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塑造航天好品质
——两会代表委员为航天发展建言献策

2017-12-30 08:45高菲
卫星应用 2017年4期
关键词:北斗委员航天

撸起袖子加油干 塑造航天好品质
——两会代表委员为航天发展建言献策

2016年3月3日、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会上,来自航天界以及关注航天发展的两会代表纷纷为航天事业建言献策。

让北斗产业化的步子迈得大一些、稳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表示,未来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就在地面的应用。“北斗卫星真正的效益到底有多大,关键就在于地面的应用,怎样在应用领域把它搞好,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必须要承认,在卫星作为导航定位方面,美国比我们走得早,我们可以看出GPS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了,美国政府为了GPS的民用层面推广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无偿提供GPS的民用信号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介绍说,根据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首先在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建成了由14颗组网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是到2020年前后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北斗三号。杨元喜说,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的区别不仅在于卫星组网从区域走向全球,更在载荷、星间链路、激光通信等方面有创新。谈到卫星产业发展,杨元喜委员说,“卫星导航企业不能无序发展,否则就会批量倒闭”。杨元喜建议发展北斗特色服务产业。杨元喜说,《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北斗不会排斥GPS、GLONASS和伽利略。“希望在兼容互操作的条件下推广北斗,关键是让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服务如何更好地走向全球”。据了解,杨元喜委员提出了两个提案,一个是要构建起中国唯一且统一的权威时间体系,另一个则是要统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时空基准。

全国人大代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钟天华建议保障、扶持北斗产业发展,扫除发展障碍。比如,在法规层面,现行法律规定:涉及国家军事、安全要害部门的点位名称及坐标,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工程实施优于100m精度的点位坐标等属于国家机密,但是对于涉及上述机密的具体区域并没有明确的标定。而实际上,世界商业卫星遥感影像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已经超过0.5m。从理论上讲,国外公司通过正常的商业行为便可以轻易获取全球任何区域优于0.5m精度的坐标或地图。因此,钟天华代表提出,国家法律法规对北斗高精度位置坐标精度进行分类管理,除非有明确高精度位置坐标不能采集和使用的区域,开放一般民用区域的坐标信息采集和使用限制。在法规定义明确的前提下,钟天华代表认为,要大力推进我国北斗高精度服务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可控的全国性高精度服务运营商,逐步实现北斗高精度服务市场准入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了《关于审慎放开地图精准测绘,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壁垒》的提案,表达了放开测绘资质的诉求,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向部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企业开放地图测绘资质,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壁垒。

用好天上的“星星”, 推进卫星遥感信息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建议,打破行业壁垒,推进卫星遥感信息深度融合。“现在我们天上的‘星星’不少了,如果你的‘星’我不能用,我的‘星’你也用不了,这样不利于发展。怎么把它们的数据和信息用好,这是一个大课题。”“应该把对地观测卫星、高分卫星等卫星信息有效融合起来,为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2017年2月27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获取的首批图像和数据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说:“航天为气象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航天科技工作者继续关注气象、发展气象卫星,为国家和百姓造福”。刘雅鸣称,中国气象局还将与航天部门深化合作领域,在气象观测信息地面接收、研制功能更强大的气象相关卫星等方面,深入沟通需求,开展联合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在《关于建设智慧“一带一路”的建议》中提出,国家应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组织领导、规划设计、示范建设、合作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有新的突破,启动“一带一路”时空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智慧“一带一路”示范工程建设,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高科技、高标准、绿色生态、繁荣共享的国际合作之路。

在科技界政协委员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说:“月球是一颗‘天然卫星’,可以成为对地球的观测平台。” 2016年1月,“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的月基对地观测研究”重大项目正式立项。包为民委员认为,“以月球作为遥感对地观测平台,这个设想可以实现”。但有一个技术难题,在月球背面装遥感设备,怎么把信号传回来?必须在更远的地方,比如日地拉格朗日L2点设置一个中继站。到2018年,嫦娥四号会向月球背面进发,或许可以为月基对地观测研究打下技术基础。

探索军民融合实践道路,加快航天商业化步伐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党委书记梁小虹说,“国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军民融合的大方向,政府工作报告不可能包打天下,接下来需要我们相关各方勇于改革创新,共同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实践道路”。“军民融合不仅是‘军转民’、‘民参军’这样简单形式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在重大领域和基础行业要加强技术、机制、人才等方面的融合”。谈及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梁小虹说:“这里面既有国家配套政策、落地实施方面的问题,也有我们自己敢不敢进一步开放创新的问题。”“军民融合需要‘国家指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尤其应该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让市场来激活人力、技术、资产的巨大潜力”。梁小虹说,“我们航天军工企业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对待军民融合。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全人类生活的事情,航天企业要走在最前面”。

包为民委员认为,“从提高空间资产利用效率方面来讲,军民融合绝对是大手笔、大文章”。 “航天行业要主动拥抱社会,拥抱其他行业。航天技术服务国民经济现在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包为民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部战区陆军原副政委张建华认为,当下的军民融合还存在“融得不适应,融得不快”等问题。“现在的军民融合是我融合你可以,你融合我不行,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必须加快军民融合的法制化进程”。全国人大代表、军委科技委主任刘国治颇有感触地说:“最难转变的是观念,最难突破的是利益。如果两者同时存在,就更难,而且同时存在又是一种常见态。”

“感触最深的就是军民融合过程中,随着‘民参军’,一部分航天成熟人才流向民营企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副总设计师夏宇红建议,“应建立合理的留人机制,同时更加重视和培养留下来的骨干人才”。“民企进入军工领域,对我们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促使我们提升技术,同时在型号配套产品方面也有了更多选择”,夏宇红说。

“我建议国家应对国有军工企业技术孵化及产业化、国有资本股权激励、专利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更多灵活政策。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东风,为军民融合产品、航天防务产品谋得多个席位”。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认为。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报告明确指出,要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航天商业化运营有了进一步政策保障。

“不仅是有意愿,已经有企业进来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说。张建恒代表认为,航天作为尖端技术行业,不仅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航天科技对很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对我们来说,未来肯定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张建恒认为,航天企业要做好应对竞争的准备,将技术、机制、管理、经营等各方面能力培育发展好。张建恒表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愿与社会各类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好航天经济。

包为民委员谈道:“高景一号的商业化运营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航天制造商向航天制造与运营服务商转变的重要举措,将打破我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进一步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遥感技术的巨大需求,为我国航天技术走向全球开展商业化运营贡献力量。”

众所周知,航天向来都是高技术与高风险的事业,当下随着航天商业化逐渐深入,航天产业的入行门槛在某种程度也有所下降。一些民营企业从事航天工程的技术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应该持开放的态度,民企进入航天,从长远和全局来看都是好事情”。包为民委员认为,“但术业有专攻,从事航天的企业必须要有资质”。近年来,我国的小卫星商业发射也形成了一个高潮,其中地方性小卫星工程极具代表性。“我们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发射卫星上,实际上最应研究的是如何使现有卫星得到更好的应用”。包为民建议,“这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和布局,用法律手段规范商业航天活动秩序”。“搞小卫星不能一哄而上,我们需要更多长寿命、高质量的卫星。小卫星在高轨容易成为太空垃圾,将来引发混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说。

提升深空探测能力,推动宇航事业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目前美俄都在进行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并努力实现同期首飞”。张柏楠介绍,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不仅承担近地轨道载人天地往返任务,还瞄准载人登月需求。张柏楠透露,中国空间站核心舱预计将于2018年发射升空,其后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之对接,保证空间站补给。神舟十二号将在天舟二号之后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首次对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介绍说,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目前已完成绝大部分大型试验,由于任务复杂,计划于2017年8月进入发射场,进行多项单器、两器、四器联合测试,为年内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做准备。叶培建说:“如果采样返回成功,则意味着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月球表面样品可以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叶培建还说,无人探月和载人登月具有很高的关联性,通过无人探月,能为载人登月提供许多资料,然而无人探月远远代替不了载人登月的技术需求,后者在规模、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超过了前者,这意味着未来需要继续攻克技术难关。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说,当前,世界航天强国纷纷重启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计划,欧洲、日本、印度竞相推进新型大运载火箭研究论证。与此同时,中国航天人也加紧研制自己的重型运载火箭。目前,两种大推力发动机的攻关进展顺利。谭永华说,48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完成了首次发生器-涡轮泵联试,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而220吨级高性能氢氧发动机也已完成了多个组件方案详细设计,进行了组件的研制试验工作。谭永华介绍说,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方案设计的推力超过3000t,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00t以上,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t以上,可满足未来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和更远的深空探测需求。如果首飞成功,有望成为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小行星探测已被列入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工程的4次重大任务中。小行星探测计划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完成之后实施,目前正在做准备,解决探测小行星的选、探、控、用四大问题。叶培建表示,我国正在为探测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内的天体做准备。叶培建说,希望通过有限的几次任务,来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的能力。此间也不排除会发射飞行器探索木星以远的深空,通过长时间的飞行,争取到100年后,中国有飞行器抵达200个天文单位,即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200倍远的深空。

建议航天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杰对航天法的关注已有多年,今年再次将关于制定航天法的调研结果写成建议。马杰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航天立法开始加速。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的前8年,航天立法的国家数量几乎与之前40多年通过航天立法的国家相当。而在国内,航天法律的缺失使得人们在航天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比较混乱。“比如,因为尚未出台具体的关于营救和赔偿的国内立法,处理问题的时候只能依据国际条约,这就使得我们变得十分被动。”马杰说。

随着今年北斗全球组网大幕的拉开,包为民说,“在这个过程中,北斗原来的政策法规已经不够了,在民用领域应该用法律来规范、引导北斗的应用发展” 。包为民委员在今年的提案中写道,加快北斗立法,条件、时机已经成熟。“未来,北斗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地服务,需要法律;北斗开发、运行、维护、应用的各个环节也要用法律保护”。

高菲_整理报道

猜你喜欢
北斗委员航天
北斗时钟盘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逐梦航天日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