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皮仿千秋韵 一声吼似万年情

2017-12-26 01:02
科学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影戏孝义皮影戏

百善孝为先,万事义当前。孝义,凝聚了中华民族美德的精华,集聚了华夏文明的内涵。孝义素有“皮影之乡”的盛誉,它所演内容大都由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轶事改编而成,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它是经过我国民间艺人千百年薪火相传,而流传至今的一种乡土技艺,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的一种独特戏曲形式。

源于何时 说法不一

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历史悠久,关于它最早起源于何时民间有不少说法。山西晋中一带的皮影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为祖师爷。据传早在殷商时代,黄龙真人与他的外甥剪兽皮成人形在窗前自娱,后人据此剪成纸窗影人,随之才有后来的纸窗影戏。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春秋战国时,观音菩萨三渡华阳县,一次,他发现华阳县有灾难要降临,就在离华阳很远的地方,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自己打坐在蒲团上,演唱戏人行善之类的故事,华阳县百姓纷纷赶来观看,因而摆脱了灾难。后人即仿照这种方式创造了影戏。

皮影专家侯丕烈考证的说法是,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所以历史上有皮影戏最早源于孝义的说法。

再就是《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因思念心切而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虽然民间相传的说法不一,这些民间传说也并没有充分的证据,但皮影戏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兴于宋代 盛于明清

唐代时已有类似影戏的雏形出现,为僧人俗讲之“变文”。“变文”是俗讲之底本,是僧人用说唱的形式演绎佛经故事。讲时有图像,犹如一幅幅连环画,这种佛经画被称为“经变相”。讲解这些图画的文字,有韵文有散文,有吟有诵,可歌可唱。这是唐代向一般民众普及佛教的文艺形式,此与皮影戏艺人传说关于影戏始于宗教相近似。道教也有类似宣传教义的说唱形式,名曰“道情”,它源于唐代的“道曲”。然而,“变文”“俗讲”“道情”虽有图画,尚非真正的影戏,其后“生心作意改图像为纸人,又后改为皮人”,便有了皮影戏的雏形。

宋代的影戏已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艺术上日益成熟,北宋时都城汴梁已有影戏的演出。那时的影戏有手影戏、皮影戏(包括纸影戏)、大影戏,其演出的盛况在宋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明确地指出宋仁宗时已有影戏。另有宋人张耒的《明道杂志》中也可以找到宋仁宗时已有影戏的证据。从文献记载可知,当时的影戏内容多以演史为主。

宋代不但有了关于影戏的记载,更重要的有关于皮影艺人名字的记载和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的记载。《东京梦华录》中有“影戲丁仪,瘦吉等弄乔影”的记录。南宋书中关于艺人的记录更多。《武林旧事》卷六《诸色技艺人》记载影戏人22人,其中王润卿是已知的最早的影戏女演员。宋代已有了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绘革社”,《武林旧事》也记有“绘革社”必以影人彩饰雕镂之工自炫。宋代时,影戏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戏剧形式,并对早期戏曲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明清影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明代开始,各地影戏蓬勃兴起,从此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称,以示彼此在音乐(唱腔)、美术(影人和布景造型)、表演(耍人的技巧)上的不同。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盛况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以“玄灯匪”的罪名被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遇“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endprint

皮人作戏 手传真情

皮影与剪纸艺术有关,演出中又配有当地的民间社火音乐,是一种喜庆的艺术形式。孝义现在收藏有中国最早的皮影,黑色,影人有一尺高,刻工粗犷,考证是金代的作品,距今约700余年。

皮影戏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鼻祖,属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间影戏艺术。就中国传统影戏而论,可分为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孝义属皮影戏。它是用灯光照射,用兽皮(主要是牛皮,质地硬)作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有“灯形变幻映事实,皮人作戏传真情”的说法。

孝义皮影戏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所以称之为皮影戏。孝义皮影戏为纸窗皮影,以麻油灯衬突亮子,6张(30cmX 50cm)麻纸糊窗做银幕,配以简练的胡琴、唢呐、亮锣、二五眼吹奏为主的腔调,形成一种独特的孝义皮腔影戏,“七紧八慢九消闲”以此形容一个皮影班组成人员的编制。“孝义皮影”人物造型粗犷、简洁,更显厚重、率真,由于它主要以敬神戏为主,所以专演《封神演义》《西游记》,除恶扬善戏较多,强调人物神似,色彩简练,人鼻嘴唇分明,胡须和脸部合为一体,极具汉画像石的韵味,其中一件皮影人《封神演义》中扮赵分明造型在1995年被邮电部制成特种邮票发行,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人造型。音乐唱腔是以小唢呐为主的吹腔伴演,古老而罕见,是电影的鼻祖。2006年“孝义皮影戏”“孝义木偶”“孝义碗碗腔”同时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歲月流金 承传复兴

孝义皮影戏,由皮影艺术的雕刻、绘画而来,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古朴绚丽、多姿多彩,是蕴藏在民间文化中的一朵艺术之花,也使得孝义获得了“戏曲之乡”的美名。

孝义皮影已有2 400余年的历史。1955年,孝义曾出了元代古墓,墓成八角状,并绘有八幅纸窗影人,并标有:“元大德二年王同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落款。说明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以纸窗影为业的皮影世家。另据《孝义县志》中记载:境内现存的乐楼和古戏台共计125座,另有皮影戏专用台12座,为孝义特有。

在北宋时,孝义就有了皮影演出的班社,而且还有专事影人雕簇的艺人,可与当时的京城汴梁相媲美。1980年夏,在孝义新城东北隅发现的一座北宋末期的古墓内,光两侧壁画上就有数个儿童,有的吹着唢呐,有的手持影人,于草坪上玩耍。早在1953年,在孝义张家庄发掘的一座元代古墓里,墓壁上也有8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二年五月王同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落款。说明从元代起,孝义已有影艺世家。史载,明朝武宗正茂三年即1508年,在北京举行过一次百戏大会演,当时就有皮影戏班的演出。

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孝义皮影班社多达60余个,皮影雕簇技术更为精湛,剧目日益丰富。因皮影戏演出灵活轻便,富有神奇的幻想,清嘉庆年间,王妃和阿哥们还把皮影召进皇宫,出资置买戏箱,重金聘请艺人长期演出。在乡下,则有平遥、祁县、太谷数县的商贾,聘请孝义艺人搭班说戏,或远去宁夏、内蒙、河北、辽宁,为山西籍的商人演出。如艺人杨二楞定居宁夏,张贤保历河北、辽宁、黑龙江演出,终身未归,在孝义影戏界颇负盛名,为后世传师。至清末民初,孝义皮影戏出现了极为兴盛的黄金时代,著名艺人比比皆是,如王宝栋竿工精熟,操技藏神。张立广铜音铁嗓,月惊星迷。井润元专说闺门戏,人称“小姐班”。李付德擅长喜闹剧,被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张万年、于吉荣、宋广德、耿富有等一大批青年艺人各显千秋,蜚声一时。

抗战爆发后,孝义皮影班社的好些艺人,纷纷参加革命队伍,成为解放区各个革命剧社的文艺人才。全国解放后,孝义的皮影社团还有10余家,后归文化局所管,即现在的孝义碗碗腔木偶剧团。现在孝义保存的旧戏台有110多座,其中很多是演皮影戏的专用戏台,皮影戏在群众中仍有很好的印象。

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被撤消。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为弘扬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孝义市政府于数年前投资兴建了“皮影艺术博物馆”,专门收藏整理有关皮影的文化实物及剧本。

走出国门 大放异彩

皮影木偶是孝义市特有的全国稀有传统民间艺术。他们的皮影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为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大放异彩,剧团闯进了市场,他们首先立足国内的旅游旺点,在全国各大景区巡回演出,博得了观众的赞誉,另外,他们与台湾皖型影视有限公司合作拍的电视剧《五哥放羊》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起轰动。

孝义市的皮影木偶剧不但演火了国内,而且还走红了国外,由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上,剧团应邀赴韩日演出。

孝义市旅游局局长郝治林说:“我们的皮影木偶走向市场后,真是大放光彩,在以前,剧团没有跨入市场的大门槛时,剧团里连工资都难保证,现在不同了,他们每天忙地不亦乐乎,他们要不时地穿梭在国内的旅游点演出,有时还要飞往海外,邀请剧团的演出函件像雪片一样飞来,这风光都是靠闯出来的。”

随着孝义皮影木偶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企业也看好这门艺术,他们积极地来孝义谈判,想要投资皮影木偶更深层次的开发。目前,孝义市正在筹建皮影木偶影视基地,台湾影视公司拟投资1 000万元人民币入股,届时,这座能拍大型儿童皮影、木偶剧、动画片、卡通片的基地,将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的旅游点。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皮影戏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独特且璀璨的一朵,我们期待孝义皮影戏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代代相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戏孝义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吟 荷
厉害了,大孝义
孝义变迁我见证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