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误区

2017-12-27 11:19销售会梁彦冰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供应商利益

文 / 销售会 梁彦冰

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误区

文 / 销售会 梁彦冰

“以客户为中心”有哪些误区?

“以客户为中心”,出现在很多企业的标语墙上,出现在很多老板和员工的口号里,出现在很多宣传册和文案上,但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销售更多地理解为一种态度。但它真实的含义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从客户利益出发实现双赢的行为模式。

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以客户为中心”有最典型的两个误区:

预设答案

这种情况常见于有经验的老销售,可能业绩还不错。这个群体,懂一些专业知识、拿下过一些单子、搞定过一些客户,之后开始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很了解客户,知道客户关心什么。也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很充足,能够应付任何客户提出的异议。

最典型的表现有三个:1.在客户那里反应神速,甚至没等客户说完就马上抢话;2.在客户现场笑嘻嘻,出来之后心中大骂;3.分析客户时,十分“果断”。

之所以抢话,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客户说“你们设备运行状况怎么样”,立刻抢话“我知道您的担心,设备的稳定性确实很重要,而这一点我们采用了××技术来保障稳定性”;客户说“你们的服务怎么样?我们挺担心供应商服务的”,立刻抢话“服务确实很重要,我们也非常理解,所以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为此保障客户”;客户说“你们跟××产品比有什么优势”,马上抢话“我们的特点是××,和其他家相比的优势是××”。其实客户的真实想法都没有表述出来,销售就按照自己的设想回答了,然后还挺得意,颇有一种“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拉什么屎”的神气。

之所以心中大骂,倒不是因为这个单子搞不定,更多的反而是在骂客户的“不专业”。客户怎么选那家公司的呢,他们的项目实施不行,经常延期甚至烂尾,业内出了名的;客户怎么选××技术呢,这种技术已经很落后了呀;客户怎么会提这样一个奇葩的需求啊,实现起来难、费用高,客户偏偏还一直强调这个要求的重要性。

之所以“果断”,是认为客户的要求和想法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客户为什么会重视这个因素呢?客户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要求呢?客户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呢?根据我的经验,一定是因为××。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出了行动策略。

不停地接旨

犯这种错误的,经常是一些小白销售,或者是一些单纯可爱的人——把客户的话当作圣旨。客户让干啥就干啥,执行力相当高而且绝不犹疑。客户让出个方案,回公司加班加点逼着技术把方案写出来给客户;客户让报价,马上向领导申请个最低价,并且把报价的详细构成也标注出来;客户让来演示产品,带着技术、项目经理都去了,到现场才发现,自己带的人比客户参加的人都多。

在公司协调资源的时候,和领导及同事有争议的时候,口头禅就是:这是客户的要求啊!这句话成了万能的挡箭牌。可能客户的要求不合理,例如账期条件极差、要求技术人员随时到岗、新需求无条件更改等十分苛刻的条件;可能钻进了对手布好的圈套,项目的推动是由客户和首选供应商一起推动的,其他的供应商都是备胎,按照客户的要求做,无非是一步步地走向失败的深渊。然而销售觉得客户是上帝,上帝的要求必须满足,毕竟上帝得罪不起。

只是这类销售人员到最后通常都比较郁闷:我服务态度好、响应及时、有求必应,客户为何还是不选我呢?

以客户为中心其实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客户业务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最重要的是精通客户的业务知识;而销售取得客户信任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展现自身的专业性。专业性常常遭受到很多人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专业性是对自己公司产品/方案的足够了解。其实不然,专业性不仅仅如此。客户的整个业务流程是什么样,这才是核心。

客户是制造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库存管理,到生产、加工,再到渠道拓展、销售,你清楚吗?每个阶段的问题,如产品设计中包括的设计审查、批准、变更、工作流优化、版本文件管理等,你清楚吗?因此产生的管理问题,如结算手续的拖拉和管理不善导致的应收账款问题、库存管理混乱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损失问题等,你清楚吗?

当销售人员特别懂客户的业务之后,客户就会心生感慨:这肯定是我们行业内出来的人,比其他厂商的销售好多了。那些人来了啥也不懂、啥也不问,就想着卖给我们产品。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们的业务如何运作,那我们的问题和担忧你从何谈起呢?你凭什么能保证你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呢?

专业,能够迅速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当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客户、作为消费者,去面对供应商、面对销售、面对客服、面对顾问,我们所有的问题都能解答,我们说什么他们都懂,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反之,我们提个问题,他们不知道、不清楚,脸上浮现出一种疑惑的表情,说话音调降低、不自信,扪心自问,我们还敢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吗?

当然,懂客户业务还是不够。

(二)以客户利益为中心

客户的利益分为两种: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组织利益指的是客户整体(企业也好、政府也罢)获得的利益;而个人利益是具体到某个角色甚至某个人身上所获得的利益。组织利益比较好理解,可以粗暴地认为:供应商的产品/方案的出发点,就是提供组织利益的;个人利益很难,第一是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回扣,这是不对的,第二是因为个人利益通常客户不会直接说出口,而且每个人的利益又不一样,销售人员不好获取。

前面提到了,懂客户业务还是不够。在复杂销售里,和销售协同作战的,通常还有顾问的角色。所谓顾问,必须对客户的业务非常熟悉,在供应商内部可以说是客户的代言人。但是顾问经常犯错:因为我比客户专业,所以客户要听我的。销售带顾问,是想让顾问用专业征服客户,但常见的情况是,顾问和客户在现场争执起来,都觉得自己专业,谁也不肯落下风,这就很尴尬了。

顾问犯错的原因,在于他把绝对正确的事硬塞给客户。在顾问的帮助下,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组织利益,但是组织利益一定能带来个人利益吗?

同样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意义不同,可以拿一件很小的事来举例子:减少加班。减少加班,是因为提高了客户的工作效率,帮助客户减少了很多人员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提高了组织利益。但是,涉及具体人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每个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不相同。

已婚的人想:终于可以接孩子放学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饭,多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幸福指数飙升啊。单身的人却想:完了,以前加班的时候能在公司蹭网打游戏,还能混一些加班费,现在啥都没了。这么看,似乎挺对,但是千万不能固化。比如已婚的人也可能想——回家早了,还得接孩子放学还得做饭,真累,还不如在公司加会班呢。单身的人也可能想:终于不用加班了,终于可以出去撩妹了。

如何正确地“以客户为中心”?

以上只是浅显地举了两个例子,实际销售中,客户会有N个想法。销售千万不能靠猜,这无异于赌博(甚至还不如赌博,赌博高手还要算牌)。

面对不可捉摸的个人利益,我们该怎么办呢?最重要的是寻找出个人利益,以及表现出对客户利益的关心,至于是否真的要实现,并不是特别重要(要考虑成本问题)。

如何找到客户的个人利益呢?最好的办法是有coach帮你,一个好的coach能让你拨云见日,直捣黄龙。如果没有coach,或者coach不给力,那只能直接从客户那里问,当然不能问得太直白。我列举了几个经典的问题/技巧:

1.这次采购中,您最关注什么?

直接去问客户最关注的地方,最关注的也就意味着客户最在意,最在意也就意味着跟他的个人动机和个人利益挂钩。类似的问题比如“您觉得什么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呢?”

2.您为什么特别关注××呢?

当客户说出原因之后,你就能对症下药。另外,当客户说出关注点之后,我们会发现,销售能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针对关注点背后的原因下药,能够开出更多的药方。

3.我们之前帮客户解决了××问题,您看是不是也关注这些?

这个问题通常用于客户还处于一头雾水,或者回答不着边际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讲的故事主人公的背景和现状和客户十分类似,去寻找/激发客户的关注点/兴趣点,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就能把我们的优势植入:无论客户怎么选,都是我们擅长的。

4.我们准备这么做,您觉得满意吗?

这个技巧,通常在开药方的时候用。即便我们前面做得很到位,但要考虑我们忽略或者客户忽略的地方,所以抛出一个效果试探下客户。比如“领导,根据你的考虑和想法,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我们打算做××,最终能够达到××效果,领导您看这样可以吗?”,如果客户说可以,那就没问题;如果客户还是反对,并且提出了新的想法和顾虑,那就继续更正措施,直到最终的方案让客户满意。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供应商利益
供应商和客户是否可以抑制企业在职消费?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汽车备件供应商选择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2016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
漫画哲理
推荐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