李华,陆亚琴,祝志刚,等.水稻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生产力比较研究[J].中国稻米,2013,19(6):60-61.

[7] 邴延忠,陈宗凯.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J].农机科技推广,2011(4):52.

[8] 孙德超,李晓东,姜阿利,等.水稻钵育秧苗机插技术特点及其优势[J].农业机械,2010(20):69.

[9] 张洪程.钵苗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J].农机市场,2012(8):19-21.

[10]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J].北方水稻,2007(2):1-9.

[11] 尚志敏,张凤鸣,宋立泉,等.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增产因素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2(2):18-22.

[12] 张春山,金文龙,金炳植.水稻稀植栽培适宜密度及其增产因素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6(1):44-45.

[13] 王秀亮,唐守来,李成,等.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1(1):71-72.

[14] 朱德峰,林贤青,陶龙兴,等.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稻米,2003,9(2):17-18.

[15] 金传旭,钟芹辅,黄大英,等.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85-87.

[16] 董啸波.密度对南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群体质量及品质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13.

[17] 马均,陶诗顺.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42-48.

[18] 陆阳平,张选怀.水稻超高产栽培密度与肥料试验总结[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12.

[19] 徐春梅,王丹英,邵国胜,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5):507-512.

[20] 吴春赞,叶定池,林华,等.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90-191.

[21] 农博.农业部主推12项农机技术[J].北京农业,2012(13):35.

[22] 李木英,黄程宽,谭雪明,等.不同机插条件下双季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干物质生产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37(1):1-10.

[23] 毛毳.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插秧技术研究 [J].科技致富向导,2011(6):326.

[24] 郭月明,林伟.日本钵育摆栽机械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J].价值工程,2010(6):59.

[25] 陈必安.钵育摆栽技术试验示范[J].农机科技推广,2008(1):55-56.

[26] 成永芳.日本RX-6型水稻钵苗移栽机引进试验简报[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9(3):28.

[27] 王圣田,栾云.钵育摆栽技术综述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111.

[28] 胡雅杰,邢志鹏,龚金龙,等.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5):865-879.

[29] 朱聪聪,张洪程,郭保卫,等.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J].作物学报,2014,40(1):122-133.

[30] 张洪程,朱聪聪,霍中洋,等.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主要生理生态特点[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50-59.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with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Method on Yield and Population Quality of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

SHU Peng1,GUO Baowei1,HUO Zhongyang1,ZHOU Nianbing1,ZHANG Hongcheng1*,CHENG Feihu2,CHEN Zhongping2,CHEN Heng3,DAI Qigen1,XU Ke1,WEI Haiyan1
(1College of Agriculture,Yangzhou University/Innovation Center of Ric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n Yangtze Valley,Ministry of Agriculture/Jiang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2Jiangxi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Nanchang 330046;3Bureau of Agriculture of Shanggao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Shanggao,Jiangxi 336400,China;1st author:1726144816@qq.com;*Corresponding author:huozy69@163.com)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with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method on yield and population quality of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 and identify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indica hybrid rice Wufengyou T025,i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Yongyou 538 and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Xiaoyechishu with five planting densities(D1,33 cm ×12 cm;D2,33 cm ×13 cm;D3,33 cm ×14 cm;D4,33 cm ×15 cm;D5,33 cm ×16 cm),and the conventional blanket seedling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as control(CK,30 cm×13.2 cm).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yield of the three types of ric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nsity,under the same density,the yield of D1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two years increased by 8.13%~9.50%; (2)The number of stems and tillers of nutrition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rice were D1>D2>D3>D4>D5,compared with CK,slower reducing rate of tillers after jointing,higher ratio of productive tillers to total tillers at maturity;(3)Dry matter accumulation,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of nutrition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of three type rice were D1>D2>D3>D4>D5 during transplanting to jointing,jointing to heading,heading to maturity,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of CK were larger than that of D1 from transplanting to jointing,but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of D1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K from jointing to heading and heading to mature; (4)Dry matter weight of population of nutrition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rice during the main growth period showed D1>D2>D3>D4>D5,but the dry matter weight of per stem performed opposite trends;(5)Leaf area index of nutrition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rice during the main growth period and the ratio of effective leaf area,ratio of leaf area from flag leaf to 3rd leaf,the ratio of grain to leaf at heading showed a ri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nsity,the ratio of effective leaf area,ratio of leaf area from flag leaf to 3rd leaf and the ratio of grain to leaf of D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at head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33 cm×12 cm with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 of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 is most appropriate.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nutrition bowl mechanical-transplanting;density;yield;population quality

S511.045

A

1006-8082(2017)06-0023-09

2017-08-20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D16B03);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与集成(农业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300507)

猜你喜欢
拔节期晚稻成熟期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麦田欢歌
不同成熟期桃品种在衢州市的引种试验
广西乐土成功召开“乐土肥地龙2015晚稻销售启动会”
多变量聚类分析对印度杧果成熟期和着色等级进行精确分类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不同追肥时期和施肥量对机插双季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