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皮影戏:在光影中诉说世间百态

2017-12-26 01:05
科学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影戏影人孝义

一出戏 叹人世常情

冯骥才在《散花》中写道:“孝义是块神奇的土地,胸过汾河,背靠吕梁。此地人不单能耕善种,自给自足,还创造出各种艺术,或唱或演,亦雕亦画,以抒发情感,慰藉自己的心灵,其中戏剧尤甚,孝义皮影便是此中的精粹。”

孝义皮影源于黄土高原,发展于劳苦大众间,因此它的造型粗犷奔放、质朴古拙。一张透明质地的牛皮,经匠人精雕细刻,变成了一个个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孝义皮影的影人高40~50厘米,头部做放大处理。人物品行的正邪、相貌的美丑,通过五官夸张变形来实现,增强了表演的观赏性。

早先时,孝义的皮影和木偶是各自成班社的。受当时条件限制,木偶戏只能在白天演出,皮影在夜间演出,慢慢地两个班社合二为一,艺人们白天演木偶,晚上唱皮影戏,一样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一样的起霸趟马、插科打诨,皮影与木偶,两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就这样融合起来了。据当地人讲,在过去,孝义几乎无村不庙、无庙不台、无台不戏。现如今,我们仍能从孝义市皮影博物馆以及散落在乡间的皮影戏台和斑驳的戏单中,感受到这门艺术曾经的辉煌。

皮影戏的演出,除乐队外,主要有一人“说戏”,一人“贴戏”。说戏者,边操作,边说唱,一出戏中生旦净丑各类人物的说唱和表演全由此一人包揽。贴戏者是说戏人的助手,主要负责准备影人,并担任次要角色的配唱。皮影戏剧目,过去都由师傅口传心授,一个好的说戏人,一般都能熟记三四十本剧目,并需具備各种熟练的操作技能。一个戏班演员加乐队只需有七八个人就可开戏,只要有十根木椽、六张席子、两扇门板,就可以搭建一个简易的草台,因此最易于普及。

孝义皮影戏在演出中,有先演“打台戏”,后演“正本戏”的习俗。“打台戏”一般为神话戏和武戏,故事较短,红火热闹,操作技巧很高,最能显示表演操作者的高超技艺。如《收五毒》表现的是玉皇大帝令托塔天王李靖带子哪吒下界收服五毒(修炼成精的蝎子、蛇、长翅蜈蚣、三爪蟾和蜈蚣)的故事;《大变化》演绎的是孙悟空和各种妖魔鬼怪斗法斗智的故事,等等,最适合少年儿童的欣赏趣味。夜幕降临,一阵开场锣响起,十里八乡的人们便蜂拥而至,围坐影窗之下,看表演,听唱腔,品悲剧喜情,在光与影的世界里感叹人世常情。

两风格 演光影世界

皮腔纸窗影戏因其以白色麻纸做窗亮影,民间习称为“纸窗灯影儿”。又因其演唱时,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学术界称之为“吹腔影戏”。“皮影纸窗影戏”也由此得名,也由于它是山西唯一、全国无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被世人公认为孝义古老的、根生土长的独家小剧种。而腕腕腔纱窗影戏,因其以纱为窗亮影,所以称之为“纱影戏”。又因其在演唱过程中,有一个“碗碗”状的铜铃(俗称“盅盅”),参与唱腔和曲牌的全部伴奏,并由它来掌握整个音乐节奏而得名。但是,具体到影人衣着造型、演奏乐器以及演出剧目,则各有千秋。

在影人衣着造型方面,皮腔纸窗影戏影人衣着,图案简洁,虚实有致,线条粗犷,疏密相间。影窗效果清晰、明亮大方。影人造型逼真、体形高大。从目前收藏的实物看,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明代之前的影人以羊皮雕簇,个子比较大,号称二尺影;清代时,影人造型未变,个子稍稍缩小了些,人称五尺影,但改用牛皮雕簇;到民国年间,缩小到一尺,习称一尺影,大都仍用牛皮雕制,也有用夹纸雕的,但是少见。而腕腔纱窗影戏影人造型相似:体形小,都是九寸影。在制作上始终保持着雕镂精细、色彩明亮的风格。

演奏乐器及表演剧目上,皮腔纸窗影戏的音乐古老而独特,其主要演奏乐器是小唢呐,配器有笙、管子、呼胡、亮锣、鼓板等。主要唱腔曲牌有皮腔、扬腔、走马腔、咳咳腔,所以民间有“三吹三打三咳”的说法。它既属于板腔体,但又保留了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皮腔纸窗影戏剧目繁多,方言土语琅琅上口,世代更迭,始终为群众喜闻乐见。表演剧目是别家剧种所没有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迷信思想浓厚的仙魔故事戏,如《封神榜》大套戏,另一类是道教传说戏,如《闹东海》《真武出家》《霍青气》《雅观楼》等。

比较皮腔纸窗影戏,腕腕腔与纱窗影戏伴奏乐器基本相同:主要有碗碗、截子、月琴、呼胡、二弦以及打击乐器。两者的上演剧目也有些类似,如《白洋河》《五花马》《游河南》《火焰山》《三打祝家庄》等。腕腕腔纱窗影戏剧目很多,现在能提名的有120本。演唱时,在唱腔用调上,都保留了优雅的腕腕腔风味。

扬文化 传古老技艺

长期扎根于民间的孝义皮影艺术,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就是在这光与影的默契交融中,皮影用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演绎着来自民间或悲或喜的生活,寄托着普通百姓淳朴而善良的希冀。因而这黄土高原上的皮影艺术,才能成为历代民众的精神食粮,散布到华夏胜溪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深深扎根于广袤的民间,汲取着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营养。

1980年10月,在孝义许榆树村南,金代正隆元年七边形砖砌单室墓中出土了“孝义皮腔纸窗影人头像壁画”,巴掌大小的壁画,再次掷地有声地告诉世人,早在800多年前的宋金时期,睿智的孝义民间艺人们就开始利用这光与影的交融与舞动来娱乐百姓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戏影人孝义
吟 荷
厉害了,大孝义
孝义变迁我见证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
影人漫像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