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龙门山铜矿床L23号矿体勘查及其分析

2017-12-20 00:22刘春方文改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勘查矿体

刘春+方文改

摘 要:龙门山矿目前采矿许可证范围内保有资源储量较小,为增加矿山后备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在原三二六地质队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详查报告中115线和117线均控制到的L-23矿体,两条勘探线均为单孔控制,储量级别只能列为334)对-530m中段着手安排探矿工作,并对矿体的延伸部位进行追索控制,取得较好效果,提高了矿体控制程度,并扩大了资源储量。

关键词:铜矿床;矿体;勘查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所在Ⅴ级构造单元为“下扬子台褶带”中段的一北东向褶断隆起区,即“洪镇褶断束”,其周围均为中生代或中、新生代断陷或继承性盆地、槽地。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属下扬子分区长江两岸小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自下而上有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T1n)、中统月山组(T2y)、中统铜头尖组(T2t),区内构造以小型断裂为主,伴有多个很小的舒缓褶曲,构造条件简单。褶曲构造为受岩浆岩侵入影响形成的同步褶曲,大多数规模很小,舒缓转折,影响较浅而且方向不一。其中稍具规模且位于龙门山矿床上部的为铁铺岭向斜,轴向北东,长约1500m,寬1200m左右,向斜核部地层为铜头尖组,两翼出露月山组。断裂构造主要有近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距离矿床较近的有北西向断层F4,其位于铁铺岭,团凸山一带。断层长度1000m,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75°左右,对浅部铁铺岭等矿体具有破坏作用。

矿区内岩浆岩发育,分布于南侧,占据矿区大部分面积,出露的岩浆岩被称为月山岩体。其为燕山早期的中酸性小岩体,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在闪长岩与沉积地层的接触带中常见的变质作用有接触热变质与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主要有角岩、大理岩类和矽卡岩类。其中矿床含矿矽卡岩为石榴石矽卡岩。龙门山铜矿床位于月山闪长岩体的北枝与三叠系中统沉积岩的接触带中。矿体均位于矽卡岩带中,主要受北西~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为一小型隐伏矽卡岩型铜矿床。

2 矿体地质特征

L-23矿体走向70°~250°倾向NNW,倾角东西两端变化较大,084线以西矿体倾角较陡约50°±,084线以东矿体倾角较缓约在35°±。矿体赋存矽卡岩中,平面分布于111与117勘探线之间,矿体整体上呈透镜状,沿走向具分叉现象,084线以东膨胀。赋存标高在-480m~-530m之间,矿体在-530m平面延伸长度约为200m,矿体规模较大。矿体中的矿石自然类型084线以西为矽卡岩型铁矿石,084线以东为矽卡岩型铜矿石。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为矽卡岩化闪长岩、石榴石矽卡岩、闪长岩,局部有少量高岭土化闪长岩和碳酸盐化闪长岩。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与斑铜矿,次有磁铁矿、赤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透闪~阳起石、方柱石、硬石膏与碳酸盐矿物,次有斜长石、钠长石、钾长石等。伴生有益组份主要为金、银。在铜精砂中回收利用。矿石常见的结构类型有他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其次有交代原边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假象结构等。矿石的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次有团(斑)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局部出现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

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龙门山铜矿床围岩及矿体属块状结晶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富水性弱,补充条件差。但要注意闪长岩中的大型裂隙或“空洞”可能发生突水;另外363孔为长期观测水文孔,未予封孔,开采时应注意该孔向坑道充、导水情况。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

矿床的顶底板围岩属坚硬岩石类,但岩体质量优劣不一。其中闪长岩和矽卡岩稳固性中等;高岭土化、绿泥石化闪长岩、碳酸盐化闪长岩稳固性差,当此类岩石在运输巷道中大面积出现时,顶板须加强支护,矿山一般采用喷浆、浇砼、锚杆、锚网、金属支架接顶支护等措施。目前,矿山开采按设计预留的矿柱、间柱,由于岩石风化和地压活动增强等原因,部分矿柱如2#、3#矿柱、Ⅱ、Ⅲ采区的隔离间柱等,已局部出现垮塌,对于回采采空区保有资源储量,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应加强对已出现局部垮塌的矿柱进行监测和有效防治。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矿床岩矿石无放射性异常,矿山工作面温度为27~28℃,无热害存在,矿床地下水一般无结晶性与分解性侵蚀,但地下水中SO42含量较高,地下水供选矿厂使用。矿石经自备的选厂选矿后形成的尾砂,用于井下充填。总体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属中等偏复杂的矿床(即Ⅱ-4型)。

4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按L-23矿体的产出特征确定勘探类型,L-23矿体为透镜状连续性较好,沿走向长大于200米,倾向延长平均40米,规模小至中等;矿体厚度变化大,不稳定;局部具有收缩、膨胀和分叉尖灭现象;主元素铜分布不均匀,根据铜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勘探类型划归Ⅲ类型。

原报告提交的L-23矿体为次要矿体,预测储量为14.57万吨,铜品位为0.89%,铁品位未提供详细资料。目前经生探揭露,L-23矿体规模增大,资源储量矿石量为1596599.45吨,Cu金属量11346.28吨,Cu平均品位0.711%,铁金属量408966.62吨,共生铁平均品位25.615%,铜品位有所降低。

5 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本次仅对资源储量估算使用的探矿钻孔和穿脉工程质量进行评述。

5.1 钻探工作

(1)岩(矿)芯及顶、底板采取率。①岩芯采取率:矿区岩芯采取率最高100%,最低45%,平均为76%,其中<65%的共有18层,占25%,分布较均匀,质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②矿芯采取率:本区见矿钻孔51个,总计59层,矿芯采取率最高100%,最低32%,平均为82%,矿芯采取率较高,其中<75%的共有18层,占31%,<75%的见矿孔段一般厚度较小,质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2)钻孔弯曲及质量评述。由于本次勘探采用的探矿手段为坑内扇形孔,所有钻孔均在-530米中段沿线施工,且用长钻金刚石钻头钻进,平均孔深为36米,孔深较浅。故未进行钻孔弯曲度测定,本次均视为直孔。(3)孔深误差测量与校正。因本次施工的所有钻孔均为坑内钻,孔深较浅,验证了见矿、出矿孔深和终孔孔深,误差均小于千分之一,误差合格率为100%。(4)封孔及其质量评述。由于本次施工的钻孔均为坑内钻,且孔深较浅,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未封孔,只对部分出水较大的钻孔用堵水器封堵孔口。(5)简易水文观测。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对漏水、涌水钻孔的出水(漏水)位置进行了记录,对水量进行了观测,对岩层含水段的划分起了一定指导作用,质量基本符合要求。(6)原始报表记录及质量评述。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机台当班定岗人员负责记录。由探矿技术员、地质编录人员在现场认真检查原始班报表,发现差错及时修正。终孔后装订成册,封存保管。原始报表基本做到“真实、齐全、准确、整洁”。endprint

5.2 坑探工作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共使用-530米中段探矿坑道4条/460米,刻槽取样合计156个。

5.3 地质编录及质量评述

(1)钻探地质编录。首先在现场根据岩心回次逐次校正岩心长度、编号,检查班报表有无误差,然后在室内再根据已校对无误的钻探班报表记录之钻探回次孔深,换算出岩心的代表长度,相当孔深及进尺。在编录中,发现回次岩心长度大于岩心进尺时,则按100%采取率向上推算,一般推算不超过3个回次。在进行详细地质观察和记录时,按矿化程度、围岩、夹石分布情况布置化学样品采取位置。在地质编录基础上,结合岩矿鉴定、化验分析(必要时复查岩心)资料,对原始地质编录进行修正,并经检查定稿后,编制1:200钻孔综合柱状图。(2)坑道地质编录。矿区已开拓的探矿巷道,坑道地质编录主要描绘两壁一顶,比例尺为1:100。随工程进展逐一进行地质编录、素描,在编录的基础上,布置化学样采样位置。

5.4 生产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因矿区内矿体埋藏深,本次勘探工程均在坑下施工,故本次未进行矿区地表地形图的修测,测量工作仅为坑下勘探工程的施测工作,均由月山铜矿承担,测量成果资料由矿方提供。选用的平面坐标系统为国家坐标系,高程系统为黄海高程。井下导线点精度为一级。工程水平角的测角中误差為±30″,钢尺量距相对中误差为1/1000,实测方位与设计方位之差均小于±2°。其观测精度和计算的各项限差均符合规范要求。

6 资源储量估算

本次估算的矿体仅涉及L-23矿体,两侧沿矿体走向各外推二分之一工程间距为8米,往北西资源储量估算采空区边界为X=79240。因矿体中矿石类型以矽卡岩型铜铁矿为主,少量单铜和单铁矿石,考虑矿体混采,本次对L-23矿体未严格划分矿石工业类型,为计算方便,铜铁矿石一并计算。同时,局部Cu品位在0.2%~0.4%的矿石(即所谓的表外矿)较少本次也圈入矿体合并计算。经本次估算,L-23矿块矿石量为1596599.45吨,Cu金属量11346.28吨,Cu平均品位0.711%,铁金属量408966.62吨,共生铁平均品位25.615%。

7 结论

通过本次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L-23矿体的形态、厚度、产状及规模,对控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生产探矿资料综合分析与原勘查报告对比,L-23矿体规模确实增大,但综合估算铜品位有所降低。总体上对小型矿山说来对增加矿山保有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勘查矿体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近地表矿体地下组合式连续开采技术研究
固体矿产勘查中矿体真厚度计算问题探讨
《矿产勘查》撰稿注意事项
《矿产勘查》撰稿注意事项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Chronicle of An Epic War
论甲乌拉矿区断裂构造及控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