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评一致性”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7-12-27 09:04谭培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一致性意识

谭培霞

谈到“教学评一致性”,诸位应该不是很陌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研究团队主要针对当前的“穿溜冰鞋的课堂”“无目标意识的课堂”而提出的。这一主张旨在引导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当代著名心理学著作《学习、教学、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分类学》就传递着这样的思想。

那么,如何让这样先进的理念落地?

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教学评一致”。崔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读过后反思当前的很多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教学评”分裂的现象,教者缺乏学生意识,缺乏落标意识,只求“问心无愧”地讲过了,但是至于有多少学生学会了这个问题却是“雾里看花”。“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者在备课、授课中时刻关注——学生要学什么?是不是真正在学?有多少学会的?没学会是什么原因?怎么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这样,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评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学生也学得充分。一句话,“教学评一致性”就是“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的连续性自问、关注、反馈和调整的过程。

弄清了三者之间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那我们该怎么做?在之前的常規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要在哪方面给力呢?

★学习目标是核心——设计的基点,评价的依据

每个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

——于漪

可见,所谓确立学习目标就是确立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就是确立相应的学习方法,即重点学什么,怎么学。

当下的生本教育,让老师不敢“讲”,总是怀疑自己要不要“教”!应不应该“教”?——当然要!不可或缺!

教什么,就是教师专业水准的体现!不仅要,而且需要加强!要加强对“教什么”的深入研究!

当下,由于对文体意识、年段特点、学生起点等的忽视,造成阅读课教学“千课一面”的状况。另外,惯性的教学步骤使得教学中变式较少,缺少新异刺激。学生都知道老师下一步要做什么,兴味索然。课文如人,学什么应该依据不同文本,挖掘其“个性”内容,可恰恰这一关键问题在教师备课时没想明白,甚是模糊。试想,以其昏昏,如何让人昭昭?明确目标不容置疑地就成为语文学科备课首要解决的问题,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

下面以《邮票齿孔的故事》为例,谈谈“教学评”三者之间如何保持一致:

【案例1】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

学习目标:

1.借助图片、联系生活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齿、便、枚”;通过随文、读儿歌、字理识字认识“刀、裁、伦、敦”等13个生字。按照左右结构字的一般规律,观察、分析、练习,正确书写“仍、使、便”三个字。

2.学习默读,努力做到不动唇、不指读、不摇头。逐段练习捕捉关键信息(抓动词及具体细节),能够把邮票齿孔发明的过程说得具体、有条理。从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留心观察、动脑想办法。

●依据:为什么把“学习默读”当作核心学习目标呢?

课标和教材是确定目标的依据。

依据一:课标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默读” 的要求。

依据二:课后要求:默读课文,想想邮票齿孔是怎么被发明的?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教材是落实国家意志的载体。

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所谓“上”就是要基于课标,所谓“下”就是要结合教材,解读编者的意图。

研究表明:默读能力的形成,需要2000个小时的练习。若分配到小学6年中,则每天至少要默读30分钟。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如何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如何实现眼动时视域逐渐扩大……

●评价:把默读当成手段,更多地关注结果,读出了什么。那么,教学中将默读当作学习目标,还是作为手段,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如果当成目标,就要想“怎么才算会默读”“学生常见的默读问题有哪些”“默读训练有层级吗”“怎么评价默读”……而这些问题我们很少想过,因而在课堂中也就很少关注学生默读的情况,评价的指向当然也不会针对默读。

学生默读时是眼动还是头动,这需要关注,一些孩子头随书动,久之,定会影响到默读的速度;有些孩子一直都在默朗读,由唇动到喉动,其实心里始终都在“朗读”,久之,也一样会影响默读的速度;还有些孩子默读时,只顾着读,忘了思考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学习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的情况,若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引导、修正。

●设计:如何落实默读的目标呢?课堂主要的学习环节如下:

(1)利用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尝试默读,捕捉信息。(教师评价要关注默读的外显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不摇头)

(2)利用第2、3自然段——带着问题默读,圈画关键信息,把话说得有条理;加入能够将细节说具体、说完整的要求(教师评价圈画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

(3)利用第4自然段——再次默读,按要求寻找信息。 (教师评价信息提取是否准确)

体现在教案中,可以对备课做一致性要求即可:

以上案例,一目了然,一旦确定了明晰的目标,“学”才有指向,“评价”才能有标准,“教学评一致性”方能落实。可见,目标确定是“定盘星”。

★教学与评价要有机整合,强化评价意识

1.强化评价意识——以评促学,打破“教的思维”

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改变课堂,但在当下,却遇到了很难突破的瓶颈。主要来自于两种习惯性的思维:其一就是“教学思维”成定势,总是围绕着“怎样教”来思考,很难从“怎样学”“怎样评”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教”。我们总是想啊想啊,就从教的角度出发了,课堂上的“一言堂”“我给你”等现象难以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评一致性”可以成为转变的动力!endprint

【案例】授之以渔,以评促学

曾经听过名师余映潮先生执教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在知晓读音、词义以及文体常识(人物形象、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之后,教师引导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达效果。余老师这样设计:

活动: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话题:我来解释为什么要写这一笔。

示例:我来解释为什么要写“病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它为后面传神地描写严监生的动作、神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写批注,然后交流互动。

达成共识:“病重”点示了故事的“背景”;为“桌上点着一盏灯”埋下了“伏笔”;所有的细节描写都照应“一盏灯”;“伸着两个指头”设置了“悬念”;对人们询问的反复描写渲染了“氛围”,写出了“波澜”;对严监生动作、神情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忙走去挑掉一茎”是对前文的“照应”……

余老师的课堂,有教吗?有!教什么?教方法,给示例。学生学习目标相当明晰,思路也很清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余老师站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角度设计学习活动,充分考虑到学生该“怎样学”,课堂没有多余的内容,每个板块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展开学习思考。“教”与“学”相得益彰!

仔细观课,我发现:在师生对话中,余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批注,补充批注,展示批注,指导学生记笔记。这“批注”“笔记”不正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评价依据吗?不正是“以评促学”吗!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测,更是促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精准地评价,是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推手!

2.强化评价意识——学习活动成果力争显性化

衡量一节课,首要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在真实地学习,是否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真实地学习,是否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进行有效地学习?我们不能以个别学生的回答确认教学是否有效。

【案例】巧用“鱼骨图”,落实“教学评”

《争吵》是三年级的课文,节选自《爱的教育》。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这篇文章较长。讲述了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平解决的一件事,但是文章对“我”的心理描写很细腻,推进着情节的发展。三年级学生不容易读出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如何设计活动以使学生思考的轨迹可视化、可观察呢?

仔细理读教材,会发现文章在叙述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克莱谛与安利柯交替描写,安利柯多用心理描写,克莱谛则多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根据文本“个性”,设计就有了灵感——用鱼骨图完成人物内心的变化梳理。这样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思维轨迹是可以看得见的,可以检测和评价的,教师容易得到反馈并及时给予指导。

在交流时,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遇到不同的意见(难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住关键描写,联系语境、联系自己、换位体验,揣摩人物内心,人物形象也得到凸显。之后,聚焦语言特色,学表达——创设情境,学写心理,努力做到细腻而有变化。

显然,“目标的显性化”让评价及时而有针对性!此外,也由于语文常常要评价学生“感悟、思维”等内在的学习情形,教师如有较强的“评价意识”,就能将“隐性变显性”“无视变可视”。如同上面的设计,目标中的读懂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可视的鱼骨图得以呈现;学写心理描写通过小练笔得以呈现。设计的活动化,目标的可观察性,让评价有了可视可测性,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进行指导。

类似的设计可以在很多课文中运用:

《西门豹》一文运用鱼骨图厘清了西门豹对巫婆和官绅头子、官绅的“一说一做”这些关系,从中发现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

《凡卡》一文运用鱼骨图可以厘清“信”与“回忆”的内容,了解插叙的概念和表达效果。

《金色的鱼钩》一文运用鱼骨图可以厘清情节,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与大狐狸的做法,体会如何表达情感……

因为要及时评价与反馈,这就促使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常常要用可视化的结果呈现,从而促进了学生活动成果的彰显,使课堂上的活动动静结合,学生的实践性也得到了增强。这都得益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

3.强化评价意识——促进对学情的预设,加强落实课标意识

“教学评一致性”最需要强化的是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预设”。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教师经常自问的:①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②我是否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进行了预设?

由于要预设,教师会琢磨学生有怎样的思考角度,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以提高效度。久而久之,教师对学情的掌控力会提升,课堂驾驭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这是教学的基本功!

课堂上,由于没有做好课前预设而留有遗憾的情况不在少数。仅举一小例: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学生读得很矫情、拿腔拿调,教师也会使用“读得真棒!你的朗读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之类的评价语。课下问其原因: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可见,问题出自教师对学情的预设不充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此话很有道理!

4.强化评价意识——促进师生自我反思

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不妨组织一个梳理回顾式的小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开始,我建议每节课都应该这样问问,检验学生所答的与我们所想教的是否一致,这不也是在验证“教学评”是否一致吗?同时,对学生而言,在每节课结束之际,问问自己有怎样的收获?提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能力,也能为其自主学习打下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一致性意识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研究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