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探讨
——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1-01 09:32郑春芳于桂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永州双一流一流

郑春芳,于桂阳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 425000)

2015年8月8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双一流”建设成为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热议的话题。2016年8月湖南省公布了《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将高职院校纳入“双一流”建设序列中,到2050年将努力使10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由此带动10所高职院校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前列[1]。

所谓“双一流”,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是一流的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一流的专业群[2]。面对“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准确的办学定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研产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3],有待深入研究。笔者阐述了“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创新与发展的理念,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升级。

1 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

对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办学定位是其办学的灵魂,若没有明确的定位就会迷失发展方向。社会需求是多层次的,高校发展也是多类型的,“双一流”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而要引导和支持高校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目前,初步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学科特色型大学、地方应用型学院、技术技能型职院4种类型;将学科分成优势学科、应用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群3个层次;确定了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特色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国内特色大学、国内一流应用学院、国内一流高职院6种定位[4]。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找准定位,各安其位,在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上争创一流。地方涉农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要明确“地方性”“职业性”“高等性”和“涉农性”4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尤其不能脱离地方性,不能迷失方向。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应做到“立足地方,把握好服务方向定位;跳出学术,把握好培养目标定位;服务三农,把握好特色文章定位”。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7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零陵卫校和零陵农校合并升格而成。为整合永州教育资源,2003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零陵商校、零陵师范、零陵工校3所普通中专成建制并入,属于典型的地方涉农高职院校。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因此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一直都是“立足永州、服务三农”,将学院的价值选择、使命取向与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自组建以来,坚持“立足永州,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以服务求支持,以就业促发展”的办学新路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院、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20多项重大荣誉。2002年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经验交流会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10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跻身全国高职院校100强。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了2016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湖南省5所高职院校进入前100名,其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名列第77名。

在争创“双一流”过程中,要肩负使命,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融入地区优势产业,着力配合地方经济特点,对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和湖南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办学,实现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永州地方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这两个目标,争取进入国家优质高职学院行列。

2 坚定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目标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职业教育”属性使得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来说,更突出其职业性和技能性,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明确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建设“双一流”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根本[5]。

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争创“双一流”过程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优化,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能人才。①注重技能强化训练。大力推进融“做、学、教”为一体的“三环节”技能训练体系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专业技能训练,重点把握校内实训中心职业技能训练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轮岗实训环节和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环节三大环节,大大提升学生专业技能。②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强调“校企联合、双师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协同育人教学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全程参与学徒班级的教学,采用师傅带徒弟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派遣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派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师傅,推动“做、学、教、练”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 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设置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最集中的体现,专业特色也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特色鲜明的专业、专业群是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灵魂,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为抢夺生源而设置专业,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职院校生源不足,专业设置不顾学校的实际状况,一味贪大求全,盲目扩招热点专业,抛弃冷门专业(如涉农专业),专业趋同现象严重,缺乏区域特色专业,导致高职院校办学同质化,重点不突出,特色带动效应不足。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设置专业,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的建设来直接对接地方产业,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服务。要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和条件,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地产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开设特色专业,根据高新技术产业设置新专业[6]。

2011年10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土地面积5.71万hm2,覆盖34个县(市、区)。在争创“双一流”过程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学校的自身资源和条件,对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和永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增设、撤销等手段,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强化内涵建设,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构建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和建设支撑专业群;形成“一体两翼三重点四支撑专业群”(即以医卫类专业为发展主体专业,以医卫和农林类专业为重点专业,以制造、财经、土建和信息类专业为支撑专业)的专业布局与结构体系。继续建设2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个已立项的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积极申报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对于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就业率低的、就业质量较差的专业实行“转、并、撤”的专业退出机制,培植一批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专业,逐步构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到2020年,学院专业总数调整并稳定在34个左右,3个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群内专业总数占学院专业总数的60%以上、7个专业群群内专业总数占学院专业总数的95%以上。每个教学系设置1~2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建成4个省级示范性特色和特色专业,并使之成为学院的品牌专业;建设1~2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和2~3个院级特色专业群。

4 坚持引领服务三农的特色之路

社会服务与特色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生命。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深度融入“地方”,以地方需求、地方资源为依托构建“特色”,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办出水平[7]。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职业院校,同时也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搭建职业教育服务永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为永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发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争创“双一流”过程中,不要丧失特色,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特色之路。

4.1培育地方产业,创新服务“三农”新形态舜皇山土猪是我国生猪的优良地方品种之一,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舜皇山土猪产业的发展。自2012年以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恒惠集团合作大力开发舜皇山土猪资源,使舜皇山土猪产业顺利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查,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极大提升了舜皇山土猪的知名度,有效地保护舜皇山土猪的质量、特色和声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舜皇山土猪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调整升级和当地农民增收,对于促进舜皇山土猪产业做大做强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永州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4.2依托专业资源优势,进行技术推广与服务实施“1124”科技致富计划,即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 000人次,培养农村致富能手100人,带动200个养殖大户,辐射周边地区4 000个养殖农户增收致富,每户年均增收10余万元,促进永州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3培育新型农民,助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建设优势,积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任。

5 支持驱动创新发展的应用研究

高等教育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科技创新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500个左右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创新发展的平台。高等院校科研实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和促进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创新驱动引擎。但是,高职院校科研与本科院校科研不同,应当将科研工作重点放在应用技术研究上,不应当从事“高、精、尖”创造性研究,也不应当进行基础性研究。对于一线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项目的研究开发,正是高职院校的优势。地方高职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方性”,其根本使命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就决定了其科研应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针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地方产业,推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或工程重点实验室,实现校区协同创新,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业研发,是地方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必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争创“双一流”过程中,要主动面向本地区域的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攻关、产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多出成果,为教师搭建平台,提升教研科研水平,以科研打造教学名师。一是要依托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组建职业教育对接生猪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平台,寻找学校与企业在资源、科研成果、人才等多方面的结合契机,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及改革发展的瓶颈,为湖南生猪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要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工程重点实验室,对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与永州市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珍稀蛇类繁育及产业化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被湖南省科技厅立项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永州市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2014年被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为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与湖南恒惠集团共建了湖南省舜皇山土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14年被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这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双一流”建设搭建了科研创新平台。

在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避免以往跟随式“贪大求全”的发展模式,而应立足学院的长处,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与学科发展方向,努力发展本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实现重点突破,来带动全校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8]。面对新机遇、新使命,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要进一步明确“立足永州,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紧密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一流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彰显一流专业群实力,着力提高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挤进国内一流高职学院行列。

猜你喜欢
永州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永州植烟土壤有效钙、镁、硫分布状况与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