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功能建设研究

2017-12-28 16:32陈君丽王珂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

陈君丽+王珂

摘要:离校前时段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尤为重要。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就业创业部门设置不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基于就业创业闭合链条的立体化指导服务体系,并在此体系的基础上,设立离校前立体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实施模型,有助于寻求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闭合链条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支持下,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成为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我国的就业创业政策,高校各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抓住“双创”的重大机遇,探求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提升高校创业服务效能的途径。因此,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综观国内外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服务功能的研究,国外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学术体系相对成熟,但针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创新创业服务功能的研究较少。国内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研究,从研究时间段来看,主要集中于毕业季研究及全过程性研究,针对毕业前时间段服务功能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国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功能的研究和功能实施主要集中于指导理论、模式、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目前,高校对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大多从学生入校开始,贯穿于各学年,对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四年制本科院校,学制普遍为“3.5+0.5”或“3+1”模式,即实习期为半年至一年,此模式下,毕业生离校前关键阶段为大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至大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高职院校,学制普遍为“2.5+0.5”或“2+1”模式,即实习期为半年至一年,此模式下,毕业生离校前阶段为大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至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创业部门设置不完善,校园招聘的签约成功率达不到预期,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缺乏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等。而这些问题,往往在毕业生离校前更加凸显。

三、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功能体系的建立

研究構建的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功能体系,是以“一链条”为主线,即一条闭合的就业创业链条,体系中包含六个模块,分别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基于“互联网+”的离校前就业创业特色服务平台和制度保障、校企联合保障、项目市场化推动机制、政府和高校的资金保障、第三方评价反馈机制,分别对应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就业创业特色服务、校企联合提供保障、项目市场化推动、资金保障、第三方评价这六大功能。

在该体系中,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含组织机构的构建、就业创业宣传、课程体系构建等。该体系贯穿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始终,是就业创业服务功能的基本保障。针对离校前时段,应加强就业创业宣传的力度,并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针对离校前的就业创业能力训练模块。

因专业的不同,学生就业创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设立特色服务平台,在离校前时段,对就业服务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变得尤为重要。高校可利用数据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心理辅导等,并利用数据交互平台、网络招聘会等形式,为学生实时更新企业意向信息。

四、基于“就业创业闭合链条”的立体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实施

在基于“就业创业闭合链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功能体系建立的前提下,可针对就业前时段,采取“平台+基地+方向”的模式(如下图所示),提供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该模式中,以高职院校为例,以基于“就业创业闭合链条”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功能体系为主线,通过优化组织、培育师资、个性化引领、整合资金、及时评价反馈等方面来建设和完善该体系,打造贯穿就业创业指导全过程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一)基于“互联网+”的就业创业特色服务平台的设立

该特色服务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企业需求介绍、岗位分析、第三方评价反馈信息,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需求的就业服务对象,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的成功率。

(二)多层次、多专业融合的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设立

该基地将高校、企业、创业孵化器等资源进行融合,为就业、创业学生提供分类指导,并基于对学生就业创业需求的分析,设立模块化的指导类别,增加离校前实训、实践环节,进行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指导。

(三)“三方向”的设立

以高职院校为例,学生主要分为就业创业和专升本两个方向,各方向学生需具备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有差异性。高校可在离校前帮助学生基本确立发展方向,并针对方向的不同,进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在设置的“三方向”中:杰出人才培养方向可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重点进行创业核心能力培养;选择就业方向的学生,主要通过分类指导进行精准就业服务指导;对有意愿专升本的学生,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开设相应考试课程以提高升学考试成功率。

五、结束语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贯穿学生在校活动始终,设立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可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离校前,学生面临就业创业或升学选择,面对大量信息往往无所适从,因此,离校前阶段的服务活动尤为重要,高校可帮助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核心能力,从而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靳涌韬,刘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关键性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16,(9).

[2]杨爽.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9).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
构筑培育体系,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社会工作: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
“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创业理念引导及对策研究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途径的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青年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试论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