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肺癌围手术期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价值分析

2017-12-20 18:24马丽莎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效果综合护理临床

马丽莎

摘 要:肺癌为临床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性疾病,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1]。肺癌发病率以老年群体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正比例增加,其中以70~80岁为发病高峰。在对患者进行肺癌根治术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因情緒波动及自身脏器功能衰退,对手术效果及预后康复均增加难度,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肺癌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3、6.074、4.165、4.734、8.349、11.265,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稳定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稳定心率,平衡平均动脉压波动情况,抑制患者因焦虑情绪而引起生命体征的改变,改善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临床恢复速度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肺癌围手术期;肿瘤切除;综合护理;临床治疗效果

肺癌中以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及间质性肺癌为主,发病率与长期大量吸烟有着密切关系,经临床大量试验证实,长期大量吸烟患者肺癌发病率为不吸烟患者的10~20倍。肺癌的病因较为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明确[2]。目前临床以肿瘤切除联合放、化疗治疗为主,对患者身心及经济造成巨大压力。患者围手术期可因情绪焦虑、恐惧导致心肺功能及生命体征波动,使心肺功能的顺应性降低,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速度。因此,为提高患者手术前后心肺功能顺应性,稳定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临床急需优质护理方案改善患者围手术期情绪波动情况。临床目前对肺癌围手术期患者改进护理方案流程,得到的临床效果不尽相同。本院为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速度,在传统临床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取得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收治肺癌围手术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8~77岁,平均年龄(69.3±3.6)岁;试验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9.7±3.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理化检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教育,解答并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疑问及困难,针对患者自身疾病临床对症治疗,根据医嘱应用相应药物治疗,向经治医生及时汇报患者病情变化。

1.2.2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干预:完善患者入院后的各项理化检查,并对异常结果实时监测及复查。术前向患者交代疾病有关知识及治疗流程,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疑虑,并介绍优秀疗效病例,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信心。增加每日医患交流次数,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及困难,予以心理疏通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术前准备及手术室转运过程由专护陪同,辅助语言及肢体鼓励,降低患者术前恐惧及焦虑心理,从而稳定心率、血压,降低手术难度。②麻醉护理干预:指导患者以平稳深呼吸法消除紧张情绪,避免过度通气而造成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改变,转移患者注意力,平稳患者心率及血压,稳定平均动脉压。③术后护理干预:术后陪伴患者苏醒,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治疗成果,监督患者服药时间、方法、用量,陪同患者进行化、放疗治疗,通过鼓励消除患者情绪波动,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反应并及时应对,指导患者康复锻炼,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以愉快的对话消除患者恐惧、焦虑情绪反应。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变化,通过SAS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估,评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3、6.074、4.165、4.734、8.349、11.265,P<0.05)。见表1。

3 讨论

因此,为稳定患者围手术期情绪及生命体征稳定,临床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从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入手,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信心。传统护理方案难以克服患者治疗上的恐惧、焦虑心理,提高了临床治疗阻力,患者常因心理崩溃加重心肺功能顺应性降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大,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延长,需要应用大量稳定心率、血压及呼吸循环功能药物,增加手术难度。术后患者因病痛折磨,情绪焦虑、恐惧,对治疗及康复的信心不足,伤口愈合速度较差,严重影响预后水平。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增强医患沟通,建立并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转移患者注意力,稳定患者情绪波动,降低围手术期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锻炼,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本文选取自我院收治的肺癌围手术期患者60例,手术前后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观察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及SAS评分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3、6.074、4.165、4.734、8.349、11.265,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可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治疗信心及依从性,提高患者心肺功能顺应性以稳定心率、平均动脉压,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并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促进患者伤口早日恢复,临床疗效优异,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静.探讨舒适护理在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0):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效果综合护理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妇女4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对比观察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用药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