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017-12-27 14:55任涛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挑战微信政治

文/任涛

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文/任涛

武汉大学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大学生中甚为盛行的、以微博为始的“微文化”异军突起。它的内容简短明了,传递快速便捷。然而,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跟上时代,采取有效手段,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数字化、泛传播大背景下,“微”已成为时代文化的关键词。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和基础、以更加碎片化为特征的微文化形态应运而生。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娱乐化为特征的微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好微文化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而解决好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

1 微文化概述

1.1微文化的内涵

“微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技术而在短时间内即可以传播的,体现个人互联网特质的个体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媒介方式。如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支付、微公益等以“微”字开头的新概念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

1.2大学生校园微文化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已俨然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力军。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通讯技术与终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加快捷与高效,而大学生是微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意识形态制定属于自己的自媒体,这也是学生注重自我个性发展的时代表现。然而正确的意识形态带给大学生的是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而处于迷茫中的或者暂时不能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错误意识形态则会给校园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是学校领导和教职工需要防范和亟待处理的问题。

2 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1微语言冲击传统文化认同

微文化在草根阶层的迅速壮大后所衍生的微语言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和传承构成极大的挑战。标榜新、奇、萌、怪的微语言普遍呈现出一种快餐化状态,知识的体系化和理性化被降低。微语言通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结构和内涵的曲解之后,生拼出“咳不容缓”、“晋善晋美”等这些所谓的成语,通过过度随意和娱乐化的传播,严重冲淡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冲击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2.2误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导向

当前,社会思想不断变化,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开展文化霸权,散布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有些大学生们更喜欢关注社会负面信息,尤其是反社会的言论。他们不假思索地点赞或者随意转发这些信息,对周围同学的负面影响也较大。正处于思想成熟期的大学生涉世不深,很难加以辨认,较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蛊惑。微信公众号中有些文章是不能予以评论的,这样相对封闭的交流环境不利于思想的交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

2.3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作用

随着微文化的广泛推行,传统的“信息中心”受到了挑战,甚至被打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收、传播和分享自己关心的信息,并逐渐成为信息链的首端。他们利用自己的网络身份与教师自由而平等地交换信息,对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但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

3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3.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

积极发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丰富和完善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一体化的微文化传播系统;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科技节等校园活动的交互式传播渠道的建设,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积极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同时,可以在相关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设置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讨论,提供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加强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引导。

3.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力量”

微文化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互动态势。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优秀学子的能动性和“意见领袖”作用,发挥其“微力量”,从而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设计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微活动”,开展“微话题”的讨论,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具有公共教育意义的活动,提高其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让他们在趣味和探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教育。

3.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权威”

面对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要求,我们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舆论领袖”的权威意识,结合现代信息传播的新趋势,不断加强和提高他们利用新媒体的观念和能力。至于微文化平台的监管队伍,可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辅导员、专家学者中进行选配,邀请知名学者也能够加入到信息评论的队伍之中。严把信息发布关口,严格审核发布的内容,争取最大限度地保证“正声音”占据舆论的主阵地,及时发现并屏蔽不良信息的发布,把握“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4 结语

随着当前“微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不断由封闭向开放迈进,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正确认识微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学生正确地进行引导。

[1]林凤,李加武,万尧绪.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6,15(05):78-81.

[2]程艳,王双微,庞妃,陆彩燕.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43-45.

[3]张宝君,刘小乔.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载体的功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05):116-119.

猜你喜欢
挑战微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
微信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