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上水

2017-12-22 20:30徐锦斌
福建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水村斗笠畲族

徐锦斌

今天,滚滚车轮取代了重重脚步,山长水远,已不足惧。水泥硬化的乡村道路,任它盘旋屈曲,却也无远弗届,可以把你带往许多过去很难到达的地方,甚至如同“忽逢桃花林”,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比如,我就要说到的上水。

上水,这两个字,听起来倍感亲切。水,而且列乎“上”者,对我来说,岂止亲切?简直是诱惑。

非常幸运,在初闻其名的那一天,我就到了上水。

上水,是一个村庄。

那么,它是一个怎样的村庄呢?

驱车,直奔霞浦崇儒。

崇儒畲族乡,地处霞浦县西北部,畲族人口近5000人,约占全乡人口总数的约五分之一,是闽东畲族人口较集聚的乡镇之一。上水,是崇儒畲族乡首屈一指的畲族村,畲族人口约7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近九成。

很快,出霞浦县城西关,向西北,再向西北,渐渐远离了东南部潮来潮去的大海,随着弯弯山道,挺进丘陵腹地,越村过乡,历溪边,经崇儒,沿坡前行,蜿蜒而上,不断向上水靠近。

有关资料描述:上水村位于崇儒畲族乡中部,距离乡所在地3.5公里,整个村庄坐落在海拔350米的山坳中,四周山岭起伏,丘陵连绵,植被繁茂。村域面积为5.9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26.9亩。

上水,究竟与水有多大的渊源呢?它很自然地让我跃升到“上善若水”的联想。

未见初闻名,先作如此望文生义的理解。

不过,路途中,问起和我同行的乡干部,他的回答,正中我的望文生义:崇儒,就是“崇尚儒家”;溪边,因地处倒流溪畔而得名;上水,就是“上善若水”。

实际上,上水和水的关系是密切的。据有关资料介绍,上水村西面、东南面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为水土保护和主要的种植生产区;北面山势较陡,为坡田坡地区;东面为林区。北、西各有一条溪流纵横交汇后,向东南流去,形成一个“丫”字形水脉。上水村,以“丫”字交叉点为中心,向三面扩展。溪流从村落当中穿过,把居住区分成三大块,在自然地理上构成了上水村的整体风貌。

很快,车到村前,一脚踏在上水的地面。

在村口,村干部介绍说,这是凤凰主广场,广场右侧正在施工的是上水旅游服务中心,左侧是即将竣工的对歌台……

出乎意料,上水古村,乍一见,迎面而来的却是一股新风。它带给你这样的气息,这个古村旅游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潜在的力量蓄势待发。

但是,当我走进,深入,走过,一开始得之于字面的粗浅的认知和第一眼所见的情景,便可以完全抛开,古意盎然的畲族村落抓牢了初见的印象。

在凤凰主广场边上,老年幸福院里,我看到了几个五六十岁的畲族妇女,身着凤凰装,头梳凤凰髻,耳戴大圆环银耳坠,正在穿针引线做刺绣。

从村口凤凰广场再前进一步,我就一眼看到了上水的古。青砖玄瓦,泥墙木屋。这似乎不足以说是上水的特色。再看看青石路,那石块上被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所打磨的岁月的肌理和纹路,会把你引向古老的时光。但是,这还不够,闯入你视野的,长长的石围墙,黑黝黝的,苔痕斑驳,真是风吹雨打,满目沧桑。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上水村的整体,给你一种异样的视觉震撼和心理氛围。

这种视觉震撼和心理氛围,深含古意。

不得不无奈地意识到,并不是所有具有年头的村庄,都依然古意犹存。古意是可以被摧毁的,可以被埋葬的。古意是易逝的,难以保存的。你只要抬眼一看,就知道,多少乡村古老的道路被无知的水泥轻而易举地覆盖了,多少古迹被一一抹去。许多村子的昨天和今天四处断裂,它们已然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它们被建设得足够新,但它们新得没了自己的魂。甚至,有的徒有形骸奄奄一息苟延残喘,有的早已灵肉两亡。

所幸,深山藏古村,上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

时间在这个村庄,有序地、不曾中断地延续。上水之古,有它的自然而完整的脉络。

在这里,不妨对此略作追踪和探究。

先来说说上水村的民居。上水村之古,古在民居。

上水村遗留的古民居,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其中,明代建筑2座,清代28座,另有民国的30座。上水村古民居,依山而建,砖木、泥木结构的住宅,灰瓦屋顶,木板隔间,穿斗式结构,悬山顶,或歇山顶,从半坡向溪边延伸,随山势梯级层列,错落有致。从细部看,屋梁、斗拱、神龛,雕刻着龙凤福寿及花卉人物,有的还彩蓝衬底;大多数民居建筑,廊前斗拱、卷棚装饰,枋上柱头科坐斗雕刻特殊的花卉图腾。宽敞的明间厅堂,中堂上透雕花格、花卉装饰;两侧,上为神龛,下为甬门,由甬门通往后厅。有的民居保持明代建筑风格,还应用极其少见的木础,是纯粹的畲族特色。

据上水村清代光绪年间修篡的《汝南郡蓝氏房谱》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蓝姓始祖齐满公从浙江泰顺沙丘田移居福宁二十五六都水漕垄(即上水村),至今376年,上水村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格局风貌,遗留下近60座古民居,是目前闽东地区乃至东南地区传统畲族民居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之一,是传统畲族村寨的典型代表。2013年8月,上水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头,大段而完整地融入村落,成為上水村建筑的独特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水村之古,古在石头。

石头成为道路和墙,把人类和山水天然地融合在一起。它们粗粗的,乱乱的,带着原始的灵性和野性,又服从于人工的秩序,在岁月中埋下身来静默坚守。

沿溪两旁,明代溪岸,毛石铺就,由北向南,由上而下,总长将近半公里。村内,连接家家户户,总长达3186米的青石村道,与青石围墙和青石护坡,融为一体,相映成趣。

村外,由毛石铺造了村西岭直通向郑洋和盐田里马村的7公里古道,这是古代崇儒柏洋一带前往盐田港和福安等地的要道,至今保护良好。endprint

村中心,有口石砌四方井,井深2米,相传为明代上水村蓝姓始祖齐满所凿。井水清澈甘甜,至今可用。

上水村的村道、围墙,溪岸、护坡,为什么都是用乱毛石砌成的?据说,这样大量用石,源于畲族先民,他们上山劳作归来,每每都扛着石头回家,日积月累,代代相传,就铺建成了这样规模的石墙、石路、石溪岸,终于蔚成这青色石寨古村。

顺便说说,在霞浦,还有另外一个畲族石寨古村落,那就是溪南镇的半月里。相比较而言,半月里粗犷,上水秀气。

那么,由民居、石头再往内里追寻,上水村之古,还古在哪里呢?可以说,上水村之古,还古在整个畲族生态。

由于偏居僻地,上水村还处于相对原生态的环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沿袭,民族的独特性得以保存。这涉及了语言、服饰、饮食、风俗、信仰、技艺等诸多方面。在上水村可以听到畲话、畲歌,可以欣赏刺绣、看畲族的能工巧匠在自己家里编织花斗笠,还可以品尝糍粑、菅粽、乌米饭……

据介绍,在畲族竹编手工艺中,以花斗笠最具民族特色。上水村畲族花斗笠是介于生产、生活用品与工艺品之间的传统品种,这种斗笠,或称“花笠”,为畲族女子所专用。传说是“公主顶”演化而来。1958年《畬族文艺调查·传统工艺美术》称:“霞浦畲族斗笠是颇有名声的,是较贵重的服饰品,做工很精细……由于花纹细巧,形状优美,加上水红绸带、雪白的织带及各色的珠串,更加显得精巧而富有民族风格。畲族妇女都相当喜爱它。”

上水村畲族花斗笠,历经百年传承,设计考究,做工精细。在上水村一处古民居的厅堂,两位中年畲族汉子正在编织花斗笠,竹条细篾,在他们手中轻盈地摇曳、跳荡。他们告诉我:“编一顶花斗笠近四十道工序,要六七天才能完成。”真是慢工细活。

我于午后到达上水,很不巧,来迟了,错过了畲村嫁女的盛况。不过喜庆的气氛,似乎余韵未散。厅堂八仙桌上,竹筒乌米饭摆满了蒸笼,香喷喷的糍粑盛放在簸箕,都还热乎乎的,好客的畲族同胞,热情地用这些美味款待我们。

古屋,石寨,“凤凰装”上的牡丹,缭绕山间的畲歌……

所有已说出的和未说出的这一切,都留下了上水村的形态、色彩和味道。

见者与未见者,都将对它心存念想。

责任编辑 林 芝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村斗笠畲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水村图》及其「二进宫」
斗笠
畲族三月三
奶奶的斗笠
夏日雨后
汉字买斗笠
畲族民歌
修武县岸上乡一斗水村
文莱水村:“东方的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