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2-26 02:14时晓楠
商情 2017年4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时晓楠

[摘要]本文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现有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完善和创新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践,充分发挥本专业已有的优势和知识累,既能满足传统产业需求,同时又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

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也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时代。在以印刷业主导的静态图文信息传达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动态性、交互性图文信息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外,数字化时代涌现出了更多的新兴设计领域。现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早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成当务之急。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三大模块构成,现有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书籍设计”等为主干课程,而本专业所涉及的数字艺术设计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微乎其微,其人才培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社会需求认识不足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对一些传统行业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却创造了新市场和新产业。以出版业为例,2010年我国数字阅读人群已达到2.525亿,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保持了31%的增长幅度。传统出版社纷纷推出与印刷版杂志形成一种共生关系的网络版电子杂志。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快速壮大,使得电子书成为视觉传达一个新的设计领域,但是高校的课程教学还是以传统二维平面的书籍设计和书籍排版软件为主,电子书的设计理论及软件的教学尚未纳入教学体系。在变化了的社会需求前,显然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一门新的艺术设计学科应运而生,既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是介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着重培养数字影视编辑与制作、游戏开发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侧重于娱乐游戏产业。除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专业外,视觉传达设计是与数字化艺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二者之间的交叉性和复合性也使得很多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陷入困惑和迷茫。如何充分发挥本专业已有的优势和知识累积满足传统产业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变化了的社会需求,以形成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区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虽然一部分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数字化艺术纳入到了课程体系之中,但是基本上都只是增加1~2门课程,即网页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课程。首先,数字媒体设计课程的设置就反映了很多高校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将一个学科变为有限学时的一门课程,很难体现教学重点和专业特色,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来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中数字化艺术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不是一哄而上,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这样的课程体系很难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其它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需要建立更为系统和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资源整合。

二、数字化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以明确的培养方向形成专业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侧重于娱乐游戏产业人才的培养,视觉传达设计则是以二维、三维空间的图文信息传达为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既要满足书籍、广告、包装、企业形象等传统产业的需求,又要满足数字多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需求。而四年的大学学制是固定的,再勤奋的学生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要根据本校的办学优势和教学资源强化与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具有传承性与延续性的多媒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以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艺术设计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艺术与技术等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因此,如何培養出具有多维知识综合应用才能的、能够从事较复杂的社会实践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此外,创意产业备受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视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与实现发展决定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其核心就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以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做出努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思维方法、人文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现高素质、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一)把握时机,完善课程体系构建

一方面重新构建、整合新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宽泛性、交叉性的开放式的选修课程。

1.以传统课程体系为基础,拓展必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加强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完善课程群建设。

(1)在传统的“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书籍设计”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具有传承性与延续性的数字设计课程,以拓展主干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体系。如在广告设计课程群中,传统课程基本是由“广告策划”+“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文案写作”三大模块完成对广告设计的系统学习,但现实情况是70%的营销者正在把营销传播的投资从传统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因此,通过增加“影视广告”+“网络广告”专业课程拓展该课程体系,满足数字时代对广告设计人才的更高需求。针对书籍设计课程群,增加了“电子书设计”课程,满足数字出版行业人才需求。此外,增加了“3DsMax专业软件”这一基础课程,以提高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三维空间的虚拟现实表现技能。endprint

(2)增加适量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视觉传达设计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如“UI设计”和“插画设计”等,增强专业适应性。以ul设计为例,2000年左右国内UI设计刚开始萌芽,主要体现在网页设计上,2004年以后随着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多的液晶屏显示产品,UI设计开始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重视程度。国内很多从事网站、手机软件、增值服务等企业和公司都设立了UI设计部门,专业的UI设计公司也应运而生。目前,国内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几乎都没有开设该课程,导致出现了人才供需矛盾,UI设计课程的开设显得迫在眉睫。

2.以必修课程为核心,构建多层次的选修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人才。

(1)本校艺术工程学院下有动漫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充分利用这两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开设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交叉性的选修课程。如开设“视听语言”、“摄像基础”、“影视后期合成”、“flash动画”课程,既能强化影视广告和网络广告等必修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满足有意向从事电视节目包装的学生的基础学习。逐步建立以本专业为核心,辐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

(2)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与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应该是现代科技与民族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为保持艺术设计本元性的民族文化特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在必修课设计史的基础上,开设了“中国画基础”、“篆刻”、“书法”、“民间艺术”等选修课程,完成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体系构建,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造型能力的多样性,构建多元思维方式。

(二)创新课程内容,贴近时代需求

课程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课程内容改革和创新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1.关注学科动态,及时丰富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拓展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但艺术设计课程教材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在数字艺术设计领域,因此需要通过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丰富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教师要及时了解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发进展和应用情况,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加入数字化时代动态标志设计的新理念。

2.注重课程内容的重构与融合

教育家小威廉姆·多尔的“课程理解范式”理论,倡导从不同“视域”理解课程、建构课程的意义,展示对于课程的多角度理解,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一是提倡由师生共同构架课程内容,即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针对该门课程提出有兴趣點的内容,师生共同进行深入研究和交流。强调了参与者的互动性,也为传统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融合,如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在民间艺术这一基础课程中,搜集大量运用民间美术元素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的案例加以分析,加强了其与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多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融合。

3.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敢于挑战权威才会有创新。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处理好“满”与“空”的关系,课程内容既要“满”,也要保留适当的“空”,鼓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提出疑问。例如,在艺术设计史“原始陶器的装饰符号”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以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的图腾说进行引导,通过“是否还有别的学者的解读?”、“你们对此是如何解读”这样的设问,让学生课后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在课程教学的课题训练中,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求异性以及活跃的灵感,对设计方案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探索,实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相同的课题训练,要求学生设计出至少三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包装方案。学生们通过对文字、图形到色彩搭配多方位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