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的思考

2017-12-28 00:42曹欢
卷宗 2017年34期

曹欢

摘 要:陕北地区的存在历史较为久远,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由多种元素构成的陕北方言,其中更是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民俗文化。基于此,本文就陕北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陕北方言与社会礼仪文化之间的关联,主要包括婚姻文化与丧杞文化;进一步介绍了陕北方言与民家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民歌艺术、腰鼓艺术以及说书艺术等典型的艺术文化形式为例,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陕北方言;社会民俗文化;禮仪文化

陕北地区的社会民俗文化,是整个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北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独有的语言形式,是承载包括陕北民俗文化在内的陕北文化的重要工具。相关领域在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陕北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的融合、交叉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民俗文化的有效深入,以陕北方言中作为切入点,将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对陕北文化整体研究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 陕北方言与社会礼仪文化

(一)婚姻文化

婚姻是男女爱情的见证与法律保障,同时也是生命繁衍的重要前提。古往今来,婚姻都是大多数人一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婚姻礼仪,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陕北地区,婚姻礼仪文化较为复杂,在社会民俗文化研究中,相关学者发现,陕北方言当中对其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陕北人民对待婚姻礼仪文化,十分注重流程的完整性,对婚姻礼仪文化的完整继承,能够使婚姻本身更加的体面和隆重,也本认为是婚后生活和睦的必要前提。

在婚姻礼仪文化当中,将婚姻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亲,在陕北方言当中又叫看对象,在看对象的过程中,常常使用“知根知底”这样的词汇,来表达对相亲家庭的了解和放心,门户相称、家风清净、无遗传病史的人家,才能保证婚后生活的顺利、和谐。另外,在陕北民俗当中,有“女犯婆家一世穷,男犯妻家三十六”的说法,即婚姻双方的生辰八字要合,否则不能结亲;而“姑舅作婆,只死不活”则表现了陕北人民对于近亲结婚的排斥理念。

第二阶段为定亲阶段,就是相亲双方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愿意结亲,进而缔结婚约。订婚需要摆酒宴,婚姻双方也要互赠信物,女方送与男方的应为一双“稳跟鞋”,表达希望婚姻稳固的美好愿望;而男方送与女方的则为银项链、银手镯一类的饰品,取其闭锁形式的“圈定”之意[1]。订婚时,互赠信物的过程被称为“递把柄”,将双方信物视作婚姻的一种凭据;在定亲酒宴开始的时候,两家的父亲需要拔出塞在酒瓶上的红枣,称为“拔酒瓶”,这与陕西人好酒有着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表达了双方家庭对婚姻的祝福之意。

第三阶段为迎亲阶段,也叫迎人,即迎娶新娘,讲究颇多。其中,“冲账”,就是迎亲队伍当中的婚庆吹手,到新房当猴子那个吹号庆贺,然后,由新郎抱着新娘“账房窑”,即进洞房;而“撒账”则是需要在新房中完成的一种礼仪,需要将一碗麦叶五谷撒在新房当中,且要边撒边唱。除此之外,“踩四角”、“撂儿女馍”、“亮箱”、“送回面”等也是婚礼当中或婚礼之后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风俗礼仪,在陕北方言当中,都有详细体现。

(二)丧杞文化

在陕北地区,为亲朋好友举办祭奠、哀悼的仪式,属于丧杞文化当中的一部分。陕北方言当中,与社会丧杞文化相关的词汇体会在多种方面,如寿衣制作时,选取的材料需要用“绸子”,而不能用“缎子”,因为“绸”与“稠”同音,“缎”与“断”同音;而在陕北地区的丧杞文化当中,保留着“挺丧”的习俗,即当地所称的“顺心老人”去世时,要尽量避免老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而是要让在将其迎至正屋的灵床之上,度过弥留之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送终。

另外,在陕北地区,入殓文化在陕北方言当中也有所体现,其中,“口含钱”、“饭含”,是指在死者口中放置铜钱、珠玉或米粒等;而“暖丧”则是在未能赶上入殓仪式的子女,想要开棺瞻仰时,需要进行置人钱币或食品,在陕西清涧等地,参加亲友葬礼时,必须带着一瓶白酒或一包糕点,而这些祭食也被称为“暖丧的”。

2 陕北方言与民间艺术文化

(一)民歌艺术

陕北民歌由陕北方言、陕北特色乐曲共同组成,陕北民歌源于劳动人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兴起,其中所运用的陕北方言十分之多,而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独特魅力,充分呈现了黄土高原上,淳朴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例如:“倒灶鬼媒人好吃糕, 把奴家掇在乡圪崂。瓷脑鬼公公糊脑孙汉,水牛角婆婆在门上站。”这一句歌词当中,“倒灶鬼”、“瓷脑鬼”、“糊脑孙”、“水牛角”这几个地道的陕北方言词汇,以“倒灶鬼”来形象表示做尽坏事的媒人,而“瓷脑鬼”则细致刻画了一个懦弱、无能的公公的形象,而“糊脑孙”这一词汇,在陕西方言当中的含义是脑子不清楚,在歌词当中形容自己的丈夫,最后的“水牛角”,表现了婆婆的刁钻为人。整句歌词当中,生动、形象的描绘的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用彪悍又不乏幽默的方言,切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抱怨。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的创作与流传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民歌艺术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

(二)腰鼓艺术

安塞腰鼓是人们所熟知的艺术形式,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陕北人民朴素、豪放的性格。陕北腰鼓的表演当中,融合了大量的民间武术艺术以及秧歌的舞蹈动作,各种动作形式,都能够体现陕北地区的民俗特点。而与腰鼓艺术相似的陕北秧歌,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在新秧歌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秧歌剧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由此也加强了陕北方言与陕北秧歌艺术之间的联系,在《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剧目当中,运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使其在这种艺术形式当中得到发扬与认可,同时,由于陕北方言的存在,秧歌剧的艺术内涵也更加深刻。

(三)说书艺术

说书不同于民歌,是一种类似于讲故事的艺术形式,陕北方言的贯穿作用十分必要,以《刮大风》中的片段为例:“有一天司风婆娘把脾气发/铺天盖地黑风刮/刮的儿马风赛驴风/圪里圪崂刮的山鸡风/黑里黑廊刮的母猪风/哞哞哞刮的跑牛风”,利用形象的陕北语言,对陕北“刮大风”这种常见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详细描写,虽没有主题故事,但却通过气候背景下人们的反映,呈现出一幅真实、有趣的现实画面[2]。这种说书艺术形式,需要陕北方言的承载,若不用陕北方言来表达,其趣味性、画面感则会大打折扣,说书匠们在表演时,用陕北方言中独特的虚词与衬词等,使句子的连接更加紧凑,同时也提升了内容的画面感,更容易引起听众们的情感共鸣。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陕北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进行关联思考与研究,有利于推动陕北社会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通过行管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陕北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之间的表面与内在联系,从而方便相关学者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陕北方言作为研究切入点,进而挖掘更多、更有价值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石婷婷. 陕北方言与物质民俗文化研究[D].延安大学,2015.

[2]孟万春. 陕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03):82-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