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背陇瑶的教育选择

2017-12-29 02:41杨建银
卷宗 2017年35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摘 要:以往对瑶族教育的研究更多的强调教育公平与国家权力的影响,在目前的条件下,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资源薄弱的问题,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当地人自主选择辍学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问题。

关键词:背陇瑶;教育选择;身份认同

目前摆在少数民族教育面前的主要问题,少数民族的辍学率居高不下,这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也与少数民族的受教育主体主观选择辍学有关。本研究根据田野调查,以广西凌云地区的居住在高山上的布努瑶村寨的教育选择为样本,进行分析。

在瑶族村寨内部,寨主和寨老要经常和政府来往,认为文化是和权利和资源相关的,他们认同读书的重要性,认同读书可以掌握权力,而安于基本物质生活的瑶族人对权力并不感兴趣。寨主和瑶老并不能影响或约束村里的普通瑶族村民如何选择自己的教育规划。

1 目前后龙村教育的基本情况

从 2002 年开始,中央政府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资金专门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实行免杂费、课本 费、文具费的“三免”政策。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的政府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主要提现在基础设施方面,社会扶贫更多集中在教育、卫生和妇女方面,兴建基础设施的同时资助一部分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学生学习。

后龙村中心学建于1973年,位于泗城镇东部的大石山腰之凌凤公路旁的三台屯,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学校辖区受益人口1091人。学校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2006年有校舍面积354平方米。在校生236人,其中住宿生71人;教师11人,全部住校。2007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亲切关怀下,凌云县得到广州越秀区帮扶资金50万元。在泗城镇后龙村中心校建设了1栋教学楼;在逻楼镇祥福村和玉洪鄉八里村、乐里村以及下甲乡弄福村建设了4个卫生室。解决了当地群众孩子念书难、看病远的问题……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广州市越秀区先后捐款300多万元,建设了3000多平方米的校舍,极大地改善了凌云县办学条件,为凌云县教育“两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由全美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捐款6.5万元,县配套1.9991万元,总投入8.4991万元兴建原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陇喊小学校舍建设项目。其中,建120平方米的一层砖混结构校舍投入5.7192万元,建教师伙房15平方米,投入0.7149万元,建四个蹲位的厕所投入0.32万元,一个升旗台投入0.08万元,建一个活动场投入0.625万元,建乒乓球台2个,投入0.04万元,购置新课桌25套,投入0.2万元,建校“三通一平”投入0.8万元。

2016年,陇喊小学因为师资不足,生源不足,校舍放弃使用,学生全部搬迁到三台中心小学。三台中心小学在2017年年底教师9人,学生234人,年级6个,班级6个,实行全日制寄宿制。

根据官方数据,目前陇法寨的受教育情况如下: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社会扶贫的主要着力点在更新教育的基础设施,不论是免费义务教育还是建立就近入学的乡村学校,教育部分尽可能的增加教育投入,这并没有增加背陇瑶完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数。

2 背陇瑶的教育选择受身份认同的影响

背陇瑶的教育现状是基础设施跟上了,受教育人数依旧徘徊不前。这与背陇瑶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1、穷苦人的身份认同难于选择读书

布努瑶次一级的的身份认同感是穷苦人,穷苦人的最好的出路是外出打工。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2016年贫困的发生率为83.9%,排名省内第一国内第二,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屯,16个行政村,480多户,2200多人,居住有壮、瑶、汉三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在这样一个贫困村,自己吃饭都难以维继,读书投入大笔的现金更是困难。仅就土地面积而言,不计算家畜饲养等需要的饲料,现有的旱地面积0.24亩不足以供给人均口粮300斤的基本需求。即使村民对土地进行开荒,除去公山场,由于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供开垦的荒山十分有限。1981年,计划生育未广泛实施,分土到户以人口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人口户籍的登记相对准确,后龙村人口1134人,年人均粮食110公斤。到2017年,后龙村的人口达到2200多人,人均粮食不足60公斤。

如果按照考上大学本科来算,读书累计需要16年,在大约24岁时才能大学毕业;如果读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需要9到10年时间。背陇瑶觉得拿到一个专科毕业证和大学毕业证才算顺利读书“读了出来”。普通的瑶族认为自己读书没有最终的结果没有用处。背陇瑶认为自己是穷人,穷的历史也就是自己在温饱线上生存的历史。对于背陇瑶来说,穷苦人读书读不出来,没有任何希望,穷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外出务工,读书读出来也找不到工作。工厂里需要初中毕业证的职位也不一定比背陇瑶习惯从事的工种赚钱更多。穷人面前的选择是,哪种赚钱更多,选择哪条路径。

在背陇瑶看来,穷人能够实现吃饱穿暖,娶妻生子,建房立屋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全部理想。国家对山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背陇瑶对教育的选择就是辍学。

2、“山里人”局部地区认同对教育的影响

居住在山坳里的布努瑶另一层的身份认同是“山里人”。山里人的生活和经验主要依赖于附近地区的生活经验。口述历史和口口相传的经验在山坳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读书读书越读越输”是当地流行的一句话,个别培养孩子读书的家庭在当地看来是一种近乎赌博的行为。

在当地流行小范围内的通婚,并且早婚,如果去读书就会在读书结束后找不到婚配的女子。女子在十五六岁订婚嫁人,待到符合法律结婚年龄再领结婚证给孩子上户口。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当地的毕业年龄是17岁,17岁没有任何经济基础很难有订婚对象,当地普遍流行的生活经验是12岁开始外出务工,到17岁已经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父母的帮助下筑房成家立业。外出务工和读书比较,读书属于花钱,而外出务工属于赚钱。在婚姻面前,除非家底殷实,基本无力在读书的同时完成早婚。而当地属于全国排名第二的贫困村,能够在外出务工和父母的帮助下成家立业的已经不容易,更不要说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赚钱。

3、年龄团认同对教育的影响

读书的儿童有年龄团的认同。伙伴的辍学行为直接影响在读的人。瑶族当地的少年在12岁左右对自己的生活具有大部分的决定权。同龄人和好伙伴都已经辍学,极少有少年选择与伙伴们不同的人生。

背陇瑶按照不同的阶段自动组合成年龄组群体,通常18岁的人不会与12岁的人一起玩耍,否则便会被村里人取笑。因为业缘关系和亲属关系的影响,有的时候会打破这种年龄组的限制,但这种情况比较有限。18岁很多成家的与成家的人一起,如果外出打工,那么外出打工会打破这种年龄群体。有的因为兄弟关系,比如兄弟18岁,弟弟14岁,可能会带着兄弟一起出去玩。

不同年龄组群体有自己的小圈子和活动内容。已婚的人年龄组的跨度比较大,所以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如果大家都喝啤酒、抽水烟,有人喝白酒、抽水烟,他就会和同龄的其他人没有话题。未婚的年龄组对年龄组内成员的约束力更强。如果同龄的朋友都去读书,他们有一个人不去读书,他便会陷入孤立的状态;如果同龄的人都去劳动,他不去,他自己也觉得难为情。房东家的小韦说:“做工十三四岁也得,但是到坡上做工要十六岁才有力气,才做得工。这边的孩子小小就做得工了。小孩子在家里也是劳动力,只不过没那么壮。小孩子同样年龄的都已经去坡上做工了,你一个人在家年纪比较大还和小孩子一起玩,不好意思。”

背陇瑶的身份认同最直接影响背陇瑶的读书选择。在以上的认同之下,不读书是,尽可能的少读书,认字即可是最主要的读书目的。

3 辍学直接进入工作领域

1.布努瑶不愿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布努瑶在当地针对读书问题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不读书可以在40岁左右就儿孙满堂,享受子女的养老红利;二是在自己年少不经事不肯读书,有了一定社会阅历后认为不读书赚钱会更为辛苦,但是这种人在实际上无法有效约束自己的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背陇瑶建国以来只有6个人,通过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进入职业学校的背陇瑶少之又少。政府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农业技能培训是按照日常的生活规律走,并没有完全考虑家里不认识字的妇女和老眼昏花的老人家,以及需要上学的适龄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在工作时间进入乡村,面临着无人可教的局面。

2.布努瑶不愿意读职业技术学校

读职业学校,一是需要初中毕业,二是职业学校学费高昂,所学的东西和社会上的短期的职业培训后考取资格证的学校比,周期长费用高技能上未见得有明显优势。

普通的職业教育在他们的概念里学费贵,学的很多是过时的,如果通过学徒的方式或者打工的方式接近自己所愿意从事的工种,那么对那么来说是一种更理性更划算的职业生涯规划。

3.布努瑶愿意直接进入工作领域工作学习技能

布努瑶更愿意直接进入工作领域,很少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一是可以在工作中学习,二是工作可以直接带来收入,童工外出在村里人的辟护下可以获得一份工作赚钱。

村民居住在石山地区,从祖先开始便善于利用石头来砌墙平土、修建简单的寮房、修建坟墓等建筑和设施。随着外出打工的增多,村民开始参与到国家的大型基建建设当中。

村民反映,从1998年之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多,而他们打工也开始有更多的选择。砌墙的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高,主要砌公路护墙和大型水电站。早些年的工程建设主要是按照天来计算工作量,从2006年开始,较多的施工单位开始按照工程量来计算。老板将一定的工程量分包给村里带头打工的,村里人自己安排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包工之后每个人的劳动收入是正常市场工价的两倍。只要愿意流汗、肯吃苦,收入非常可观。村里人开玩笑说:“我们都是童工,违反国家法律规定。”

背陇瑶上学的年纪一般在8岁-13岁之间,如果村落附近的学校没有足够的课桌,那么只能到距离村落4公里之外的三台小学就读。寄宿资源有限,且寄宿要花更多的钱,很多家庭选择延迟入学,等孩子长大了可以走山路了才送孩子去读书。背陇瑶在社区内部将瑶话,学校教育则使用普通话。背陇瑶一般在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能听懂老师讲述的课程,小学三年级读三年的人大有人在。等孩子读到13岁左右,很多开始向往山外的生活,宁肯辍学去打工。因为背陇瑶出门打工多数是与同乡在一起,所以,虽然年龄小,老板不愿意要,但是包工制度的存在是村里人自己的事情。在砌墙包工出现以前,种树的包工制度已经存在,所以,背陇瑶很多14岁以上的男孩子便开始外出务工;15岁以上的女孩子也开始外出务工。

4 结论

背陇瑶的精英阶层认同文化教育,而普通人则认同自己的山里人的归属、穷人的归属和年龄团的归属,在这种归属之下,背陇瑶形成了放弃义务教育的辍学群体。背陇瑶应该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自己主动选择了辍学,进入到就业领域成为劳动者。国家在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网点的投入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能够促成教育者本身主动接受教育,认同教育,是未来更重要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凌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广西凌云县实施广州市越秀区帮扶项目情况汇报. 2008年5月.

[2]资料来源于2017年田野调研。

[3]凌云县后龙村村委会.后龙村基本情况汇报.[R].2017.

作者简介

杨建银(1979-),女,汉族,吉林蛟河人,研究方向为瑶族文化研究、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社会发展研究,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