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017-12-28 13:50王金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治疗效果

王金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4月急救科救治的14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患者救治方法的不同,将收治的14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72例患者,对照组7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边抢救边转运的急救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先救治后转运的急救模式,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3%高于对照组62.5%,两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先治疗边转运的急救模式应用左心衰竭患者,可快速缓解其,临床症状,缩短发病到入院接受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急救模式;急性左心衰竭;治疗效果;预后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中老年人群中急性左心衰竭發病率逐年升高,急性左心衰是由一组左心功能异常、心肌收缩力异常,心排血量骤减和肺循环压力急剧升高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调查资料显示,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发病后的2小时内若未能接受有效的救治,其死亡率几乎为100%。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主要集中于发病早期,因此院前急救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证实急救方式的有效性,我们进行本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急诊科救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4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男30例,女42例,观察组男35例,女37例。两组对比有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边转运边治疗的急救模式运用于对照组患者,采取一些简单的处理措施,给予患者氧气、心电监护、体位等,同时在转运过程中开展抢救。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运用于观察组患者,保持端坐位体位,并对进行高流量的面罩吸氧,对有的患者使用呼吸机对其进行加压通气治疗,缓解其呼吸困难的症状。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给药)。待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在安排患者进一步转运治疗。在进行完上述的操作以后,急救人员应迅速将患者送入医院进行治疗,同时通知急诊科的医护。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效果判定:显效:指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或消失,其两肺的哮鸣音与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患者恢复的指标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效:指治疗后,患者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及体征有所减轻,其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或接近正常。无效:指治疗后,患者指标及体征未发生改变,其病情在加重或发生死亡。(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5%,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1。

由于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急性左心衰竭是中老年最常见、病死率高发的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重要疾病之一。研究表明,院前抢救所面临患者病情的多样化、复杂性、急救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等多种不利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来挽救患者生命。因此,挽救患者生命对于及时采取急救措施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主要是为了控制病情,防治恶化,便于进一步入院系统正规治疗。对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措施是先转运后治疗,但在临床实践当中,病人往往还没有转移到医院,转运过程中病情出现恶化,甚至猝死。最近研究表明,采用先救治后转运的方式,不仅为病人赢得了更多救治时间、减少病人后遗症发生率、增加病人存活几率。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5%,对比有差异,(P<0.05)采用先救治后转运的救治模式:减少患者搬运过程中遇到的危险性;是提高患者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方法。采用边治疗边转运的急救模式:增加患者在搬运过程中造成的二次伤害;患者往往采取平卧位的方式,增加回心血量;现场采取简单急救便开始转运,没充足时间使药物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运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能在患者减轻病情的情况下有效控制疾病发展速度,为患者抢救赢得更多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急性左心衰竭治疗效果
NIPPV对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脏负荷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应用有创呼吸机中无创正压通气CPAP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研究
硝普钠抢救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
院前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观察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紧急床旁血液滤过在尿毒症患者急性左心衰竭伴低氧血症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