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希哲:是时候重新定义“老年”和“老年人”了

2017-12-21 07:53柳森
决策探索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老龄老年

柳森

曾几何时,在社会讨论中,人们总是将老年、老年人同“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未富先老”“社保制度面临考验”等难题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起。这些悄无声息的“共识”,多少加重了人们面对人口老龄化时的悲观态度,也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无形中被看作是只有少数人才追求得到的“梦想”。

在亲历了中国近几十年来人口相关公共政策完善和调整的“2017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得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彭希哲教授看来,上述现象走到今天理应有所扭转。当下,我们不仅应当弱化整个社会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时的悲观态度,还应通过对新思维的介绍与应用,让近处的路标和远处的未来都变得明朗、乐观起来。

不可阻挡的新型社会形态

问:过往提到人口老龄化,我们总是“向内看”,看中国的现状和遇到的困难。但您最近在多个场合谈到,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这一总体趋势的明确,将给我们看待老龄化时的视线和眼光,带来哪些影响?

彭希哲:近年來的比较研究发现,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的老龄化作为一种长期趋势,在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概莫能外,差别只是出现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

同时被明确的是,人口老龄化绝不是一种短期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乃至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总体上都将不可逆转。随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现代医学及生命科学有望得到新的突破,人类寿命进一步延长的可能性不断增大,而人类恢复到传统社会的高生育率和大家庭模式的概率微乎其微,由此,这个世界会再次变得年轻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

亟待走出的观念误区

问:伴随着这一新形势的明朗化,在您来看,过往我们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哪些观念或者看法已经不合时宜、应当及时调整?

彭希哲:首当其冲一个亟待走出的误区是,过往,老龄化问题常常被看作只是老年人的问题,似乎只要为老年人提供经济赡养和公共服务,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事实上,随着老龄化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老龄化已经表现为一种系统性问题,任何制度安排的落实,都可能上溯、波及其他年龄段的公共福祉分配和接续,仅仅制定或者调整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政策,无法应对老龄化的众多挑战。

第二个亟待走出的误区是,以往很多关于老龄社会的理解和应对之策,大多是基于或者来自于我们所熟悉的这个“相对年轻”的社会形态,或者是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但这条路是否能继续走通,是令人存疑的。

第三个亟待走出的误区是,过往对于老年人口的界定标准过于简单。无论是以60岁还是65岁作为“老年人口”的标准,都只是笼统地从年龄视角概括了这个人口群体,却从根本上忽视了,即便在同一时期,这一群体也因所生活的地区、社会经济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基本行为模式、生存健康状况、面临的问题、需要呼应的需求等方面,表现得千差万别。

全生命周期视角带来什么改变

问: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全生命周期视角的应用,有助于老龄化问题及其相关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体系得到更系统化的梳理?

彭希哲:大概是五年前吧。当时是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率先关注并应用了这个视角。全生命周期视角在健康管理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如果说过去的公共健康管理,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医疗资源分配效率的最大化,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传统医疗模式中的资源,那么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健康管理,更关注的是防患于未然和投资未来,是通过治未病提升全人群的健康水平。

问: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下,可以看到怎样一幅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新图景?

彭希哲:在全生命周期的新视角下,面对人口老龄化,个体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地“未老先备”。而当老龄化问题不再被过度聚焦于为老年人口提供经济保障和公共服务,由此产生的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情绪也就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代际均衡原则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老龄化的战略设计更充分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与价值,将老年人短期的养老需求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目标实现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老龄化是全人类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养老金的平衡与可持续,需要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老年人经济参与。在此过程中,我们整个社会关于“老年”的认知、对“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定位都将做出新的调整。

问:如何重新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

彭希哲: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体力甚至在智力上开始日渐衰弱,需要获得他人的照料和支持。但老年人口可以更多被视为社会财富和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非“负担”,老年人可以更全面持久地参与社会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当然,要实现上述愿景,除了相应的政策制定,还需为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包括经济活动及各种志愿和社会服务)创造条件,提供政策保障,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使之真正成为适应老龄社会的、为所有年龄人口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体系。

最大的困难来自“未备先老”

问:您曾说,引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关注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转变,同时充分考虑老年期个体的生理、心理、行为的特点,尽可能满足老年个体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老龄社会是完全可能的。您所说的这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老龄社会,实现起来最大的困难来自哪些方面?

彭希哲:要实现这样一个社会,一个基本思路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我们就这么多“蛋糕”,怎么把它分得更好,让每一代人都公平地分享。另一条腿是,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把这个“蛋糕”做大。比如,如何让年轻人在这个造“蛋糕”的过程中创造更多,同时又让老年人也可以在其中帮着一起把这个“蛋糕”做大。在此过程中,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我想,最大的困难来自“未备先老”的紧迫感。应对老龄化不是短期的事、应急的事。但由于如今的老龄化问题确实来得比较迅猛,我们在为老年人口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方面确实有很大缺口,离老年人实际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补课”的压力很大,我们就会有意无意把最多的注意力聚焦到怎么来解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和困难上。相较之下,那些关于未来的问题就显得没那么紧迫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老龄老年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