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教必有正业”的解读与借鉴

2017-12-28 08:52陈晴
考试周刊 2017年34期

陈晴

摘要:《学记》提出时学与居学之分,时学突出主业,居学侧重辅业,强调主次分明。而今天之课堂与教学,二者界限含糊或不知所措。为此,有必要温习教育经典篇章,解读其本质与基本内涵,“古为今用”,正视“时学”,疏通“立德树人”之主渠道,凸显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同时,從古代经典中汲取教育智慧和获取教育教学之有益借鉴。

关键词:时教正业;退息居学;教育借鉴

一、 时教与居学解读

《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是说,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在休息的时候也有各种课外作业。并提出了规范教育活动的七大基本纲领: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肆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其主导意义在于尊师重道、培育为官志趣、重视学业、整肃秩序、从容修业、用心思考、循序渐进教与学,这是大学教育之“大伦”也。《学记》穿越时空两千多年,犹如千年陈酿,品味经典,香醇绵长,余味幽远,寓意深长。

那么,大学之教育程序又是怎样的呢?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这就是说,时至九年,学业上可以触类旁通,其见解与行动亦能坚定不移,“强立不返”。这样,“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达到如此“火候”与境界,就能收到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效果,使眼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慕名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之过程。教育经典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千年经久不衰,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循序”而成长、成人和成才。今天我们重温和学习,依然感受到《学记》那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大学之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与习近平同志要求的“教师要做学生四个方面的引路人”的期望亦是一致的,即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正是传统文化的传递创新和当代之发扬光大。

二、 当代教育教学之困惑

读史以启明志,习典以示昭今。参照古代大学之大伦与之道,以及“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今天的大学“时教”(正课)又是个什么状态或式样呢?是否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研习“正业”呢?现在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又是怎样呢?诸如此类的相关问题,直接涉及学风与人才质量,今日师者,真的很难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今日之大学课堂,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如果你亲躬于教坛,亲临其境接触课堂与学生,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无以言表的忧虑、惆怅与无奈。师者辛辛苦苦精心准备的课件,有多少学生观看;认认真真设计的讲义教案和例证,又有多少学生去理会而听得进去;你真的“捧着一颗心来了”又有多少人能感觉感知到;真有点“启而不发”的尴尬境遇;“低头族”与“修业无趣”的现象在干扰着课堂……时教正业与退息居学的界限模糊了,部分学生学习之动力低迷,学习之态度不正,精神风貌之懈怠,课堂纪律之无序随意,学习之效果无疑不良乃至较差。这种状况虽然不占主导不是主流,但蔓延和侵蚀之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小觑的。

三、 提升“时教”效能之举措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师者研陶学陶师陶,立志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但是直面现在的课堂和学生,似乎这个师生之间的“中间环节”出现了“堵塞”,只有予以疏通才可践行“时教正业”,这倒成了当下工作的重难点、突破口和着力点。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调研并试图构划出解题路径:

1. 汲取传统教育之智慧。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受教育者实际情况,会时常穿插一些理论经典和理论精华进行讲解,例如《学记》《大学》《论语》《劝学篇》等,以唤起学生自我良知和激发其求知欲望,培育其自觉自制与自我调控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希冀收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效能。

2. 建议教室实施信号屏蔽。据调研数据分析,干扰课堂教学的首要因素是低头族“玩手机”,该类学生所占比例从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等,有的系班甚至接近三分之二,这在无形中消磨掉学生的宝贵青春与有限精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诋毁了“时教正业”的教育效果和教学的“中心地位”,淡化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滋长了不良学风和致使教育质量下滑等等,课堂“手机族”危害大矣!学生尚难自律也只能采取他律之手段,屏蔽教室信号,从控制教学环境入手,优化和营造较好的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尽管此举不是良策,若是尽职尽责的“中策”也可以了!以特殊手段应对特殊环境或特殊情况,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策略,使手段或方法服务于宗旨或目的。这是可以尝试的方法手段或措施之一。

3. 精选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大学之教,内容上强调全面素质、少而精、突出难点疑点的基本要求,强调启发博喻、因材施教等原则,在方法上注重探究、讨论、暗示等手段,以求课堂生动活泼、富有生机和感染力、灵活多样。同时又要理性规范、遵循教育规律,顺应青少年的身心需求与特点,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好奇心与求知欲,设计谋划“最优化”课堂教学,尽量让师生的心理契合度也达到最优化。

总之,《学记》等教育经典给我们提供了“时教必有正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温习经典是为了“古为今用”,汲取理论精华以解决目前课堂教学的困局,从中得到借鉴与启示。但是时代发展了,空间变化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了,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了,面对全新的一切,怎样凸显“时教必有正业”,需要我们予以关注,予以探讨研究,寻觅解决问题的举措良方。笔者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期望唤起学界关注并找到解题路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