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别裁集》与沈德潜的复古诗学

2018-01-02 07:14
关键词:沈德潜总集序言

李 程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明诗别裁集》与沈德潜的复古诗学

李 程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明诗别裁集》是明诗批评史上极具理论特色的一部总集。沈德潜通过编选《明诗别裁集》,构建起其复古诗学整体性的历史脉络,体现出“仰溯风雅”,向儒家诗教传统回归的思想。《明诗别裁集》旨在通过“别裁伪体”以“亲风雅”,树立其诗学思想的明诗批评旗帜。沈德潜对于明诗的定位是“陵宋跞元”。《明诗别裁集》以风雅之“正”来观照整个明代诗歌史,试图确立自《诗经》以来的儒家诗教传统,“明诗其复古也”代表了沈德潜对明代诗歌史的整体观念判断。同时,沈德潜也有意以“复古”作为主线和基调,通过编选《明诗别裁集》的具体批评实践,实现对明代诗歌史的重构。“复古”是沈德潜诗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其中既有其对明代七子派诗学的继承,又包容了对儒家风雅正统诗学观念的思考。

明诗别裁集;沈德潜;明诗总集;明诗批评;复古诗学

从明清诗学的整体性历史演进来看,对于明代诗学的反思是明末清初诗坛最为引人注意的焦点,这一思潮的根本旨向在于传统诗学体系的再修正与总结,诗话、诗评、序跋和总集等呈现出思潮影响之下诗学批评的多种体式面貌,所形成的诸种批评话语至今仍是明诗学史讨论的重要话题。至雍乾时期,反思的思潮已渐消歇,沈德潜自觉构建诗学理论的努力及其《明诗别裁集》的编撰成书可以视为阶段性的句点。张健认为学术界对沈德潜的诗学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评价沈德潜诗学说:“从宋末以来绵延数百年的回归传统的思潮到这里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终结。此后再也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大的回归传统的诗学运动。这一诗学价值体系实际上是传统诗学价值系统的整合与总结形态。”*张健:《清代诗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1页。这对我们认识沈德潜诗学有着多方面的启发。

在沈德潜编选的诸多诗歌总集之中,与《唐诗别裁集》《古诗源》《清诗别裁集》相较,《明诗别裁集》不仅规模小,而且成书后的影响也并不是很大,诗论家历来对其未有更多的重视。然而,细绎编撰旨趣与批评话语,可知其乃沈德潜复古诗学以及整体诗歌史观构建的重要体现和批评实践。沈德潜对明诗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几部明诗总集如陈子龙《皇明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和朱彝尊《明诗综》等各有优劣评骘,沈氏更多强调总集的诗学批评功能,重视以批评实践阐扬自己的诗学观念,故《明诗别裁集》理论色彩浓厚,不仅确立起明诗“陵宋跞元”的诗歌史地位,同时以“复古”为主线完成了对于明代诗歌史的重构,较为清晰地揭示了明代诗歌发展过程的多个层面。但是,沈德潜对于明诗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颇不在意,《明诗别裁集》较少采用原始文献,诗人诗作的编选大多直接来自此前的几部明诗总集,对诗人小传、诗作文本往往不加考辨即使用,以致出现一些层层累积的讹误,文献整理层面存在缺失和弊端。总体而言,作为明诗批评史上一部极具理论特色的文本,《明诗别裁集》的编撰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和意义。

一、《明诗别裁集》的编撰体例与旨趣

根据沈德潜自撰《沈归愚自订年谱》,《明诗别裁集》的编撰始于雍正三年(1725年):“岁终,《古诗源》刻成,选《明诗》起。”*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潘务正、李言校点,见《沈德潜诗文集》附录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09页。历时九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八月完成:“《明诗别裁集》成。”*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见《沈德潜诗文集》附录二,第2113页。在此之前,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开始,沈德潜已陆续编撰了《唐诗别裁集》和《古诗源》,此后直至其离世,又有《唐宋八家文》《杜诗偶评》《清诗别裁集》《宋金三家诗选》等诗文总集完成,加上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的诗话《说诗晬语》,实际上构成了其复古诗学批评的理论系统。

(一)编撰体例

《明诗别裁集》由沈德潜与好友周准共同编选完成,共十二卷,收录明代三百四十余位诗人的一千一百余首诗歌。此集以时为序,起自明初刘基,迄于明末周同谷,依循诗人活动时间先后排列,又于末卷附“方外”“名婉”“外国”三目。易代之际的诗人归属,以仕新朝与否为准,如将杨维桢、倪瓒归诸元人而不选,刘基、宋濂以明初诗人身份选入;将钱谦益、吴伟业归诸清人而不选,顾炎武、方文以明末诗人身份选入,断限分明,条理清晰。在诗人诗作的编选原则上,《明诗别裁集》与《列朝诗集》《明诗综》有所不同。《列朝诗集》仿元好问《中州集》例“以诗系人,以人系传”*钱谦益:《列朝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序言第1页。;《明诗综》“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朱彝尊:《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序言第1页。;而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因诗存人,不因人存诗也”,因此,“其他前后七子,或存或删,理学诸子,古文名家,与夫党锢殉国诸贤,有及有不及”*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序言第2页。。

《明诗别裁集》每位诗人诗选条目单元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即诗人小传、诗人评价、诗歌作品、诗作评价,但并非每个条目全部具备这四项内容,很多条目仅有诗人小传和诗作文本。诗人小传一般包括姓字、籍贯、仕履,简洁明了,如刘基小传:“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洪武中以佐命功,封诚意伯。后为胡惟庸毒死,正德中追谥文成。”*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页。小传后所附评语,有沈德潜自撰,也时常引用其他批评家的评语,均以○置首标识,如刘基小传后附有沈德潜自撰评语两条:“○元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逐杜韩,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乐府高于古诗,古诗高于近体,五言近体又高于七言。”*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页。在诗人诗作的编选方面,《皇明诗选》《列朝诗集》和《明诗综》均存在编选者有意删改诗作的情况,《明诗别裁集》则坚持保持原作面貌的原则,周准在序中说:“抑予观陈卧子《明诗选》,其所采取,时有删润,故所收较完美。是编所录,务从善本,其有名言可采而疵类并见者略焉。”*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3页。如高启《忆昨行寄吴中故人》诗后附评:“结处颇近率易,故陈卧子选节去后六句,然终似神气未舒,故仍从原本”*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6页。;郭登《送岳季方还京》诗后附评:“《皇明诗选》裁末四语作断句,《明诗综》因之。然通体缠绵有情,不迂不促,故仍用原本”*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71页。。诗作所附评价,与诗人评价体例相似,既有沈德潜自撰,如刘基《梁甫吟》后附评:“拉杂成文,极冤瞆乱之致,此《离骚》遗音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页。;又有引其他批评家的评语,如刘基《走马引》引钱谦益评语:“钱受之云:明宗被弑于晃忽。又庚申帝即位七年,乃以尚书之言,撤文宗主于太庙。而诏书但以私图传子为言,昧于《春秋》复仇之大义矣。此诗盖深讥之”*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页。。

(二)编撰旨趣

《明诗别裁集》的编选旨趣,沈德潜、周准二人于所撰序中已有明确表达,沈序在前,周序在后,合而观之,周序则实为沈序之呼应与附和。沈序评骘影响最著的几种明诗总集说:

编明诗者,陈黄门卧子《皇明诗选》,正德以前,殊能持择,嘉靖以下,形体徒存。尚书钱牧斋《列朝诗选》,于青邱、茶陵外,若北地、信阳、济南、娄东,概为指斥,且藏其所长,录其所短,以资排击。而于二百七十余年中,独推程孟阳一人。而孟阳之诗,纤词浮语,只堪争胜于陈仲醇诸家,此犹舍丹砂而珍溲勃,贵筝琶而贱清琴,不必大匠国工,始知其诬妄也。国朝朱太史竹垞《明诗综》,所收三千四百余家,泯门户之见,存是非之公,比之牧斋,用心判别。然备一代之掌故,匪示六义之指归,良楛正闰,杂出错陈,学者将问道以亲风雅,其何道之由?*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1-2页。

可见其对《皇明诗选》《列朝诗集》和《明诗综》的编选,皆有不满,话语之中包含着强烈的批判意味,同时也透露出自信。所以,沈氏编选《明诗别裁集》,是有意将此三部总集作为批判对象的,立图纠正其中存在的偏颇和弊端。周序曰:“选明诗者众,矜才藻者类鲜风裁,尚规格者徒存体貌,二者交失。”*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3页。亦是强调对于已有明诗总集编撰得失的反思。基于批判和反思,《明诗别裁集》的目标是通过“别裁伪体”以“亲风雅”,陵宋跞元,上追前古,辅翼诗教,树立其独具特色的明诗批评旗帜。

1.“别裁伪体亲风雅”

从沈序对于《明诗综》“然备一代之掌故,匪示六义之指归,良楛正闰,杂出错陈,学者将问道以亲风雅,其何道之由”的批判来看,沈德潜对于总集的价值定位是为学诗者提供入门问道的最佳范本,因此明六义指归。其本人则希望以总集编撰重新构建诗歌史的风雅正统,集名“别裁”即是取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之意,周序言“凡以辅翼诗教”则为此一意旨的进一步申说*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3页。。

《明诗别裁集》的诗学批评实践首先是选诗方面“别而裁之”:“合群公选本,暨前贤名稿,别而裁之:于洪、永之诗,删其轻靡;于弘、正、嘉、隆之诗,汰其形似;万历、天启以下,遂寥寥焉。而胜国遗老,广为搜罗,比宋逸民《谷音》之选。”*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2页。这与明末清初以来多数不加汰择、力求搜罗一代诗人诗作的总集编撰理念即是迥然不同。而裁汰删削也正是总集编撰者所持有的自由权力和理论工具,一删一存,意旨乃见,“夫风裁不具,洪、永所以未极于盛;体貌徒存,嘉、隆所以渐即于衰也。决择之际,讵不重哉!”*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3页。周氏此言得之。《明诗别裁集》不选竟陵一派,公安派亦只选袁宏道一首,即能见“别裁”之旨。

“亲风雅”是沈德潜诗学思想的重要精神内涵,亲即亲近、尊崇,风雅则代表着《诗经》为源头所延续确立的诗道与诗教,这是从儒家传统出发作出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沈德潜《说诗晬语》首条即开宗明义:

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衍靡曼。至有唐而声律日工,托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衎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今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沈德潜:《说诗晬语》,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以及《请诗别裁集》的编撰,就是沈德潜重建“诗教”风雅传统所做的努力。《明诗别裁集》“得诗十二卷,凡一千一十余篇,皆深造浑厚,和平渊雅,合于言志永言之旨;而雷同沿袭,浮艳淫靡,凡无当于美刺者屏焉”*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2页。,其中,“深造浑厚”“和平渊雅”与“合于言志永言之旨”既是《明诗别裁集》的选诗标准,又体现出沈德潜对“风雅正声”的理解和诠释。蒋重光对沈氏此一编选旨趣有所总结阐发,同时亦对此前明诗总集的编撰有所批评:“始端宗旨,继审规格,终流神韵,三长具备,乃登卷帙,视从前明诗之选,备一朝掌故者,殊厥旨焉。”*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4页。

“别裁伪体亲风雅”不仅作为一种诗学旨趣,而且作为一种批评实践在《明诗别裁集》对于明代诗人诗作的批评中有具体的体现。在沈德潜看来,高启向来诗称明初大家,而以风雅之旨视之则未必尽然:“侍郎诗,上自汉魏盛唐,下至宋元诸家,靡不出入其间,一时推大作手。特才调有余,蹊径未化,故一变元风,未能直追大雅。”*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4页。评郭登曰:“定襄《山王》《楸树》《咏枭》诸篇,盛推众口,然才力恣肆,或非正声,兹择其尤雅者。”*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70页。所选其《题蒋廷晖小景》《送岳季方还京》《甘州即事》《保定途中偶成》四诗皆为和平渊雅者。评薛蕙曰:“西原诗力追雅音,故不落凡语,览者勿以才情求之。”*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47页。在沈德潜看来,明末风雅消歇,亦由诗教之衰,“诗教之衰,至于锺、谭,剥极将复之候也”,陈子龙则有振起之功:“黄门力辟榛芜,上追先哲,厥功甚伟。而责备无已者,谓仍不离七子面目。将蜩螗齐鸣,不必有钧韶之响耶”*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76页。。有关风教,嗣续雅音,则不必语言之工,在于作诗宗旨,沈德潜评其祖父沈钦圻曰:“先大父诗,中岁爱刘随州,晚境爱陆放翁。五言如‘山横去鸟外,人立晚霞边’,‘学《易》应观我,言《诗》或起予’;七言如‘冷岸孤舟摇月白,荒村一犬吠灯红’,皆陆太仆起顽所称赏者。兹录感时伤事六章,异于流连光景之作,有关风教,不在语言之工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96页。

2.“微具国史之意”

沈德潜序中言:“编诗之中,微具国史之义。”*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序》,见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2页。关于“诗”与“史”的关系的探讨,是清初文人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清初明诗总集的选辑,多有以诗存史的编撰旨趣。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序中表达了其借诗以存史的编撰旨趣:“孟阳之言曰:‘元氏之集诗也,以诗系人,以人系传,《中州》之诗,亦金源之史也。吾将仿而为之。吾以采诗,子以庀史,不亦可乎?’”*钱谦益:《列朝诗集》,序言第1页。黄宗羲在《万履安先生诗序》中则提出“以诗补史”的观念:“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曰诗史,史固无籍乎诗也?”*黄宗羲:《南雷集·撰杖集》,《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朱彝尊《明诗综序》亦提出:“庶几成一代之书,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矣。”*朱彝尊:《明诗综》,序言第1页。相较而言,《明诗别裁集》的“国史之义”确实只是“微具”,这一方面是因为此集重在以选诗指示学诗门径,阐发诗学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此集之编选已是雍正年间,存有明之史的观念已经逐渐淡薄,沈氏本人又主动迎合当朝统治者的意旨,自然不愿意在集中对明王朝历史表现出太多的个人倾向。

儒家诗教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即诗歌对政治的关怀以及美刺、鉴诫之旨。沈德潜所言“微具国史之意”,即以诗作选择和批评话语,从明代诗歌中体察历史的鉴诫意义,突出诗歌的政教功用。举例数条,即可见其意:

刘基《走马引》诗后附评:“钱受之云:明宗被弑于晃忽。又庚申帝即位七年,乃以尚书之言,撤文宗主于太庙。而诏书但以私图传子为言,昧于《春秋》复仇大义矣。此诗盖深讥之。”*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页。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诗后附评:“石亨跋扈伏法,臣节有亏,要之战功不可埋没,此特表其战功也。上皇返国,实由尚书之守,将军之战,作者特为表出。中云‘还忆唐家郭子仪’,以不失臣节愧之也。此作者微意。”*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98页。

王宠《南都》诗后附评:“羽檄时闻,江彬辈节钺自擅,而帝游幸无度,失居重驭轻之势,草莽臣惄然忧之,此诗史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57页。

这种以诗学观念为前提的历史意识,与沈德潜一直所倡导的“温柔敦厚”之说是一致的。

二、“陵宋跞元”:《明诗别裁集》对明诗的诗歌史定位

沈德潜认为“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故直接以明诗接续唐音:“有明之诗,诚见其陵宋跞元而上追前古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2页。周准认同其说,指出《明诗别裁集》的编选原则正为“以是书之选,欲上续唐人,不敢不从严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3页。蒋重光序中亦有相似观点:“先生向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问世,兹编风旨,除纤去滥,简严和厚,可续唐音,而宋、金、元诗尚俟采葺云。”*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4页。沈德潜以唐诗为风雅正轨,而对于宋元诗并非全盘否定,他在晚年曾编选《宋金元三家诗选》,对苏轼、陆游以及元好问三家赞赏推崇,但其用意也是肯定三家诗作上续唐人的创作特征与风貌。所谓“上追前古”,是从明诗学唐而言,所追为唐,但是,更进一步来看,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已明确本原:

有唐一代诗,凡流传至今者,自大家名家而外,即旁蹊曲径,亦各有精神面目,流行其间,不得谓正变盛衰不同,而变者衰者可尽废也。然备一代之诗,取其宏博,而学诗者沿流讨源,则必寻究其指归。何者?人之作诗,将求诗教之本原也。*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序言第1页。

则“前古”的时段所指应当上溯到源头,即孔子开创的儒家诗教以及《诗经》文本所确立的风雅典范。

《明诗别裁集》通过选诗和评语,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揭示明人学唐尤其是学杜的多种面向,又沿波讨流,及于魏晋,从而构建起明诗“上追前古”的风雅谱系。

(一)“宗法唐人”

沈德潜视明人“宗法唐人”者为“正派”,如评明初“闽中十子”之一的林鸿曰:“闽中诗派以子羽为首,宗法唐人,绳趋尺涉,众论以唐临晋帖少之,然终是正派。”*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35页。又评徐熥曰:“惟和近体宗法唐人,在诗道冗杂时遇之,如沙砾中得简珠也。七言绝尤能作情至语,在李庶子、郑都官之间。”*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40页。

杜甫诗歌合于儒家诗教风雅之旨,感时忠君,沉郁顿挫,沈德潜标举“温柔敦厚”诗学,即以杜诗作为学诗典范。在沈德潜看来,前后七子乃明人学杜最得法度神韵者。评李梦阳曰:“追逐少陵,实有面目太肖处。”*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89页。评其《送李中丞赴镇》:“北地最工起手,苍凉沉郁,神乎老杜。”*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96页。李梦阳与何景明二人为前七子领袖,学杜而风格有别,沈德潜指出:“北地诗以雄浑胜,信阳诗以秀朗胜,同是宪章少陵,而所造各异。”*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12页。后七子诗,王世贞、谢榛学杜最力,沈德潜评王世贞《乱后初入吴舍弟小酌》:“五六正是追往昔也,气雄味厚,不愧杜陵。”*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09页。评谢榛《渡黄河》曰:“‘翻’、‘扫’字,得少陵诗眼法。”*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16页。

明人学中、晚唐诗者亦各有风致,沈德潜多有欣赏,如评曾棨:“子启五言如‘断云京口树,残月广陵钟’,有中唐风致。”*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61页。评沈梦麟《和邵山人》:“晚唐风韵。”*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46页。评余怀《由画溪经三箬入合溪》:“晚唐风格。”*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324页。

(二)“上追前古”

由唐而上,沈德潜主张“上追前古”,明人学魏晋而得沈德潜称赏者,主要为陶、谢二家风格之流衍。沈德潜视陶渊明为“六朝第一流人物”:“陶公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自能旷世独立。”*沈德潜:《说诗晬语》,第202页。推崇其诗寄托之旨。又赞其能承儒家诗教之正统:“晋人多尚放远,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倘幸列孔门,何必不在季次、原宪下?”*沈德潜:《说诗晬语》,第202-203页。因此,沈德潜评明人华察之诗曰:“学士五言,冲淡有陶、韦风,然垢氛已离,未穿溟涬。”*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64页。又评钱秉镫曰:“幼光自抒情性,无意工诗,五言似陶公,亦在神理,不在字句,与高忠宪、归待诏,所谓同工异曲者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98页。以沈德潜诗学思想而言,谢灵运诗合于“深造浑厚”“和平渊雅”,故得沈氏之推崇,明人学谢者,亦因此受到称赏,如评周浈《舟中望九华山》:“善学谢公,‘岩回’十字尤佳。”*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34页。评高叔嗣《在调考功作》:“入理不腐,善学大谢。”*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59页。评皇甫汸曰:“子循古体出入二谢,五言律诗亦在钱、刘之间,与兄子安可云敌手。”*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70页。

三、“明诗其复古也”:沈德潜对明代诗歌史的重构

明末清初诗坛从多个层面对明代诗学展开反思,对于有明一代诗歌史的整体评述,以朱彝尊所提出的明诗“八变”与《四库全书总目》总结的明诗“三变”二家为代表,影响最著。与《明诗综》《四库全书总目》二家之主“变”不同,《明诗别裁集》则是以风雅之“正”来观照整个明代诗歌史。沈德潜认为明诗陵宋跞元、上追前古,试图确立自《诗经》以来的儒家诗教传统,“明诗其复古也”代表了其对明代诗歌史的整体观念判断,同时,他也有意以“复古”作为主线和基调,通过编选《明诗别裁集》的具体批评实践,实现对明代诗歌史的重构。

在《明诗别裁集序》的篇首起笔,沈德潜直接表达了他的明诗复古观念,进而评述整个明代诗歌史:

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而二百七十余年中,又有升降盛衰之别。尝取有明一代诗论之:洪武之初,刘伯温之高格,并以高季迪、袁景文诸人,各逞才情,连镳并轸,然犹存元纪之余风,未极隆时之正轨。永乐以还,体崇台阁,骫骳不振。弘、正之间,献吉、仲默,力追雅音,庭实、昌榖,左右骖靳,古风未坠。余如杨用修之才华,薛君采之雅正,高子业之冲淡,俱称斐然。于麟、元美,益以茂秦,接踵曩哲。虽其间规格有余,未能变化,识者咎其鲜自得之趣焉。然取其菁英,彬彬乎大雅之章也。自是而后,正声渐远,繁响竞作,公安袁氏,竟陵钟氏、谭氏,比之自郐无讥,盖诗教衰而国祚亦为之移矣。此升降盛衰之大略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1页。

在沈德潜看来,以“复古”为旗帜的前后七子是明代诗歌的正体和主流,显示出明代诗歌向风雅回归的趋向,序中“雅音”“古风”“雅正”“大雅”“正声”“诗教”等语词皆是其“复古”诗学观念的反复申说。

表1.明末清初明诗总集编选诗人诗作情况

沈德潜对于明代诗歌史的“复古”重构,主要体现在《明诗别裁集》诗人诗作的编选和诗人诗派的评价两个方面。列表比较《皇明诗选》《列朝诗集》《明诗评选》《明诗综》《明诗别裁集》五部明末清初最有代表性的明诗总集所选诗人诗作的数量排序前十位的简要情况,可以看出沈德潜诗学观念与诸家之异同。

从各集选入诗人诗作的情况来看,《皇明诗选》与《明诗别裁集》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其中,《皇明诗选》选诗数量前十位中有八位属于前后七子成员,《明诗别裁集》亦有六位。《皇明诗选》的编选者陈子龙继承了七子派诗学的复古传统,沈德潜在诗学观念上对陈子龙是非常认同的,因此,《明诗别裁集》既在诗人诗作的编选方面较多参考了《皇明诗选》,同时对陈子龙的评语也经常引用。《列朝诗集》和《明诗评选》则表现出鲜明的反七子诗学的倾向,前十位中均无前后七子诗人的身影,这也是钱谦益和王夫之诗学观念的具体反映,然而却未能真正对明代诗歌史的发展作出合乎实际的评述。《明诗综》反思明代诗坛的门户之争,又力图纠偏矫枉《列朝诗集》,故能够以相对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有明一代诗人诗作,虽对前后七子评价不高,然亦指出其成就得失,选其中三人位列前十。《明诗别裁集》选入诗人诗作数量的前六位,皆是前后七子成员,以此突出明代诗歌“复古”的主体特征;同时位居前十的其余四位分别为明初刘基、高启与明末陈子龙、顾绛,在沈德潜看来,此四人诗歌亦是直追大雅,接续儒家诗教传统的,也在“复古”之列。仅从各总集选入诗人诗作数量前十的情况,就可以大略窥见各家的明诗批评旨趣。以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文本形式而言,可以说,每一部明诗总集都是一部明诗史。沈德潜即是力图通过《明诗别裁集》重构一部不同于此前各家的、从属于自己诗学观念的明代诗歌史。

以沈德潜序中评述的明代诗歌史大略,结合《明诗别裁集》对于诗人诗作的评语,可以具体而微地体察沈氏的复古诗学观念。

首先来看其序对明初诗歌发展的评述:“洪武之初,刘伯温之高格,并以高季迪、袁景文诸人,各逞才情,连镳并轸,然犹存元纪之余风,未极隆时之正轨。”*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1页。具体到条目之中诗人的个体评价,如刘基:“元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逐杜韩,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页。沈德潜推刘基诗为一代之冠,主要着眼于其诗歌具备“追逐杜韩”的高格,杜、韩之诗皆是儒家风雅的典范,以刘基比附杜、韩,用意在表彰其复古,同时,选刘基诗作《梁甫吟》,称为“《离骚》遗音”*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页。,又于《长门怨》诗后引宗臣评语,谓其怨而不怒*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3页。。对于高启诗歌,沈德潜认为其能出入古人,才调有余,此其所长,而以“大雅”衡量之则稍逊:“侍郎诗,上自汉魏盛唐,下至宋元诸家,靡不出入其间,一时推大作手。特才调有余,蹊径未化,故一变元风,未能直追大雅。”*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4页。故所选皆其最上者,能见风雅正声,如选《塞下曲》称“为千古开边者垂戒”*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4页。,《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后评“与少陵《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歌》同一用意,盖惓惓故国之思,意不在教坊弟子也。而诗格在元和、长庆之间”*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8页。。在沈德潜看来,明初的诗歌创作,仍然受到元代诗风的较多影响,还未进入风雅正轨。沈德潜颇不喜欢台阁体诗:“永乐以还,体崇台阁,骫骳不振。”*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1页。故《明诗别裁集》不选台阁“三杨”:“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矣。故解大绅以下,李宾之以前,所收独略。”*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59页。七子派兴起之前,有茶陵李东阳力图革除台阁之弊,沈德潜视其为七子派诗学复古的先声:“永乐以后诗,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后李、何继起,廓而大之,骎骎乎称一代之盛矣。”*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75页。

沈德潜的复古诗学观念集中体现在对前后七子的评价上。在沈德潜看来,前七子贡献在于力倡复古,上追雅音:“弘、正之间,献吉、仲默,力追雅音,庭实、昌榖,左右骖靳,古风未坠。”*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1页。李梦阳有发轫之功:“空同五言古宗法陈思、康乐,然过于雕刻,未极自然;七言古雄浑悲壮,纵横变化;七言近体开合动荡,不拘故方,准之杜陵,几于具体。故当雄视一代,邈焉寡俦。”*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89页。何景明则另开面目:“北地诗以雄浑胜,信阳诗以秀朗胜,同是宪章少陵,而所造各异。”*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12页。李、何又都有振起诗教之功:“洪宣以后,诗教日衰,虽李西涯起而振之,终未能力挽流俗。向微李、何二家,蛙声紫色,窃据坛坫,流极何所底耶!凡信口掎摭者,其论吾不敢取。”*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12页。后七子承续前七子的复古诗学:“于麟、元美,益以茂秦,接踵曩哲。虽其间规格有余,未能变化,识者咎其鲜自得之趣焉。然取其菁英,彬彬乎大雅之章也。”彼时诗坛对李攀龙诗歌的褒贬,大多党同伐异,沈德潜分体而论,自然较为公允客观:“历下诗,元美诸家推奖过盛,而受之掊击,讙呼叫呶,几至身无完肤,皆党同伐异之见也。分而观之,古乐府及五言古体,临摹太过,痕迹宛然;七言律及七言绝句,高华矜贵,脱弃凡庸。去短取长,不存意见,历下之真面目出矣”;又“七言律已臻高格,未极变态;七言绝句有神无迹,语近情深,故应跨越余子”*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93页。。王世贞诗以乐府古体见长,近体则偶有浅率之作,沈德潜对此亦有评述:“弇州天分既高,学殖亦富,自珊瑚木难以及牛溲马勃,无所不有。乐府古体高出历下何啻数倍。七言近体亦规大家,而锻炼未纯,故华赡之余,时露浅率”*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03页。。

弘、正之间,沈德潜所推许者,七子之外又有杨慎、薛蕙、高叔嗣以及皇甫兄弟等人:“余如杨用修之才华,薛君采之雅正,高子业之冲淡,俱称斐然。”*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1页。评杨慎曰:“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附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五言非其所长,以过于秾丽,失穆如清风之旨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42页。;又谓薛蕙“力追雅音”:“西原诗力追雅音,故不落凡近语,览者勿以才情求之”*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47页。;指出高叔嗣宗法唐人的源流脉络:“苏门五言,冲淡得韦苏州体。”*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59页。对皇甫兄弟“古淡”诗风亦有较高评价:“吴中诗品,自高季迪、徐昌榖后,应推皇甫兄弟。以造诣古淡,无一点秾纤之习。”*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169页。

七子派之后,公安、竟陵两派继起,沈德潜以诗教盛衰观之,对两派持批判态度:“自是而后,正声渐远,繁响竞作,公安袁氏,竟陵钟氏、谭氏,比之自郐无讥,盖诗教衰而国祚亦为之移矣。”*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序言第1页。《明诗别裁集》于公安派仅选袁宏道诗一首,对竟陵派则略而不选,可见其对两派诗歌创作和诗歌观念的贬抑。评袁宏道曰:“公安兄弟意矫王、李之弊,而入于俳谐,又一变而之竟陵,诗道遂不复振。人但知竟陵之衰,而不知公安一派先之也。”*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54页。

沈德潜对晚明诗歌评价不高,拔其尤者陈子龙、顾炎武二家,选诗数量均入前十。陈子龙诗属云间一派,嗣响七子派余音,诗学以复古为宗旨,沈德潜对其诗及诗学观念颇为认同,谓能“上追先哲”:“诗教之衰,至于锺、谭,剥极将复之候也。黄门力辟榛芜,上追先哲,厥功甚伟。而责备无已者,谓仍不离七子面目。将蜩螗齐鸣,不必有钧韶之响耶!”*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276页。顾炎武博学于文,尊经重学,力倡回归儒家诗教,故深得沈德潜称扬:“宁人肆力于学,自天文地理,古今治乱之迹,以及金石铭碣,音韵字画,无不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第300页。沈德潜对陈、顾二家有如此之评价,与其复古诗学观念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有意将二家作为明代诗歌史的收尾,贴上鲜明的“复古”标签。

四、结语

《明诗别裁集》在沈德潜的诗学理论体系和明诗批评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古诗源》到《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沈德潜通过诗歌总集编选,构建起其复古诗学的历史脉络,体现出“仰溯风雅”,向儒家诗教传统回归的宗旨。“复古”是沈德潜诗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其中既有其对明代七子派诗学的继承,又包容了儒家风雅正统诗学传统的思考。对于明代诗歌史的描述和评价,自明末以来已有多家,今人谈明诗,仍多在《皇明诗选》《列朝诗集》《明诗评选》《明诗综》以及《明诗别裁集》等明诗总集的理论框架与批评话语之内展开。《明诗别裁集》虽然在明诗文献整理层面存在一些不足,选入诗人诗作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是总体而言是一部包含了对于明诗以及传统诗学反思和总结的一部重要明诗总集,具有明诗批评史上的理论贡献意义。《明诗别裁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沈德潜的诗学观念,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作为明诗批评史上的一个经典文本,启发着我们对明代诗歌批评、总集文献编撰以及传统诗学的发展演进进行更多的回顾和思考。

AnAnthologyofPoemsintheMingDynastyandShenDeqian’sRetroPoetics

LI Ch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nAnthologyofPoemsintheMingDynasty, namelyMingShiBieCaiJiin Chinese, is a highly theoretical collection in the history of poetic criticism in the Ming Dynasty. Through compiling and editingAnAnthologyofPoemsintheMingDynasty, Shen Deqian constructs a complete historical skeleton of his retro poetics, embodying the idea of the pursuit of literary grace and retrospect of poem-teaching 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AnAnthologyofPoemsintheMingDynasty, while pursuing the literary grace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distinct poetic genres, aims to establish his poetic idea of criticism on the poems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are defined as “superiority over poem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ith the literary grace as the legitimism viewing the poetic history in the Ming Dynasty,AnAnthologyofPoemsintheMingDynasty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poem-teaching 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 since Book of Odes, and that “the poems in the Ming Dynasty are retro” also represents Shen Deqian’s complete judgement of the poetic history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eantime, he intentionally adopts “the retro” as the clue and keynote, achiev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ems in the Ming Dynasty through the critical practice in his se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AnAnthologyofPoemsintheMingDynasty. “The retro”, as a key word in his poetics, implies his inheritance from the poetics of the Seven Poets School in the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his reflection of the poetic idea of Confucianism that focuses on the literary grace.

AnAnthologyofPoemsintheMingDynasty; Shen Deqian; anthology of poems in the Ming Dynasty; criticism on poems in the Ming Dynasty; retro poetics

I207

A

1004-1710(2017)06-0108-09

2017-09-1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ZW03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CNU17A030017)

李程(1986-),男,安徽砀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

林漫宙]

猜你喜欢
沈德潜总集序言
序言
序言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序言
《名人传》序言
目录学视域下的地域总集范畴辨析
《清人别集总目》 误收总集考辨
最高枪手的下场
勿忘推恩施惠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关于叙事诸文体录入总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