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国家日历:从“十月革命节”到“人民团结日”

2017-12-28 18:33马强
世界知识 2017年20期
关键词:圣像喀山圣母

马强

在俄罗斯,11月初是一个有趣的时间节点,先后有三个节日在此时交汇。在东正教日历中,11月4日是“喀山圣母圣像日”。而在民族国家日历中,苏维埃时期有“十月革命节”(11月7日),苏联解体以后,“十月革命节”被取消,“人民团结日”(11月4日)成为一年中最后一个法定假日。上述几个节日之间或有着紧密的联系,或有着微妙的关系。节日或者纪念日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历史总是定期被重新表述并与现实产生意义上的关联,塑造着集体记忆,表征新的价值观念,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在俄罗斯(苏联),民族国家发明新的节日,便有这样的意蕴。

“喀山圣母圣像日”:充满神迹色彩的节日

喀山圣母圣像是俄罗斯东正教极具传奇色彩的圣像,在诸多圣像中地位显赫。相传,在1579年喀山大火之后,一名沙皇禁卫军士兵的女儿马特罗娜在梦中受到了圣母玛利亚的启示,在自家失火房子的废墟里找到了一幅圣母像。当时,“圣母像裹在旧呢子做成的套子里,发着光,没有一点瑕疵,好像刚画好一样”。这幅圣母像被送到喀山报喜大教堂,即时就有神迹出现,已经失明三年的约瑟夫和尼基塔重见光明。后来,特别多的饱受眼疾折磨的人来到教堂在圣母像前祈祷,都得到了治愈。1579年,一幅喀山圣母圣像的复制品被送往莫斯科,献给伊凡雷帝(后来彼得一世把它带到了圣彼得堡)。

除治疗眼疾,喀山圣母圣像还具有护佑俄罗斯的神奇力量。16世纪末17世纪初,莫斯科公国被波兰侵略军占领,俄罗斯进入了“混乱时代”。农民领袖米宁和贵族波扎尔斯基率领义军揭竿而起,驱除外敌。1612年,人们将一幅喀山圣母圣像的复制品送给了波扎尔斯基。据说,为了提高士气,在进攻莫斯科前,将士们进行了三天的斋戒,在喀山圣母圣像前举行了盛大的祈祷仪式。在俄历1612年10月22日(公历11月1日)这一天,义军高举喀山圣母圣像攻入了莫斯科。很快,喀山圣母圣像因义军解放莫斯科的神迹而驰名。为纪念此事,波扎尔斯基在莫斯科红场修建了喀山教堂,并在此安放喀山圣母圣像(1930年教堂被毁后转至其他教堂)。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登上皇位,喀山圣母圣像成为皇家圣像。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将俄历10月22日定为全俄罗斯的“喀山圣母圣像日”。由于格里高利历(公历)和尤里历(俄历)的差别增大,在本世纪,“喀山圣母圣像日”的节期为公历11月4日。

圣母被称为“伟大的守护者”,总是在危难之际显身保护俄罗斯的土地,喀山圣母圣像就是圣母显身的表征。除1612年赶走波兰侵略者的神迹之外,喀山圣母圣像和历史上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在1812年,打败拿破仑军队的库图佐夫元帅总是随身携带着喀山圣母圣像。据传说,神奇的喀山圣母圣像在日俄战争之前遗失,结果,俄军在日俄战争中大败而归。在卫国战争最为胶着的时期,经斯大林准许,都主教谢尔吉和阿列克西在列宁格勒主持了对圣母圣像的祈祷,他们举着弗拉基米尔大公教堂的喀山圣母圣像进行了十字架游行。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解除了列宁格勒之围。

在俄罗斯人虔诚的心灵中,总喜欢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而把胜利归功于上帝。在民族和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他们总是相信上帝会暗中保护或通过圣像显灵帮助他们取得胜利。如今,在首都莫斯科和俄罗斯所有的宗教圣地,宗教游行上都会有喀山圣母圣像。“喀山圣母圣像日”成为全国性的宗教节日。每逢这一节日,教堂都要举行盛大的祈祷仪式和十字架游行,纪念圣母显圣护佑俄罗斯的土地。在“喀山圣母圣像日”举行庆祝活动的传统延续了几百年,一直到十月革命前。

“十月革命节”:新时代的表征

爆发于1917年11月7日(公历)的十月革命是苏维埃政权确立的标志,被视为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1918年开始,11月7日这一天被命名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纪念日”(本文简称“十月革命节”),将其确定为法定假日,以纪念十月革命胜利。每年的“十月革命节”这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以及各个州和边疆区的首府都会举行劳动者游行和军人阅兵等庆祝活动。1927年以后,“十月革命节”的节期改为11月7日和8日两天。“十月革命节”成为苏维埃政权设立的国家节庆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无论在城市和乡村、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会庆祝这个节日,纪念十月革命的丰功伟绩,歌颂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967年的“十月革命节”是十月革命50周年纪念日,在苏联南部黑土区的塞村,村里的“纪念基洛夫”集体农庄举行了各种隆重的集会来纪念这个节日。《“纪念基洛夫”集体农庄史》上是这样记录这一天的:

11月7日早上,艳阳高照,村庄宁静而又温暖。由集体农庄庄员组成的几百人的游行队伍聚集到烈士纪念碑前,他们穿着节日盛装,这种盛大的场面在塞村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是人民团结一致的节日,节日的游行表现出对列宁的党的无限忠诚。每个参加者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喜悦,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村庄、为自己的集体农庄、为自己个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每个人都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很多参加过这场游行的村民对此记忆犹新,因为这是集体农庄最为辉煌的时刻。塞村博物馆存放的老照片记录了这次游行的盛况:以集体农庄建的成排新房为背景,游行队伍一字排开,先导方队举着“1966年,总产值为2042100卢布”的标语(塞村“纪念基洛夫”集体农庄在当时被称为“百万集体农庄”)。紧随的方队打着旗子,举着“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标语。人们手拿气球,高举列宁像在教堂广场前集会。“十月革命节”的纪念仪式无处不彰显社会主义时代给每个人带来的福祉,激发人们对革命领袖、社会主义制度的崇敬之情,以及對于生在伟大国家的自豪感。

庆祝“十月革命节”的习俗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翻看我曾经走访过的塞村人所展示的苏维埃时代的节日贺卡,“十月革命节”、新年和胜利日的节日卡片是最多的,人们习惯于在“十月革命节”互致问候。“十月革命节”贺卡上印着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人们相信,这艘巡洋舰乘风破浪带领苏联人民走进新时代,而贺卡上的祝福语无不体现了生活在新时代的优越感和对伟大国家的敬意。

虽然,在苏维埃时代,在11月初这个时间节点上,“喀山圣母圣像日”被禁止,“十月革命节”成为被隆重纪念的节日,但仔细观察两个节日的庆祝仪式,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相似性:一个要举行祈祷仪式,称颂圣母护佑的神迹;一个是举行盛大集会,赞美十月革命的不朽功勋。在两个节日里,都要举行游行,只是他们所高举的像不同,一个是耶稣像和圣母像,一个是列宁像。苏维埃政权发明的仪式和节日在表面上与东正教信仰完全對立,但二者在逻辑上有某些耦合之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需找到动员民众的路径,而在当时,传统文化、东正教信仰多少为此提供了资源。

“人民团结日”:继承传统与新的政治诉求

苏联解体后,“十月革命节”不再是举国欢庆的节日。1992年,11月8日改为工作日,11月7日仍为法定假日,但官方不再举办庆祝活动。1996年,根据俄罗斯总统令,“十月革命节”改称为“和谐和解日”。从此,延续了70多年的“十月革命节”在民族国家日历和民众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多年轻人对“苏联”、“列宁”和“十月革命”已经十分陌生,它们仿佛已经被尘封在遥远的历史中,与现实生活没有太多关联。

“十月革命节”被从民族国家日历上抹去的同时,又有一个新的节日诞生了。这个新的节日名为“人民团结日”,节期定为11月4日。设立新节日的动议是在2004年9月举行的俄罗斯各宗教会议上形成的。很快,11月23日,国家杜马提出了《修改劳动法草案》,这个草案是由统一俄罗斯党和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杜马议员提出的,要求“撤销11月7日(和谐和解日)、12月12日(宪法日),并将11月4日确定为新的法定假日”。当年的12月27日,这个草案获得通过。投票结果为327票赞成、104票反对、2票弃权,其中反对者全部为俄共议员。

“人民团结日”和“喀山圣母圣像日”的节期同为11月4日,也是同为纪念驱除波兰侵略者、国家获得新生,但两个节日的内涵却有不同。“喀山圣母圣像日”是为纪念圣母显圣、护佑俄罗斯土地;而作为民族国家的节日,“人民团结日”强调有着不同民族身份、信仰、阶层的民众共同完成了驱除外辱的壮举,他们的合作具有民族和社会团结的象征意义。俄罗斯是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消逝后的俄罗斯社会,盲目的私有化及监督体制的缺失使社会两级分化加剧,民族主义泛滥让民族矛盾凸显。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实现民族和社会团结是关涉俄罗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人民团结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其社会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价值对于当代俄罗斯不言而喻。

“人民团结日”与“十月革命节”节期不同,但是在民族国家日历上,却存在着除旧立新的关系。“人民团结日”除纪念人民团结一致结束混乱时代、建立新秩序的意义之外,还有新的政治诉求。实际上,将“十月革命节”改为“和谐和解日”已经反映了这个诉求,即否定了用暴力攫取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结束了内讧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各阶层、各民族应该从革命对抗走向和谐和解。普京在2012年总统竞选文献《俄罗斯的民族问题》中,更是将“人民团结日”的意义提升为民族统一。他谈到:“11月4日是我国的民族统一纪念日。有些人肤浅地称之为‘战胜波兰纪念日,而事实上这是‘战胜自我的纪念日,是战胜内部敌对和纷争的纪念日,是各阶层、各民族终于意识到我们是一个统一社会、统一民族的纪念日。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我们国家民族的诞生纪念日。”

作为一个新生的节日,“人民团结日”在俄罗斯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根据列瓦达中心的调查,俄罗斯民众知晓“人民团结日”的百分比从2005年的8%提升至2016年的56%,但只有20%的受访者准备庆祝这个节日,十年来没有太多变化。可以说,这个节日还停留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层面,没有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每到“人民团结日”,国家元首都要为红场上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塑像献花。在莫斯科和各大城市要举行“俄罗斯行军”的集会游行活动。随着俄罗斯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人民团结日”的活动也成为俄罗斯政治的晴雨表。在2013年前后,“人民团结日”的纪念活动被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利用,宣扬“俄罗斯是俄罗斯人的俄罗斯”等排外主义思想,这个本应要凝聚民众、号召民族团结的节日却在民众之间、民族之间造成了新的裂痕。而在乌克兰危机、俄“收回”克里米亚以及西方对俄制裁以后,“人民团结日”被赋予了号召和动员所有俄罗斯人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意义。在莫斯科及各大城市“人民团结日”的集会游行上,原来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转变成为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族国家纪念日的现代意义

无论是宗教日历还是民族国家日历中的节日,其功能都是强化信徒与神之间、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对其社会的归附关系。尤其是民族国家创立的节日,其蕴含着对新政权诞生的历史记忆,也是一种政治象征符号,定期回溯和唤醒历史记忆,唤起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建构普通民众对新的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新的精神世界,让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不断觉醒,从而能够有效地将现代意义上的国民联合起来。

“十月革命节”和“人民团结日”便是这种典型的民族国家的节日。它们都是对新政权诞生的纪念,前者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后者是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的兴起,表征当代俄罗斯与俄罗斯帝国的连续性。作为民族国家的节日,二者都在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参照旧方式来回应新形势。在新的时代,俄罗斯设立“人民团结日”试图通过纪念几百年前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壮举,传达这样的价值观:只有不分出身、信仰、民族的所有民众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敌,保持国家稳定,使国家不再陷入“混乱时期”的泥淖。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圣像喀山圣母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千年喀山的独特韵味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圣像与舞
喀山池—生态岸线之俄罗斯喀山伏尔加河湾滨水区设计国际竞赛方案
浅谈俄罗斯东正教绘画特点
千眼圣母
伏尔加河畔的聚会——记喀山的第20届IAO
东正教的圣像崇拜与俄罗斯双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