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为例

2017-12-31 17:58李中华夏明华李晓东祝秀芬
计算机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竞赛大赛学科

李中华,夏明华,李晓东,祝秀芬,马 乐

(1.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广东广州510006;3.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4.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广东广州510275)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国家各类扶持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代价和门槛条件,防范创新创业风险,这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在校大学生,如能经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其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都将得到全面的检阅和锻炼,可有效缩短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和培养的时间。对于优秀的大学生,可以将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置于校内进行,充分利用高校无价的学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大力挖掘项目的创新深度和创业价值,使项目产品从一开始就能嫁接于高附加值产业链上,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优秀人才为了开辟新的事业空间而离开原有岗位,腾挪出来的旧岗位和创新创业开辟出来的新岗位有利于吸纳更多的人才就业,如此循环往复,促进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尽管如此,当前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依然面临3方面的挑战[1]:

(1)竞争成为创新创业新常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创新创业资源竞争程度更加激烈。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但在校内面临来自同学的激烈竞争,在校外更面临着来自社会人员的残酷竞争。竞争以及由竞争引起的优胜劣汰,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面临的新常态。

(2)创新创业缺乏科学指导。青年大学生在凝练项目时往往缺乏科学论证,对项目市场前景、目标对象、市场竞争力、技术路线等缺少调查研究,导致项目实施缺乏坚实的基础。

(3)创新创业风险意识缺位。青年大学生涉世未深,长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对创新创业可能遇到的风险估计不足,对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的危机管理缺乏经验,容易导致项目失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然要直面这些挑战,这就要求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灵活把握、科学应对。

2 学科竞赛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分析

2.1 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驱动作用

学科竞赛是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旨在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是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任务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3]。当前,学科竞赛层出不穷,主要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行业协会学会组织的学科竞赛、高校自主举办的学科竞赛、大型企业组织的学科竞赛[4]。学科竞赛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特殊形式,已逐渐被社会各界和高校师生接受,更成为各类选拔、招聘、评奖、评优的参考内容。

学科竞赛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推动效果明显[5]。在创新能力方面:①学科竞赛不仅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运用,还注重引导尝试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兴趣;②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工艺实现、报告撰写、项目路演等环节,无不体现主动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③学科竞赛能够激发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科学分工,发挥长板理论的优势合作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效率;④学科竞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质和水平,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目标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值。在实践能力方面:①学科竞赛可以实现教学与竞赛互动,有效推动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②学科竞赛可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学科竞赛可以改进获取实践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变被动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创造式学习;④学科竞赛是大学生践行创新创业、进行知识转化的有效渠道之一。

2.2 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实践

在2014年以前,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已在香港地区举办了数届,见证了香港IT青年人才的培养历程。2015—2017年,深圳、广州、佛山地区相继加入此项赛事,2018年澳门、珠海地区即将加入大赛网络,开启致力于粤港澳青年大学生的IT专业实践与创新互动交流,步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IT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新阶段。大赛面向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本科和高职高专)、研究生,专业不限,参赛队伍由2~4人组成。参赛作品实行开放式自主选题,内容应当符合IT应用系统开发要求。鼓励围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切新兴IT技术、软件技术,通过与特色应用对象或者重点应用领域的有机结合,开发出新型的IT应用系统,提升产业技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角度看,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具有以下特点。

(1)树立竞赛品牌意识,创新竞赛组织格局。大赛以全球化的办赛视野、以专业化的竞赛评判、以促进粤港澳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打破以竞赛级别制约竞赛质量的种种弊端,竞赛品牌赢得参赛队员和指导教师认可。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将该大赛作为重要赛事和抓手,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计划,推动超算与大数据等IT技术在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应用。

(2)加强赛前辅导培训,促进作品质量和队伍能力双提升。大赛创造性地开展两轮不同层次的赛前辅导培训。一方面,在作品报告提交之后、作品评审之前,针对作品报告存在的问题,适时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分别就软件系统开发、硬件系统设计、作品报告撰写、答辩陈述技巧等进行普惠性的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在参加总决赛之前,邀请专家对参赛队伍、参赛作品、队伍配合技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辅导。参赛学生利用这些辅导和培训机会,可以尽可能地完善和修正作品方案及报告,促进参赛作品更加成熟,促进指导教师完善指导细节,引导学生掌握参赛路演技巧。2017年,广州代表队在香港科学园举行的总决赛上一举获得了冠军和季军,实现了参赛队伍能力和作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令参赛队伍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感、获得感明显增强,这正是赛前适时的辅导培训的有益结果。

(3)评价渠道多元化,评审过程严谨规范。该大赛不仅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邀请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专家,还从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等机构中邀请技术专家和投资专家,组成混合专家组对竞赛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评审,对竞赛作品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商业性做多维度、多层次的评判。依据事先由专家组制定的评分细则,整个评判过程严谨规范,参赛队伍能够在评审答辩中明白竞赛作品的未来修改和完善方向,促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

(4)参赛队员创新有为,参赛学校双创教育不断深入。每年度大赛涉及参赛学校近20家,若没有这些学校对双创教育的大力支持,大赛踊跃报名是不可能的。有的高校,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应用型高校非常重视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倡导的新型办赛理念,报名队伍规模位列前茅,充分展示了学校双创教育的浓厚氛围和创新成效。

(5)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赛空间巨大。香港、澳门等地的国际化视野、流程工艺规范为广东大学生赋予了学习空间,珠三角产业需求和双创氛围为港澳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新需求,其地域优势明显、互补性强,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学习空间巨大。大赛基于相同的竞赛要求和评分规则,实行分地区预选赛和最终决赛的两阶段赛制,始终使粤港澳大学生竞赛作品在相同的比赛尺度下接受检阅和评判,可以有效促进粤港澳青年大学生之间在创新意识、创新方法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合作办赛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粤港澳青年快速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未来,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推进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促进青年大学生高质量、高水平地开展作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技术实践能力。

3 基于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未来思考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学科竞赛在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驱动作用,可是如何使学科竞赛驱动作用最大化仍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为此,对学科竞赛驱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3.1 营造变“学历”教育为“学力”教育的氛围

学校要营造政策氛围,改变办学理念,将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变为“学力”教育,摆脱传统学历教育的理念弊端,建立以能动学习为中心的学力教育体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适度融入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适时转化为学科竞赛创新应用,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巩固专业知识学习,打造适合每个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体系。全社会要摒弃“学历”至上的旧观念,倡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创新实践为中心的能力评价意识,突出“学力”教育目标导向,努力解决人才培养出口评价问题。

3.2 构建以兴趣驱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学校需要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开辟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空间供学生分享和参加。透过竞赛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在这些学科竞赛中挖掘属于自己的专业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创新创业能力,将是持久弥坚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具体的学校,需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热色和专业实际,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走出一条特色立校、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

3.3 建设开放式的学科竞赛服务链

在建设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坚持开放式、链条式的原则,不断丰富学科竞赛内涵,促进更多学生受益。在硬件环境上,需要建设适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可以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心或者实验室升级转换而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实践,以掌握学科竞赛的专业化要领。在软件环境上,学科竞赛需要向上下游延伸,拉长竞赛服务链条。例如,向上游延伸,需要有竞赛选题、理论推导、样机制作、实验验证等标准化、专业化训练;向下游延伸,需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孵化器等社会资源对竞赛作品进行评估,推动有价值的作品在完善工艺后,形成创新创业产品或者服务。

4 结语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自然成为高校和社会的首要任务。实践表明,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驱动角色。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将继续秉持学科竞赛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驱动理念和固有规律,以作品参赛为中心,以参赛师生能力提升为宗旨,以作品选题、方案设计、工艺实践、报告撰写、答辩陈述为服务链,开展跨校、跨地区的学科竞赛资源交流、共享,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和模式创新,加速粤港澳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赵越,贾丹.大学生创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交际,2015(1):241-241.

[2]沈澍,韦伟,邹志强.“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7):9-11.

[3]戴卫民,罗先录.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专业竞赛促进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广东东软学院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5(1):75-79.

[4]张启扬,孙健,黄嘉晋.双创热潮下广东创业类比赛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提升浅析[J].河南科技,2015(11):277-278.

[5]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15-16.

猜你喜欢
竞赛大赛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