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城墙的建筑艺术与启迪

2017-12-20 08:12渠谢雨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历史文化保护

摘 要:对历史悠久且设计独特的南京明城墙进行历史与现状的解析,同时结合南京明城墙建筑的布局设计、墙体结构和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内容,探讨造就高质量城墙屹立几百年不倒的主要原因,为我们现代建筑的建造提供一些启迪与思考。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艺术

序言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下亲自主持建造的[1],经历600年的风风雨雨与朝代更迭,虽然明城墙遗迹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坏,但现如今,他仍旧是重要的都城遗迹也是保存的较为完好的历史城墙之一。明城墙现已是南京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多元化的价值。南京明城墙建筑给予未来建筑哪些启迪呢? 本文做简单的介绍与叙述。

1南京明城墙概述

1.1南京明城墙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6 年开始动工建造南京明城墙,在1393年竣工,建成的城墙总长度35267米,高度为14-21米,城基宽度为14米,顶上宽度4-9米。据统计,现存有11座城门,其中明代遗物有包括明代神策门(今称神策门)、明代聚宝门(今称中华门)、明代石城门(今称汉西门)和清凉门共四座[2]。明城墙十分坚固,部分地段是用约2000公斤的巨型条石砌筑,有些地方则使用木材进行打桩固基,还有的采用包山墙。南京明城墙历经百年风雨,遭遇城市改造,如今外郭、皇城与宫城只见残迹,明城墙为应天府城。南京明城墙的设计十分独特,结构异常牢固,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砖石砌筑的都城城墙,也被评为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1.2南京明城墙现状分析

现如今,南京城墙有很多估计遭到损毁,原来城墙共33千米,现在剩下的被分作七段,大概21千米。战争期间城墙遭到重创,在解放战争期间,好多人拆城墙建房子,拆掉大段的城墙,加之居民不知城墙的宝贵,在墙边甚至依附城墙进行违建,还有在墙边进行垃圾堆放,各种不正当行为,使墙体开裂或倾斜, 岌岌可危。如今幸存的南京城墙也存在多处险情,由于防水层的破坏,很多地方已承受不住雨水的冲刷[3]。另一方面,南京明城墙正在逐步变矮,有的一部分地基与城墙链接部分在逐渐转入地下。虽然早在1988年南京明城墙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随着人为或时间的原因,如今的现状也令人堪忧。

1.3南京明城墙保护与修复意义

中国古城墙的建造标志着中国城市的出现,也代表着中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故而古城墙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地位。南京明城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保护好南京古城墙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明城墙的城砖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上面的书法涉及有篆书、隶书、楷书与行书体等字体,内容丰富,可作为考察明代历史的一个资料库。南京明城墙所使用的黏合剂、地形的处理利用以及防排水设施的建造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同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今,南京明城墙又赋予了新的使命,一方面作为南京的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拉动南京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南京明城墙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城墙饱经风雨,镌刻了每一次战争的痕迹,就像一部活的教科书,他教给我们的是,不忘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要记住中国落后就挨打的历史。南京明城墙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与社会价值,是南京极具标志性的建筑,也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

2南京明城墙建筑艺术分析

2.1南京明城墙的构造

南京城墙有墙基和墙体两部分构造,墙体和墙基在处理时根据不同的地势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墙体主要是用条石砌筑,最大的条石重达千斤,也有部分地段使用砖或者条石与砖混合砌筑;墙基在有山地段主要以山体岩石为基础,城墙与山体岩石相连接,在地势低洼处深挖原生土打基础,在其上铺设巨石,在无原生土的区域,直接使用原木打十几米的桩基,木桩之上铺石块加以稳定。在城墙构造处理中都是采用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方法。

2.2南京明城墙的城砖质地

南京明城砖主要有沙土砖、粘土砖和瓷土砖三种类型,产地来自江苏、安徽、江西还有湖南与湖北五个省份。其中粘土砖使用的数量最多,其次沙土砖。粘土砖使用颗粒粉细的粘土,经过反复践踏成泥坯后晾干烧制;沙土砖是指略带砂砾的粘土,质地紧密且坚硬;瓷土砖又称高岭土砖,因数量较少属城砖珍品。南京明城砖质地虽各不相同但是同样质地坚硬,质量至今令人惊叹。

2.3南京明城墙的黏合剂材料

南京城墙每一块砖头和石头都具有很强的黏合和凝固效果,在今天看来都令人啧啧称其,可与现在混凝土相媲美。南京城墙砖缝中的黏合剂历经六百余年仍旧十分坚硬,其效果如此神奇,但至今却还是无人破解他的配方。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值得永远我们敬佩与崇敬。

2.4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

南京明城墙墙体本身和城区内外均设置了防水、排水系统。城墙墙体顶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在顶面设汇集雨水的排水明沟,再通过吐水槽排出。城区内外主要在城墙底部与河流湖泊交界处设置水关或涵闸。水关有东西水关,设有闸门,能防止敌人通过水域入侵,涵闸的闸门因装有水轮机似的纹刀,只能进水不能进人,其设计与构造十分巧妙。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是其保存至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3南京明城墙建筑艺术的启迪

3.1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南京明城墙依山傍水,与南京玄武湖与护城水系相连,与自然山水结合的十分紧密,在城市建设中这些自然要素逐渐随着城市的建设转为现代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一方面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一方面成为了承载南京独具文化魅力的场所之一,甚至成为南京标志性建筑。利用明城墙的景观特征与城市的格局的关系,使其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空间格局紧密结婚和,延续城市历史的发展与再生。这种利用方式可以达到古迹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值得参考与借鉴。现代社会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逐步增加,南京将明城墙历史融入城市闲、娱乐与游憩空间之中,将明城墙的保护与群众切身相连,另外充分发挥了其历史与文化的价值,传递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使其文化内涵、美学效果与科学价值充分发挥,带来极大社會与经济效益。在古迹保护与利用中值得效仿。

南京明城墙建筑历经风雨,如今却依旧坚固,原因当然与筑墙技术与使用材料息息相关。明城墙使用了质量出色的墙砖和令人称奇却没有参透的黏合剂配方,我们在对古人精湛的技术和巧妙的设计折服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我们现代拥有更加优质的条件,怎样才能提高技术,尊重每一次作品,严格把控其品质,制造出更加精良的作品。

4结语

明城墙是拥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值得一提的遗迹,南京政府对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在今后更应该加强保护力度并增加其活力,使其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中。在对古迹建筑的保护中,南京明城墙可作为典范,同时在今后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应更好的把关,建造更多的精品建筑艺术,延续每个时代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张梦醒.南京明代城墙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蒋建省,何培玲.论南京明城墙的保护[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9(04):15-18.

[3]周成海,丁勇.南京明城墙的历史与现状思考[J].山西建筑,2006(24):43-44.

作者简介:

渠谢雨,女,汉族,1999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中学阶段历任校大队、班级学生干部,酷爱文学与科学,喜欢运动、唱歌,曾获省级乒乓球团体第一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历史文化保护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