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

2017-12-28 03:18郑双铭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伤寒论临床

郑双铭

[摘要]《伤寒论》是指导x临床的经典,对于八纲辨证,阴阳是总纲,而“表里”是临床看病的第一要素,本篇重在总结《伤寒论》表里关系中,表里同治的临床表现、方药以及临床的点滴心得。

[关键词]伤寒论;表里同治;临床

《伤寒论》中针对表里病症的治疗,有先解表后攻里,有先扶里后解表,也有表里同治的,在临床治疗上要分析清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对证用方,而对于表里同治方面,临床表现和遣方用药是如何体现的呢?

1大青龙汤

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

方中倍用麻黄,合桂枝、生姜辛温之品,使发汗之力较麻黄汤更强,说明表证更重;原文第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从脉象看出这是伤寒表证,身疼,不汗出,提示外在寒邪郁闭在表,故而以麻黄汤为基础方解表发汗,烦躁提示里有郁热,这里的热不时阳明里实的大热,而是无名郁郁之热,乃寒气郁闭,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散发于外,郁于内而产生的,故加入石膏以清里热此方伤寒表证明显,郁遏阳气致烦亦明显,表里同病,若先解表,里热加重:先清里则更出变证,故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内外兼顾。

此方被称为“发汗峻剂”,是表郁较麻黄汤更为严重,同时,里热出现的烦躁是“不汗出”的必要条件,故要辨别此在里的烦热之象和在表的表证的关系,临床上只要证见“不汗出而烦躁”的患者,均可应用,又如外感、流脑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烦躁都在本方运用范围。

2小青龙汤

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本方既能治疗伤寒表不解,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紧等伤寒表实证,又治心下胃脘部寒饮内停而出现的“心下有水气”,用干姜、细辛散胃中水寒之邪,配伍五味子收敛肺气,一散一收,即不会发散太过损伤正气,又能使寒气得以温散;原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己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两个条文都提到“心下有水气”,本病证候虽多,但关键点是“水气”,水饮内停,阻碍气机,气化不利,从而产生原文中提到的上中下三焦的病变,此方用于外有伤寒表实证,饮停肺胃之证,是表里两治良方。

临床上运用本方常见于冬季,或气温骤降的时候,用于哮喘,肺气肿,各种寒饮伏肺所引起的咳喘症状,由于此方发散药力较猛,故多用于体质实,内外阴邪重的患者,以解决患者即时症状,待症状缓解后改用他方继续治疗。

3五苓散

药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原文第71条提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胃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脉浮,微热,说明伤寒表证仍不解,故加桂枝以发汗解肌,加上白米汤调服以助发汗;有体内津液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故加入利水之品,《本草述》认为“猪苓从阳畅阴,升而微降为阻泽泻从阴达阳,沉而降为阴,二味相合,分理阴阳。”可见二者升降相同,阴阳相合,共奏利水之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加入健脾除湿之白术、茯苓,以解决源头,使膀胱得以气化,第72条“发汗己,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这里出现心烦口渴,也应该有小便不利的症状,因膀胱气化不行,水液蓄于膀胱,津液不得气化上乘,故还是用五苓散服之。

五苓散在临床的应用很广泛,没有季节气候的限制,“有是证便是方”,表证加水气内停可以运用,当然若无表证同样可以,即只要见到“小便不利”者,即可用本方进行加减变化,如急慢性肾炎、肝炎肝硬化、肠炎等见小便不利者均可。

4葛根黄芩黄连汤

药物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原文第34条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误治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下利不止,脉象数急,喘而汗出,是由于表邪内陷化热,热协迫肠道所致,《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提到葛根可“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故用其解在表之热,同时清在里之热;芩连苦寒,降火除湿止泄利,且金代刘完素提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利唯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湿使其宣平而己。”诸药配伍,表解里清。

此方多用于胃肠道热盛,热迫肠道所出现的症状,临床上不仅仅有下利,还会伴有口渴,身体烦热等里热证,或者不一定见到下利,有大便臭秽,黏腻,舌红苔黄或腻者,均可用此方加减。《伤寒》中此方葛根用半斤,量大,才能即解肌发表之热,又清胃肠里热,临床上注意葛根用量,一般是方中其他药物药量的一倍以上才会很好发挥作用;另外,此方药物配伍均是清热之品,应用于外邪轻里正重的病证。

5桂枝人参汤

药物组成: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原文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外邪明显不用多解释,“数下之”的误治导致外邪入里,加上脾胃本虚,寒湿凝滞在内,气机不畅,因而下利,心下痞硬,故方中用理中汤以温中焦阳气,散中焦阴寒湿邪;桂枝辛温解在表之寒邪;表里同病,表里同治。

临床上运用时注意寒热的变化,本方是以“寒”为主,痞为寒痞,利为寒利,故以温中解表,除湿止利为大法;而上方则以热为主,利为热利,注意临床鉴别。此外,煎煮方法上,原文要求先煮理中汤,再“内桂,更煮”,以发挥桂枝芳香走表,一般会嘱咐患者自己熬药的时候注意煎煮顺序。

6麻黃细辛附子汤

药物组成:麻黄,细辛,附子(炮);此方治疗太少两感,原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在外,表邪未解,故见发热恶寒,用麻黄以解表发汗;在内,肾阳不足初始阶段,故见脉沉,还会有手足厥冷的表现,用附子温少阴肾阳;细辛即助麻黄散表寒,又助附子散里寒,表里双解。

虽然此方是表里同治,但临床上多用于肾阳不足的治疗,而且肾阳虚还不是很严重,仅仅是手足厥冷,若出现下利清谷、身体蜷卧等肾阳虚衰的表现则不可用,此乃阳气欲脱,应急回阳固脱也。

《伤寒论》中表里关系运用非常巧妙,表里同病的具体体现已基本全部列出,中医离不开辨证施治,《伤寒论》很好的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临床思路,“读经典,做临床”,二者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伤寒论临床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临床用药不得不说的抗生素耐药性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