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构建及完善

2017-12-27 14:55张晓红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设置行政评估

文/张晓红

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构建及完善

文/张晓红

北票市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台

随着经济稳步增长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下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所需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将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出发,指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内控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监督

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改善民生以及服务大众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法规能否得到充分贯彻落实。近年来,国家财政投入逐年上升,预算执行以及经费管理也日渐得到社会的重视,加上一系列的贪腐事件使得事业单位的形象与公信力随之下降。因此,对事业单位而言,为尽快适应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反腐倡廉,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促进内部管理水平提升,推动事业单位持续稳定的发展。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随着拨款力度的加大,为确保合理利用财政资金,保证其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及社会服务的高效性,必须建立内控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能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和管理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关键。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改革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以往个别单位存在的财政支出数额巨大、资金去向不明、资金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例如,2017年1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正式施行,在推动财务工作转型、加强市场竞争意识、提升领导对财会管理的重视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国家相关改革政策,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2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问题

2.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控制环境不理想、不完善是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缺乏有效的沟通,组织结构中各个部门和科室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形成平行的管理与制约模式。其次,领导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习惯了传统的控制模式和控制方法,忽视了控制环境和单位文化,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人为干预因素较多。此外,部分人员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不當,对内部控制的思想和内涵缺乏理解,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2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将风险评估机制常态化,而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甚至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例如,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但评估和预测方式不科学,忽视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部分领导在反腐倡廉思想指导下,风险防控意识有所提高,但对普通员工风险意识重视缺乏,导致基层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2.3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偏差

随着国家行政审批事项的简化以及机构设置的调整,已经改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但仍然有部分单位,机构设置相对落后,没有实现与时俱进,亟待改进。例如,部门设置重叠、人数与部门职能不匹配等。另一方面,随着机构的合并,也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机构设置偏差会影响职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形成管理漏洞和盲区,影响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2.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保障,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内控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同时,内部监督还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从而采取调整和改进措施,是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从整体上看,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制度还不够成熟,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缺乏权威性,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工作受领导层约束较大,公正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并没有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更没有进行问责或惩处,导致内部控制效力不足;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且知识体系陈旧,影响其对内控制度的评价。此外,从外部监督上看,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单位对外部监督和审计缺乏理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对单位工作的不信任。从信息反馈上看,缺乏顺畅的内部控制流程反馈调节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及时存在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内控制度建设,影响内控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

3.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应落实并传达诚信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领导层应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全面提升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改变普通员工的行为方式,减少内控制度运行的障碍;提高对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领导层应承担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责任,跟进内控制度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定岗、定员、定编”的基础上,坚持“精简、效能、节约”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工作特点,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合理机构布局,整合行政资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财务审核管理等制度,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调整机构布局。在编制人员配置方面,既要避免人员冗余,增加费用负担,还应避免人员不足,影响服务水平,因此,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也是单位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3.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意识,转变领导层思想,借鉴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单位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并制定积极的应对方案。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引进先进的风险评估人才,使风险评估常态化、科学化。要求各科室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

3.3建立完善的内外监督体制

加强单位的内部监督,根据单位规模,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內部审计和监督的职能;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活动范围不受限制,能够顺利开展审计和监督工作,防止内部控制被人为绕过。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效果。对发现的内控缺陷,领导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问题的改进情况保持关注。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监督,尤其是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可以不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引入外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多渠道、多维度的监管体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设计和运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内控职能的发挥。

3.4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

加强信息分析,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内控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的漏洞并予以改进。为提高员工反馈的积极性,广开言路,应加强物质和精神激励,或采取匿名反馈的形式,保持反馈渠道的通畅。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分享、交换信息,使各部门对单位的运作有整体了解,并通过协调沟通,确保内控制度顺利落实。

3.5加快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一旦预算控制获得批准,各部门都应严格贯彻执行,倘若预期任务无法完成,可对其实施相应处罚。预算管理往往包括预算编制、审核、执行以及考评等环节,涵盖采购、生产、资金管理以及销售等内容。为此,为了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应实施综合预算管理模式,将内部各项财政收支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一旦预算方案得以审核通过,各部门只能严格执行,而不允许任意作出改动,以保证预算管理效果。

4 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承担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重要责任,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偏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等。为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财政资金合理利用,保证国家资产不流失,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应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内外监督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活动有序进行。

[1]杨俊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7(07):255-256.

[2]曾青.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J].金融经济,2017(08):183-184.

[3]王兴华.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6):41-42.

[4]汤双榕.建立与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29):66+68.

猜你喜欢
设置行政评估
关注《行政与法》方式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