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社会社会改革取得成效的途径与保障

2018-01-01 21:57汤绍灵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0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

汤绍灵

摘要:改革开放39年来,我国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被人民群众真心拥护,最为关键的是在于极大地改善了民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地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政治最大的成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社会改革;改善民生;社会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也包括和社会改革。本文做出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一、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途径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发展的新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所谓民生问题,实际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也是社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而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在妥善处理上述社会矛盾。

二、改善民生是社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处于巨变之中,城市化迅猛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深变化,老龄化加速,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医患关系紧张等等,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这种巨变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其形成的巨大压力推动加快社会改革。

1、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我们所说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是指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供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中国一般来说它主要是涵盖了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基础科技和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等方面。

现阶段人民群众希望政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着手,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等综合体制改革,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高质、价格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尤其是深化公里医院改革。等等。

1.1大学生就业现状

(这里讲到的就业主要是指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

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就业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改革要有利于促进就业。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但是当前社会就业现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就是要把就业的优先次序、人群的优先次序做一个调整。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排在各类人群的第一位。长期以来,政府始终是把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排在第一位,而现阶段农民工就业,现阶段市场呈现出的是结构性短缺。而大学生就业却是越加艰难,原因很多,跟高校扩招有一定关系,但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比较缓慢,创造不了足够的白领就业机会供大学生毕业生们选择,是主要原因。

1.2医疗健康现状

党的十八大曾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六个方面的医疗健康体制的改革: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三是加快医联体建设。四是加快推行按病种为主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五是继续抓好基础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布局和服务功能。六是鼓励社会办医,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这些改革的目标,总体来说,完成的还不错。但也出现一些问题。

羊城晚报讯曾报道国:我国启动覆盖城乡的医改已有几年,但零点调查集团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医改阶段性成效不明显,超9成被访者认为看病费用仍居高不下。调查显示:95.6%的人认为目前看病较贵,其中有46.6%表示非常贵。即使与几年前新医改启动之前相比,仅3.5%的受访者认为看病便宜了,87.4%的人表示看病更贵了。

为什么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展的这么快,投入也很大,而居民在这方面的不满并没有明显降下来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始,家庭医疗支出比例没有明显下降,还占家庭消费支出的约10%。

再有就是看病难。新医改要缓解看病难,改善医院服务流程,缩短挂号、取药和候诊时间。但调查显示,81.3%的公众表示目前看病难,与新医改啟动之前相比,仅有两成受访者表示比以前容易些,57.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看病比以前更难。问及原因,80%以上“看病难”集中在三方面:排队时间长、挂专家号难、看病流程繁杂。网上的号约不到(48.4%)与预约电话难打通(33.2%),导致老百姓看病仍然得去现场排队挂号(73.7%的人采用现场挂号)。医院看病流程未得到简化,病人未得到分流,动辄排队两三个小时,楼上楼下跑断腿,看病不难仍是水中月镜中花。

从以上显示可以看出,民众仍然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现状如何破解?

2、加快形成促进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

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这里讲到的主要是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农民富裕起来。从全国来看,很多社会阶层已经富裕起来,而务农的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真正富裕起来。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全国平均每个农户不到半公顷土地,大概是一亩地多点,是欧洲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户拥有土地的1/60到1/80.,虽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难以解决富裕起来的问题。走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子在我国还不能很快时兴,单纯依靠外出打工的路子也并不能让绝大多数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想要绝大多数农民富裕起来,必须兼业,也就是从事二、三产业。农民需要有业可兼,这就需要权社会都给予支持。几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主要来源还是靠兼业收入。按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编码标准,农民全职或兼业从事的非农工作主要集中在三类职业: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及有关人员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商业工作人员,第三是服务性工作人员。从他们所处的行业类型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建筑业。社会改革改如何着手更好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好了就能让绝大多数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之,改善民生是社会社会改革取得成效的途径与保障,人民对改革的期待是要获得跟多的实惠。因此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J].2014.

[2]李培林,陈光金.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新阶段——2006~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M]//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32.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家庭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初探
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