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九)

2017-12-28 18:51邹世毅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北曲南戏

邹世毅

一九六四年(北京)

一月二日

午前,张院长(指张庚副院长)传达周扬同志报告。下午,戏曲史室开会。自今年起,中国戏曲学院改中国戏曲研究院。

一月四日

补录周扬同志报告:

(甲)方向问题。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承认它不等于认识它,还当看实践怎样。要始终不模糊、不摇摆,就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提出了为工农兵。可知为大众是根本的。应当由为大众逐渐变成大众自己的。新民主主义时代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今天是建设社会主义,反帝、反修。今天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已不相同。现在为工农兵与为社会主义是一件事情。(一)直接触及无产阶级文化,批评资产阶级文化。(二)对全部文化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全部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至少不抵触。(三)大规模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座谈会》的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只是一个指导因素,但因上层建筑要和基础适应,因素就必须扩大成为领导的东西。社会主义因素散布在农村的分量很少,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却很猖獗;社会主义文化不曾巩固阵地,有许多阵地还不曾占领。封建文化、资产阶级文化还占主导地位,旧东西很难改变。反修、防修,四清、五反都做了,思想上层建筑怎样和它们适应。贯彻工农兵方向的过程即贯彻文艺思想过程。扫清场地就要盖高楼大厦。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跟群众结合。文艺工作者投入群众,才能创造一些东西。大跃进时代有些浮夸的东西反映到文艺作品里来,只是赞扬,没有批评,也反映文艺作者本身的浮夸。结果是妨碍生产,为文化而文化。

方法简单粗暴。粗暴有三种:(一)本身就是粗暴;(二)主张对,方法粗暴;(三)保守主义连好的也认为是粗暴。

六〇年到六一年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再抬头,它们不是从正面反对社会主义,而是离开、削弱社会主义,是在困难时期的一种动摇。

(乙)推陈出新。也是个方向问题。

推陈出新适应于整个文化工作。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新事物从旧事物出来又代替旧事物。陈包括精华、糟粕,但主要是封建文化。也有反封建的和小部分资产阶级文化。但也有形式上是回到古代去,实际上是出新的。

现在和以前不同:(一)创造社会主义文化,与历史上的文化不同,与过去任何一种新文化创造不同。它是以勞动人民为主人,不以帝王将相为主人的。(二)过去是自发的,现在是有意识地掌握客观规律,并有计划地推进它。也可能是民主主义的改革,也可能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五四”时代只否认戏曲,不曾消灭戏曲,戏曲改革的任务留给现在。我们担负双重历史任务,引起了混乱不清。我们要出的是社会主义的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改,怕改形式也是保守主义。只要移步,就会换形。可以创造表现现代生活程式,用来代替一部分旧的程式。戏曲是推陈出新的重点:(一)不止关系千百万人的生活;(二)也关系它本身的生死存亡。保守主义是引导戏曲走向死亡的方针。反对粗暴是在肯定戏曲要改革、要改好的前提下进行的。保守是维护封建思想的东西,崇拜西洋也是保守。怎样区别粗暴、保守?就是要批判继承。要批判继承的是小部分,不是大部分;但大部分也要研究。从历史上说,旧的文化在当时也起过进步作用,到现在却没有了。因此,精华总是非常少的。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长期规划,一个强大的编剧队伍,演员也积极参加。

(丙)外来形式的民族化问题——音乐舞蹈。困难问题在于既是民族的语言,又是世界的语言。世界语言没有民族性的说法,是不对的。只有民族的语言,才能有世界的语言。民族语言和民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按西洋一套培养人才有崇拜西洋倾向。西洋音乐不过是历史上的最高峰,不能当作偶像。高峰是历史上的客观事实,偶像是人为的。高峰只是一个时代的,是永远惊叹的榜样,不是永远学习的榜样。外来形式民族化不只是形式问题,也是个方向问题。把外来的变成我们的,为我们服务,是无产阶级的立场问题,还是个爱国主义的问题。问题不在要不要吸收,而在怎样做?一种是站在六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立场上,独立地、批判地吸收;一种是奴隶式的硬搬,认为一切都是好的。搬,一定要和中国结合,否则是方向性的错误。不结合中国实际,就是马列主义也不行。吸收什么?怎样吸收?为什么目的吸收?以什么态度吸收?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为了推广资本主义;是为了发扬民族主义,不是为了一切硬搬西洋,也要吸收亚非拉美的东西。西欧有许多东西是不能前进的,应当和亚非拉美互相吸收,互相发展。对西欧,第一要学;第二是要突破,要有意识地摆脱它的影响。共同原则不可打破。但(一)要承认共同规律;(二)要找我们的特殊规律。共同规律是很少的,真正发挥作用、表现特点的是特殊规律。手法多对我们有利,问题是用得恰当,不中不西是不好的。不中不西,(一)是经验,学识、修养不足;(二)是思想作怪,以洋为主。应当要以我为主。要有创造精神,有热情追求民族的东西。介绍外国的东西比重不能大。

(丁)工农兵结合。体力、脑力劳动的分别还存在,与工农兵结合的问题也存在。要时时刻刻想到群众,和群众结合,最主要是感情问题。下去只是找材料,是资产阶级的办法。不仅要从群众得到东西,而且经给群众以东西。学习马列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一月六日

张院长报告今年本院任务,说本院今年中心任务是革新京戏艺术,演现代戏。从《朝阳沟》《红旗谱》两戏下手。成功的标准第一是“行”;第二是“不落套”。《朝阳沟》特别要求在唱腔、唱法上改良,要有京剧传统,能表现农村思想,有河南地方味。先从学豫剧入手。《红旗谱》故事继续往下编,使成为现代的《三国志》。它是一出群戏,着重人物塑造,突破行当,用新方式排英雄的群众场面,唱腔要有河北味。继续排《达吉》《女公务员》。

评论工作,着重现代戏的理论研究。戏曲史搞近百年史。教学,细水长流。

一月八日

晚,河北省保定专区清苑哈哈腔剧团在院演出《王小打鸟》《接闺女》《搬窑》《五荡山》四剧。哈哈腔又名柳枝调,流传在河北,有东路、西路之分。东路在山东交界地区,西路在保定地区清苑、里县一带。

《打鸟》是小戏。《接闺女》是现代戏。《搬窑》写王允到寒窑搬王宝钏回府,另配豪门,被王宝钏拒绝的事。戏词里谈到薛仁贵到王府拜寿,王允妻赠以衣米,被王允诬以偷盗,打死遇救的事。各地方薛仁贵戏里都不经见。《五荡山》是武打戏,写宋英宗时,太师庞彦青勾结辽邦,害死边关元帅孙广、孙女梅英、秀英,丫环兰香、老仆

孙成逃到五荡山落草。八月中秋,庞骗英宗到五荡山还愿,和山下辽兵预设埋伏。英宗被辽将哈里赤、黑龙所困。孙氏姊妹杀退辽兵、杀死庞彦青的事。戏是农村作家所编,情节像《下河东》,又像《闯幽州》。所谓《五荡山》,实即是五台山的音变。饰庞彦青的石建国是一老艺人,从扮相即见功。

一月十一日

本日写《清除目连传鬼魂形象》论文稿完,共一万二千字。

一月十四日

从本日起,开始续写《汤显祖编年评传》。晚间做集体写作《中国戏曲史》资料蒐集工作。

一月十六日

谈话上海花会,开花会的名“头主”。“保利”名“敲图”。带花会的名“听筒”,其更小的基层名“航船”。如“听筒”管一甲赌户,则“航船”仅管几户。“航船”的名称和青帮有关。运河大船名“漕粮船”,小船名“航船”。开赌名“开厅”。每天开赌两次。赌注都是“亮”的,赌户都是小数。赌厂择赌户最少的一名开出,所以保不赔本。月尾、大节、岁末总账,乃开“暗注”。“暗注”用封包,即是“封子”,赌户都是大数。开赌由头主任择一名,名曰“拔字”。赌厂设火神庙,即张大帝庙。因花会36个人名,中有名“张九官”者,乃是火官。守厂无开,如牙牌中的天牌,故为花会所祀。火厂必演戏祀神(火厂即总账时所开“暗注”)。戏班多是杭、嘉、湖水陆班。此类戏班,用航船载江浙三个地带,随地搭班演出,由戏班向看众,不受人家雇请。但班主多是花会“航船”,如在火厂开赌时到厂演出,就由厂供饭,且能从彩金抽得扣佣。火厂开赌演戏,从早晨直到夜深,借作招徕。演员所得报酬却大都耗于赌注(汤锡濛说)。

一月二十日

看戏晚七时,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二人转联合演出团在院内演出《一把镰刀》《探郎》《打金钱》《走西口》《娄小利》五个节目。看完了前三个节目。“二人台”是两个人或三个人各去一个角色;“二人转”由两个人在台上表演一个故事,分任故事的很多角色。“二人台”有某扮某人的限制;“二人转”就只有“上装”“下装”两人,分别演出所有的戏中人物,如《劈关西》就是一例。本晚演出《打金钱》是一出歌舞性很强的老戏。大概这种小戏就原是从“霸王鞭”的演唱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曲调有【南绣荷包】【八板】【巫山高】等小曲牌子。又有一种名“拉场戏”的,大约只演一个出场,如《接姑娘》,但这次不曾演出。

一月二十一日

资料“二人台”流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满清末年从陕北、晋北移来的剧种。最初是社火,因为有季节性,稍后才出现了清唱形式,用四胡、笛子等伴奏,唱演民间小曲,名叫“小曲儿坐唱”。蒙古人家举办喜事,宾朋不分蒙、汉,都能在酒筵前自拉自唱。只是这种“坐唱”没有表演,后来更发展为化装演唱,叫作“蒙古曲儿”,这就是“二人台”的雏形。过去一个戏班有五个到七个人,每个戏都由两人演唱。到解放后才打破两人同台演一出戏的固定形式,也可由多人演唱,但名称却仍叫“二人台”。

“二人台”的曲调分唱曲和牌子曲,唱曲有一百多個,牌子曲有八十多个。

“二人转”流行在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由“莲花落”吸收东北小调和秧歌融合发展而成,在内蒙古有百多年的历史。演出形式有独角演出的“单出头”,二人演出的“二人转”。角色都不固定,可多可少。又有“拉场戏”,角色固定,人数可多可少,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的称号。

过去“二人台”唱腔是男女同腔同调,男角多唱假音。过去没武场打击乐器,只有梆子和四块瓦。过去也没有专业性质的科班。

一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商丘专区豫剧团在院演出《社长的女儿》(本晚七时)。这戏写农村阶级路线极深刻,间架打得很稳,演出也很精彩,是一部成功的现代戏。但也还有一些毛病。写农村阶级斗争是成功的,写高中学校教育却失败了。对高中学生劳动教育估计不足,以为高中学生下乡以后根本不能劳动。高中不是农专,学生对米丘林的印象不能太突出。高中学生对地主的行为也并非全无觉察。高中学生搞恋爱,在今天不能不是严重问题。在现在的情势下,农村和城市都应当有进展,虽然或多或少,也只是分寸的问题,我们应当随时适当把握。强调一面,放松一面,却是个生活知识的领域问题。这部戏的优点,是实生活的深刻描写。编剧人却爱用象征手法。社长夫妇向继红交出红旗是最后一招,也是戏的高潮所在。继红当时感情应当怎样把握,怎样表现,一点也不能放过,应当由实生活、真感情来解决问题。用象征手法就等于走了便道,要着力的地方,轻易地放过去了。以后的雷电也用得不实际。老狐狸不当场逮捕,只在口头说出也不显明。夹杂在雷电声中,更有些像《天雷报》了。

一月二十三日

夜间,韩力同志来谈《社长的女儿》。他认为蒋为民没有在戏里做结论,可能使有心向上的地主儿子看了戏灰心。地主儿子有跟着地主跑的,就只能和地主一样看待。有不跟地主跑也不求上进的,就只能看他的发展。有力求上进,背叛了他父亲的阶级、入团入党的,就不能再看成是地主阶级。成分和进步程度如何,两者都应当估计到。因此,蒋为民要好好处理他的变化,或是变好了,或是变坏了。他也有些好处,如能听姐姐的话,到乡村里来立志做米丘林等。在老狐狸和他的女儿之间也还当有斗争,也还当有争取蒋为民的斗争。蒋为民向哪一方转变,和他姐姐对他的影响,都应当好好地写。他的姐姐也应当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人物,更应当突出地写。戏里的千丝万缕都应当好好联系,不能让一丝一缕断线。

二月十三日

午后,往北京饭店新楼礼堂参加文化部、全国文联、市文化局、市文联所举行的春节联欢茶话会。金紫光送《师生之间》戏票三张。……晚,与大慈、增源(黄芝冈的女儿黄大慈和女婿徐增源)往长安戏院看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师生之间》。

二月二十五日

午后作书复金紫光。《师生之间》以改造落后学生工作中两种教育方法和两种教育思想的斗争为主题。但小学教育和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教育事业随时随地和社会的恶势力引起复杂斗争,把教育的思想方法归结为思想方法,不重视教育和社会的深切联系,是一种旧的看法。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的今天,不能把“师生之间”看成与社会无关,只是个老师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从剧情的发展显然能看出戏的主题已不能静止在对向育周是开除,还是留校耐心教育的思想方法的斗争上,而是要和流氓、骗子争取青少年的无情的斗争,它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阶级斗争,而不是纯教育的斗争。

对落后学生要耐心教育,在现在小学教育里已不能引起争执。小学校也应当在党团指导下进行教育。这一个小学校看不到党团组织,也看不见集体行动。张教导主任以一个党外人士的身份,凭他几十年的办学经验,专断一切。女老师王卉却只是孤军作战。斗争在个人与个人的中间展开。张主任得不到党团指导,思想既老搞不通;王卉离开集体行动,就只能由她一人去想方设法。他们没有群众,也无法通过群众。辅导员是一个置身事外的人。小学校长不亲行政,不接触主任、教师。主任要开除学生,不向校长汇报;校长不主张开除,却向教师写信,信里又不就具體事实作具体指示,只说些大道理,像一位第三者。他一直让主任固执己见,等到事件已告结束,才给主任一次批评,但已经是马后炮了。

向育周因流氓、骗子的拉拢、利诱,偷走了学校的推云器模型。流氓仿制两个假的交给向育周,向把一个当作原有的锁在自己课桌抽屉里。失模型和锁抽屉两事同时发生,同学又发现向和坏人来往,但张主任和王卉却不向社会找根据,只把自己埋在教育思想方法的斗争里。开不开这个抽屉,只意味着伤不伤向育周的自尊心。王卉既拾得向的锁匙,又将它交还给向。其实是应当开抽屉看看,再将抽屉锁好,不声不响云找寻向育周变成坏学生的社会根源。他们对社会斗争都很麻木。向育周为丢失锁匙着愁,王卉却将拾得锁匙坦然交向,也纯是教育观点,不是社会斗争观点。向育周一定会猜疑到抽屉里的秘密,老师全知道了。因此就等于向流氓泄密。

二月二十二日

研究生提出问题的第一部分:

1、南戏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演化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各种声腔,每一声腔实际上各形成了新的剧种。同时据《南词引证》记载,北曲杂剧在元末,在演出上也有冀州调和中州调之分。这所谓冀州调、中州调是不是由杂剧演化出来的新剧种?如果不是,那么,南戏能分化出新剧种,而杂剧为什么又不能呢?(现在各地方戏中昆曲剧目,虽曾采用各地方言演出,但其基本特点还是一样的)它们这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是基于怎样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原因?

2、昆山腔和弋阳腔由于受着不同的观众支持,所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形成很多不同特点。但这两个剧种,被不同的观众所选择,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两个剧种本身来说,最初一定具备一些不同的条件,决定这两个剧种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3、关于海盐腔、余姚腔的流传情况,记载比较简略。当昆山腔兴长之后,它们都衰落了,显然是被昆山腔代替了。为什么弋阳腔没有被昆山腔所代替,而海盐腔、余姚腔都被昆山腔代替了呢?

二月二十三日

魏良辅《南词引证》谈到南曲,也谈到北曲,是魏在北曲基础上对南曲进行研究时的写作。他是北曲唱家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关于北曲“有中州调、冀州调。有磨调、弦索调,乃东坡所仿,偏于楚腔。唱北曲宗中州韵者佳”。“关汉卿云,以小冀州调按拍传弦最妙”的一段话,所谈的是北曲清唱,不是杂剧演出。

后来变“磨调”的都指昆山腔说,但魏却说北曲也有“磨调”。“磨调”是一种细致缓慢的唱腔,只是依魏所说,却可知这种唱腔不是魏的新腔。《度曲须知》说:“从来‘磨调曲,惟姑苏特盛。”如认为北曲也有“磨调”,就当指苏州一带地方,当时北曲唱家所唱的北曲而言,因此,魏把它和北曲“弦索调”分出界线。

魏说:“‘弦索腔乃东坡所仿,偏于‘楚腔。”《东坡集》说:“黄州人群聚讴歌,不中律吕,但宛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或知它是一种比较单调、直率的北曲唱腔。魏站在“磨调”立场对“弦索调”进行批评,如后来人站在“昆曲”立场对“弋阳腔”进行批评。

魏提到关汉卿的话,但出处却不明。虽因此能说明冀州调、中州调是北曲唱腔所原有的区别,但主点却还在魏的当时,实际上也还有这种区别。沈德符《顾曲杂言》说:“北曲今惟金陵尚存此调。然北派亦不同,有金陵、有汴梁、有云中;而吴中以北曲擅长者,仅张野塘一人,故寿州产也,亦与金陵小有异同处。”此当指魏的晚期而言。如张野塘北曲曲派属于“磨调”,金陵派却和它最相近。金陵是当时尚存的一种曲派,此外却还有汴梁、云中两种。汴梁指河南,大概是周王府的北曲;云中指山西,大约是大同、宣府一带的北曲;金陵指南京、寿州、苏州一带而言。

《阅世篇》卷十,更谈到张野塘死后,吴中北曲唱腔的分派说:“自张野塘死后,善弦索者皆吴人。分派有三:曰太仓、苏州、嘉定。太仓近北,最不入耳;苏州清音可听,然近南曲,稍失本调;惟嘉定得中。”从金陵一变而为吴中,再变而为太仓、苏州、嘉定,都指的是唱腔变化。并不能因这些唱腔变化而肯定北杂剧会演化出新的剧种。

三月三日

陆容《菽园杂记》说“戏文子弟”一条所写的是南戏在浙江的分布和演出,写作时间在明成化、弘治之间。当时,海盐腔、余姚腔和温州杂剧,在浙江都属于一个南戏区域,并不成各自独立的、三个不同区域的三种声腔,或是三个剧种。如认为当时就有独立的海盐腔、余姚腔,也就当有黄岩腔、慈溪腔了。

《菽园杂记》说明了南戏的一个特点,即是用男人装旦,不像杂剧能用妇女装旦、末、净等。

元末《青楼集》记述了元代几个大城市的生活片段。当时各大城市妓女都能演唱杂剧,或工小唱、歌舞、诸宫调等。从她们所在都市的地区来看,可证明当时北方杂剧已向江南转移。“龙楼景”“丹墀秀”条说这两个妓女“俱有姿色,专攻南戏。龙则染尘暗簌,丹则骊珠宛转。后有芙蓉秀者,戏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且攻杂剧。”这里所说的是三位工南戏的妓女。但所指南戏、戏曲,实为南曲清唱。“梁尘”“骊珠”两句,就和其他工杂剧的妓女兼谈“色”“艺”不同。不能因此证明已有妓女的南戏演唱,并说南戏已北流。

《青樓记》更提到“国初京师小唱”和当时的“京师唱社”,虽指的是北曲清唱,但南曲清唱当时也自然盛行。又谈到“赛天香”说:“无锡倪元镇甚爱之”。《南词引证》称顾坚“善歌”,与“倪元镇为友”,“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从这里更可知,顾坚的“昆山腔”,只是当时南曲的一种清唱,并不能证明当时的“昆山腔”已形成为南戏的演出。

三月四日

明何乔远《闽书》卷一百五十三引陈淳《上傅寺丞论淫戏书》,写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稍后,即稍后于光宗绍熙五年(1190~1194)的第四年。徐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这时候,正当南戏初起时期,温州和福建的戏曲流通早就如此。所以,这段资料很能说明南戏兴起的社会背景。

南戏是纯粹的广大民间产物,和北杂剧曾受过都市洗礼根本不能一样。它的唱腔非常简陋,《南词叙录》说:“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士女顺口可歌而已”。它用这种简陋的唱腔,再加上些简陋俗的演出方式,就成了最初的南戏演出形式。

南戏以班纯是农村业余组织,或是职业组织,演员成分是农村青年男人,和北杂剧的戏班建立于教坊制度的基础上有所不同。它们要适合于农村巡回演出,每度演出一定要穷日竟夜,和北杂剧适合都市勾栏演出,每演出以四折为限也有所不同。因此,南戏用男扮女,和一部戏文多至三十多出,就成了它两个特点。

南戏从“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它的唱腔。《度曲须知》说:南曲字“宗洪武而兼中州”,也只是到后来的一种说法。初期南戏是只能从当地方音、方言的基础上来发展它的唱腔的。它不能像北杂剧一以中原韵为归宿。而且北方地区方音、方言彼此差别并不很大;南戏流布地区如浙江、福建,方音、方言是异常复杂的,因此,戏腔每在一处地方扎下根来,日子稍一长远,就一定根据这处地方方音、方言引起变化,而形成一种新腔。

三月五日

《南词叙录》说:“其曲则宋人词,杂以里巷歌谣”南戏唱腔除了“村坊小曲”或“里巷歌谣”的纯粹民间成分,也还有“宋人词”的都市成分,这是农村戏曲进入都市以后,发展上的自然结果。

元·姚寿桐《乐郊私语》说:“海盐少年善歌”,起于杨梓家“南北歌调”,而不起于民间,因而证明海盐腔是由“北曲”转化而来。到后来,焦循在《剧说》里就肯定地说:“今俗所谓海盐腔者,实法于贯酸斋”。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说,“海盐腔”起于张功甫(即张鎡,字功甫,宋代文学家。北宋大将张俊之孙,南宋大词人张炎曾祖父)家的“歌儿新声”,而不起于民间,因而证明海盐腔是由“宋词”转化而来。《螾庐曲谈》(昆曲理论著作,近代曲律学家王季烈著。1925年附于《集成曲谱》各卷卷首印行,1928年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分上下二册))说“海盐腔创自宋张功甫”。就是根据这个材料所下的结论。

究竟海盐腔是由“宋词”转化,还是由“北曲”转化?是贯酸斋(即贯云石,号酸斋,元代著名诗人,散曲作家。其父贯只哥也是著名散曲作家)所创始的,还是由张功甫所创始的呢?海盐腔的曲调不妨是经过不断提高的南戏曲调,但植根却还在民间;而且这种提高主要是势家贵族的歌儿清唱,而不由于民间的南戏演出。

《南词引证》说:“元朝有顾坚者,精于南词,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因此,许多人就以为顾坚是昆山腔的创始人。错误和前人是相等的。

三月六日

王世贞《彙苑详注》:“曲者,词之变,金、元多用北曲,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东南之士,稍稍复变新体,号曰南曲。高拭、则诚遂掩先后”(摘自《剧说》卷一)。这是明代士大夫论曲的一种方式。他们为自己的阶层所限,根本看不见民间。认为乐曲变化,都是上层变化,词变为北曲,北曲变为南曲,南曲变化也由士大夫如高则诚,所以张功甫、贯酸斋、顾坚等,都掌握了曲调变化之枢纽,而成为海盐腔、昆山腔的创始人。

都穆《都公谈纂》卷下:“吴优有为南曲于京师者,锦衣门达奏其以男扮女,惑乱风俗,英宗(明代第六帝朱祁镇庙号)亲逮问之。优具陈劝化风俗状。上命解缚,而令演之。一优前云‘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云云,上大悦曰‘此格言也。奈何罪之?遂籍群优于教坊。群优耻之。驾崩,遁归于吴。”

第一、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1436~1449)年间初,到北京来的南戏戏班是流行苏、松一带的海盐戏班,不是昆山腔。

第二、以男扮女是它的特点。

第三、北京官府不习见以男扮女,因说它败坏风俗。

第四、南戏里具有高台宣教的封建成分。

第五、南戏农民艺人不甘心做教坊伶工。

第六、能准确说明正统以前南戏不曾到过北京。北京都市、宫廷都不曾演出南戏。

三月九日

顾启元《客座赘语》介绍南京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1573~1619)以前和万历当时公侯、缙绅、富家的戏曲演唱情形。它说:“万历以前,凡有宴会、小集用散乐,唱大套北曲;大戏唱北曲四大套”。“大套北曲”即北曲清唱;“四大套”即四折杂戏。沈庞绥《弦索辨讹》说:“明时虽有南曲,只用弦索官腔”。“弦索官腔”即指当时北曲演唱说。

又说:“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海盐、弋阳。后则有四平,近又有昆山腔。”“南唱”指南曲清唱,如万历前小集散乐;“南戏”指大会戏文演出。这里所指“海盐”“弋阳”“四平”“昆山”和《南词叙录》《猥谈》《度曲须知》所指“弋阳”“余姚”“海盐”“昆山”不同。《南词叙录》明指“唱家”;《猥谈》明指“歌唱愈缪”;《度曲须知》明指“腔”的“殊派”;但这里却明指“南戏”戏腔,不指“南唱”。

可知南戏“弋阳”和南戏“海盐”争霸于南京、松江一带,从万历稍前开始。但“余姚”“昆山”却一直在南曲清唱地位。因此,后来提到“南戏”,“余姚腔”就不见了。昆山腔经过魏、梁(指魏良辅、梁辰鱼)的努力,从《浣纱记》登上舞台,才成为“近”所有的南戏戏腔。

三月二十二日

三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第五版发表了罗大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约翰·克利斯朵夫被描绘成顽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他反抗黑暗势力的唯一的方式是个人奋斗。不甘心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气,成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根源。从少年时代起,他已打下了追求个人“胜利”的决心。他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胜利,“胜利”便是他向可恶的人和事的一种泄愤的方式。但是到了晚年,克利斯朵夫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企图把宇宙间各种矛盾冲突的力量,融合在一种十分和谐静穆的交响曲中,跟少壮时期勇于反抗的克利斯朵夫前后判若两人。老音乐家但求平息一切冲突,调和一切矛盾。一切归于和谐,实际上无异于一切归于虚妄。个人英雄主义者终于落到虚无主义者的下场,他临死前不得不向宗教信仰祈求虚幻的安慰。克利斯朵夫企图按照自己的个人主义精神面目改造世界,于是在主观上,人道主义精神和个人主义信念不但不至于自相矛盾,反而想得益彰。然而,客观效果恰好与此完全相反,他企图用虚幻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解决个人与集体间的矛盾,结果是完全落空,不能避免幻灭的下场。

这几天正写到达观、李贽和汤显祖的关系,读此联想到他三人的个人奋斗和汤显祖的晚年情调。

九月九日

说元杂剧产生的时代背景,要注意杂剧作者都市生活的一面:

(一)他们都集中在前大都,后杭州。

(二)与都市娼妓有往来。

(三)有的虽没有做官,有的却做了小官,少数还做了大官。但他们风调一致,交往很密。

(四)从他们的散曲精神来看,是宋词婉约派风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五)他们散曲善写风情、道情。他们或多或少受有出世影响。

元曲妓女嫁落魄文人,从《救风尘》《青衫泪》来看,已成为“才子佳人”的一条进路。不能从“豪家有势,商贾有钱,秀才一无所有”来看问题。像郑元和也原有钱,韩辅臣也现有势,但他们人格都不高。再如《金钱记》的韩飞卿,《玉镜台》的温峤,这些秀才更无法恭维。所写的全都是都市文人品质,到后来就成了戏曲里的“才子”形象。

历史戏第一类虽含有民族、复仇的一些特点,但写皇帝、写忠臣、写义仆也和第二类“赤心为主”“对皇帝一片忠诚”并无不同。第二类举杨梓作品为例,杨梓为元“出谋划策”,可以是这样说。但元曲作家、杂剧和散曲里的“颂圣”成分,又当怎样估价。杨梓是大官,马致远是小官,马写的皇帝悲剧列于第一类,又当怎样估价。他们写作立场主要还是封建立场。因此,“帝皇将相”“才子佳人”,早在元杂剧里已是这样。

“家庭伦理、世态人情”的元杂剧,如《老生儿》的刘从善,《东堂老》的赵国器、李茂卿,这些大地主都用末扮,戏里要解决的是大地主的财产和嗣续的问题。再如《来生债》,却是个“神仙道化”的戏,主点是大地主的财产宜聚不宜散,在元代也是个悲剧,是大地主在元代的苦痛,而不是人民的苦痛。

“隐居乐道”是有钱人和士大夫的感情,而不是人民的感情。元末顾阿英、倪瓒等都是实例。元统治者要依靠汉族大地主,但同时要摧残他们,在明初的统治者也没有例外。只是这种宗教感情,在戏里却成了人民的新的毒素。(对《元杂剧作品的时代精神》的意见)

九月十日

从关汉卿《不服老》的精神说,他是个永不服老的“郎君”“浪子”,所以他要撰词曲。这是他阶层的根,他的“斗争生活”是从这条根上发展起来的。

关汉卿和珠簾秀有交往,但珠簾秀和卢疏斋、胡紫山、冯海粟、王秋涧都有交往。珠簾秀和当时名公、文士都有交往,当从这一角度看两人(指关汉卿和珠簾秀二人)的交情。

从滑稽佻达的王和卿看关汉卿,也可以看出他的阶层。王和卿《胖妓》《胖妻夫》等散曲,风格都很低,关汉卿散曲《从嫁媵婢》风格也不高。

因此,关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诸如柳永、韩辅臣、安秀实、白士中等。他们的平庸、软弱的一面,却正是他们这一阶层的知识分子的写实。

既说关不屑仕进,作为他积极投入当时战斗的洪流的说明。但又从《陈母教子》里得出了也不能忘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仕进之路的肯定。对关汉卿的仕进问题到底怎样估定?

九月十一日

午后,张院长作整风检查报告。录出报告的第二、第三、第四三部分。

(二)主要的问题:

甲:对戏曲革新的估计。

1、认为戏曲革新已经完成。当民主革命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认为革命已经到头,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不需要。

2、认为人民性为衡量的最高标准,没有新的社会主义标准。

3、认为传统戏的绝大部分经过修改就是好的。(2、3是从苏联搬来的)

4、对社会主义新戏曲没有体认。强调戏曲的继承性;谈现代戏也谈传统剧目和新的历史戏,对主要的方向不明瞭。

乙、思想工作,放弃了思想工作领导。

1、德、才、红、专的位置没有摆好。措施、方法重才、重专,对德、红无具体措施。个人事业、党的事业看法不明确。

2、对精神生产(稿费问题)看法失去标准,写文章是为钱,还是为革命,不曾明确肯定。

3、政治学习的教条主义。A、不结合思想、业务实际,上面怎样布置就怎样学习;B、批评、自我批评既不经常,更不曾提到阶级斗争的高度;C、组织纪律松懈,齿轮和螺丝钉的思想很少。资产阶级思想合法存在。

(三)影响和危害。影响不但院部,而且到全国和国外。院内领导思想上下一致。思想影响停止在求名图利、先专后红。

(四)思想根源。党委会同志出身都非工农,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深。入党虽已多年,但工作却浮在上面。基本上所做的是机关工作,不是群众工作,基层工作。

甲、参加革命在民主革命时期,到现在思想、感情发生抵触,对不断革命没有认识。

乙、长期脱离工农兵,心不在工农兵中间。对党的政策、措施不了解,对领导指示和群众要求都吃不透。

丙、丢掉阶级分析,没有敌情观念,不知戏曲革命要依靠谁,要革谁的命。A、依靠艺人,不把马列主义交给艺人。只注重尊重,避免粗暴,没有帮助艺人革命化,并没坚决的做。B、对戏曲界周围的遗老遗少没有认识和警惕。C、对本人、对干部也没有阶级分析。

九月十二日

董解元和王实甫同具有都市文人的疏狂特点,他们对“风月”“莺花”“秦楼”“楚馆”都很惯习,把他们的调情生活和他们的调情对象都生动地写入《西厢记》里。因此,这种喜剧风格就具有它庸俗卑劣的一面。如张生的一见倾心,不癫不痴,似老实不老实;莺莺的半推半就,羞涩多变,以及《西厢记》的许多唱词、做派,如果都各个独立来看,却不能和主线一样,认为是很光明的。主线的斗争性被喜剧风格烘托出来,但喜剧风格却又都从“窃玉偷香上用心”。与其说是“当时现实”的条件限制,倒不如说是作者的“阶层”和“都市生活”所必有的条件限制。

因此,六百多年来对《西厢记》喜爱的人是从各种角度有不同的观点的。能体会《西厢记》的斗争精神的是晚近极少数的人;用《西厢记》做色情的媒介的,事实上还大有人在。即从明代文人对《西厢记》的估价来看,观点也极不一样。李卓吾一类的人,当然是比较好的,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所谓对《西厢记》的“高度评价”,也应当分别来看。不能说明代迄今,人都说好。在这许多好评里,就能看出它们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准确估价。(对《西厢记的喜剧风格》的意见)

九月十四日

金、元统治对汉人的残暴压迫同,不能说人民在元代的生活内容和时代精神与金有异。何以金院本不表现不屈的复仇意志,元杂剧却突然表现出来?市民层的精神不只对歧视、压迫的控诉,也还有要求满足市民趣味的一些地方,后者所占的成分也还是很不小的。

都市文人参加杂剧写作,一方面是他们不能做高官和他们的正义感,一方面是他们的都市情调的发挥。他们的审美感与其说是和广大人民接近,倒不如说这些人民群众最大部分是他们最熟悉的市民群众。

关汉卿《不服老》是想走一世“烟花路”;曾瑞卿的《骋怀》是想“搦女兵”战斗;白朴的《离情》是写“害相思”。不能说这样的“笔”就能写出“富有人民性的剧作”。他们通“诗词歌赋以至各种伎艺”,正说明他们的“子弟”行径。

“偶倡优而不辞”的都市文人是否都对“娼妓”平等待遇?不知关汉卿对《秃指甲》《从嫁媵婢》等曲中人物,比“手掌里奇擎着”的“珠簾秀”毕究如何?

民族的歧视和文化的交流似可并行而不相妨。蒙古人、色目人即地位卑下,对汉人、南人也会有他们的自尊感。“蕃曲”的习染由“街巷鄙人”到“士大夫”,是文化交流的事,它的交流是不以地位高下为限制的。

元末杂剧南移是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所造成的。艺术南移和人口南移的关系很深,没有人口南移,艺术也无法南移。人口南移是包括各阶层的。因此,杂剧南移以后所面对的就不只是“南方的新观众”了。杂剧南移是因为先有它的观众,而后它才渐与南戏起同化的作用的。

元末科举特盛,但南方写南戏的文人却大有人在,他们写南戏也写杂剧,艺人演杂剧也演南戏,不能说文人为科举所困,都市的剧作者也一扫而空了。(对《杂剧综述》的意见)

九月十七日

从南方经济发展全面来看,应当谈到农村经济、都市经济、国外贸易等,而都市经济繁荣却是重点。但从南戏发展来看,农村经济繁荣却反当是个重点。南戏产生温州,固然可用都市繁荣作为解释,但南戏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进展,主要还在农村,到明初也还是保留着适合农村演出的戏曲形式。南戏在都市如杭州与杂剧相角逐,因而有融合与提高,但比起在农村的发展来,却反是不普遍的。“农村不能产生南戏,却不是不能接受南戏”的说法有问题。南戏不“产生”农村而只能“接受”,到底南戏产生在什么地方?合陆游、刘克庄诗来找它的来源,或就陈淳禁戏“文字”乡下诸村来说,又都将怎样讲呢?

在《梦粱录》《武陵旧事》诸书里都不及南戏,可知杭州繁盛初期,瓦舍伎艺乃是杂剧、蹴球、唱赚、耍词等,南戏入杭州是较晚的事,不是原有之物。

南戏在南方大都市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南方农村南戏继续不断发展是深有关系的。不能在南方农村衰落的情势下,得出都市南戏进一步发展的结论。农村土地集中产生地主经济的繁荣,也应当是南戏农村发展的主要条件。戏曲在农村发展和农民的关系是间接的,和地主经济的繁荣反而是直接的。演戏的是农民组成的农村班社,但“鸠敛财物,聚众装扮”,为头的却是地主。农村演戏实际是地主对农民另一类的剥削。(對《南戏综述》的意见)

九月十八日

以胡俗易汉俗,只是元对汉族统治的一面,更主要的一面还是想用中国固有的封建礼教来统治中国人民。高则诚是元进士,也做过元朝的官,但对于方国珍却讲气节。他是个标准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元统治者的民族观念并不浓厚。元统治者后半期对读书人的态度不同于前半期,是要借读书人的礼教宣传来继续统一中国,只是已经无补于礼教废弛的当时情势了。明统治者提倡礼教,是继承元统治者大统(应指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立国号为元,到1297年灭南宋期间。即1271~1297)以后的后期作风,而不是与元统治者相反。因此,《琵琶记》成于元末,却又为朱元璋所重视。大倡礼教的社会风气是元末礼教废弛的社会风气的反响,和胡服移入汉俗有关,和南方都市经济发展有关,但不是明对元的反响,也不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对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政治的反响。封建集团无论元、明,总是一种货色。元末的元统治者,已不能看出是部落的小局面了。

陈留灾荒前的蔡从简、张广才同是中小地主面貌,牛相是大地主面貌。牛相对蔡家的矛盾,张广才对牛相的矛盾,是地主阶层间的矛盾,并不是民族矛盾,也不是阶级矛盾。虽说蔡家因饥荒而中落了,但不能把蔡家看成劳动人家,把赵五娘看成是劳动妇女形象。《琵琶记》的封建说教是具有它的阶级性的。如果蔡家真是劳动人家,蔡公和赵五娘情调上就不会那样服从封建礼教,蔡伯喈的礼教根基就不会如此之深,赵五娘见牛氏后,竟把家乡三年生活抛向脑后,更多的是体谅丈夫和牛氏,就说明她不是一个劳动妇女形象。如果将蔡伯喈说成是封建知识分子,将赵五娘说成是劳动妇女,理由上能说得通么?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物的真实感,是都应从这个尺度来加以衡量的。(对《琵琶记》的意见)

九月二十五日

午前,访仇亦老,问青岛美事,盖前日听未真切,恐误记也。前张宓公谈刘晓云先生,刘江西九江人,世家子。习京戏旦角,有“江西梅兰芳”之称。四九年后,曾组私人戏班劳军义演,并在班社教戏,因血压高退休在家,与一妻一女同居。女亦艺人,未就业。亦老曾介绍见田汉同志,时值观摩演出后,故欲为之地而未得当。今复与宓公谈及此事,因往存其家。小院中有房二间,颇雅洁。女名蒨云,亦娴静。闻月入只三十元,而布置井然,不易得也。

十月十二日

王玉章教授昨来信,并寄《元曲选正律序》油印稿来。《正律》乃王之旧稿,曾由商务刊行上编四卷,续成下编六卷,尚未刊行。他想找书店刊行这部书,因托德安代向中华书局探询。致德安函与复王函同于本日发出,并发致阎幼老函。

猜你喜欢
北曲南戏
南戏闯上海(2023年 第30期)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元曲之北曲文体研究浅论
杨慎论“北曲”条考辨
徐渭的戏曲批评“鄙俚”论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