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煤改气”背后

2018-01-02 23:39江寒秋
齐鲁周刊 2017年50期
关键词:煤改气供应天然气

江寒秋

《中国青年报》近期的一则新闻:保定多所农村小学的学生都搬到了零摄氏度的院子里写作业。不是院子里不冷,而是屋里无气供暖,小学生们只能到院子里晒太阳写作业,冷了就靠跑步取暖。

这不是一件小事儿,连《人民日报》也在12月5日发声:煤改气要统筹兼顾,别让老百姓挨冻过冬。

“煤改气”工程推进以来,对天然气供应过于乐观的估计,使得初尝天然气供暖的华北居民,不但遭遇断供,还要忍受价格攀升。一场始料未及的大规模“气荒”让“煤改气”的推进面临种种问题。

冷冬

11月28日零时,河北首次拉响全省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天然气供应处于严重紧张状态,各地开始限气停气。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在12月1日形势危急,供气量连基本需求的七分之一都不到,医院一则向上级“请求支援”的内部文件在网络迅速流传。华北告急华中告急,一场大规模气荒正席卷中国。

室内温度过低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对于老人、心血管病人等特定人群来说,停暖增加了过早死亡的风险。医院这一缺气,威胁的可是上千条人命。保定新奥燃气赶紧和院方进行协商,承诺保障医院供气。但是,其他地区可没有这么“幸运”。

更尴尬的是,冬天来了雪下了温降了,农村里的小煤炉也拆了,天然气却因为气源紧张、通气基础设施质量堪忧等问题迟迟未来,不少农村老人在被“煤改气”工程打成筛子的房屋里挨冻。

无气供暖还不止发生在河北。《郑州晚报》称,在河南郑州中牟地区,不少居民睡到半夜被冻醒。在寒潮来临之时,数十个小区却出现供暖不足、间歇性停暖现象,当地热力公司的回应是:今年冬季尽量以天然气为能源,不许燃煤供暖,但是当地每天面临近百万立方的天然气缺口。

北方地区参加“煤改气”工程已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近20个省份,环保部今年6月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2+26城市”冬季取暖全面禁煤。“2+26”城市是指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

今年北方的空气清新了很多,北京自入冬以来,PM2.5的浓度至今没有超过250。但另一面是,中国可能遇见了21世纪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受冻现象。

冬季最冷、采暖需求最大的节气——明年1月20日的大寒还没到来,一路走去,中间还要经历冬至和小寒,天,只会越来越冷。

12月7日上午,环保部已下发特急文件,要求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特殊情况可允许燃煤取暖。

气荒

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各方各面都在显示天然气供应的极度紧张状态。据《沂蒙晚报》,山东临沂的出租车司机最近一个月都在“抢气”。的哥们不敢跑长途,担心跑远了找不到加气站。以前24小时供气的加气站有不少已经“无气可加”,早早打烊,而那些还有燃气的加气站外,供气时间只剩白天。

有的出租车断了气只能改喝油,但是每天加油比加气要贵出40-50块钱;挣不回烧油钱的,只能花三四个小时排长队等加气,而气价还在节节攀升,12月初已经蹿升到3.66元/立方米,讨生计越来越难。

11月30日,《中国化工报》称,泰安市人民政府已向山东省经信委行函,恳请增加天然气用气指标。泰安市每日天然气缺口达20万立方米,当地企业遭遇停产潮。

山东一家化工企业,燃煤锅炉已经改为燃气锅炉。如今燃气供应不足甚至断气,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减产或者停工,要么购买用汽车运输的高价天然气。

汽运天然气的价格现在已经超过4元/立方米,一烧起来,企业的热力成本达到燃煤时的三倍左右。而使用燃煤锅炉时,热力成本占造纸成本的5%,如果使用汽运天然气,就达到15%左右了。

断供、告急的不再只是北方,气荒的危机还在持续发酵,并蔓延到长江中小游省市。

12月6日,安徽淮南多处加气站闹气荒,网友拍摄的视频中显示,数百辆出租车排成两条长龙,等待加气。

12月7日,武汉近300家娱乐、工商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遭遇天然气全线停供,《湖北日报》称,武汉天然气供需缺口正在急剧拉大。

为了填补北方巨大的天然气缺口,南气正在加快北上支援的步伐。

中海油和中石油首次联手保天然气供应,将华南地区的海气和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至北方,目前已部分抵达河南、安徽、山东南部一带。

今年7月份公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指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是“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对于这一决定,各地实施起来如火如荼,力争一步到位的落实、全方位的升级。

在这种情形下,天然气的需求暴涨,这两个月来,LNG价格瞬间暴涨,创下几十年来绝无仅有的增速和高位。

9月底中石油发出的天然气涨价通知拉开了LNG涨价序幕。管道气必须保障民用,LNG则成了争夺对象,甚至出现有价无气现象。使用天然气作为发动燃料的LNG重卡最近销量一路下跌,开LNG重卡的司机都打算卖车了,因为烧气的经济效益与日俱减。

据中国能源网,这两个多月来,中国LNG市场供应价从3000元/吨,迅速蹿高到7000多元/吨,涨幅超过100%。12月1日,大庆中瑞挂牌价报9400元/吨,创历史新高。

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面,要求各地发展改革委必须召开LNG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要求企业加强价格自律。但是,在三桶油高度垄断气源的LNG市场,价格处于完全放开状态,告诫会只能成为一种指导,向市场发出降价信号,真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干预价格已经变得很难。

远水近渴

由于中国富煤少油贫气的能源禀赋,天然气供应不足一直是老问题。

但这一次和往常不一样,供需已经彻底失衡,供应量频频告急,市场需求却在供暖季集中爆发。

导火索是过快过猛的“煤改气”工程。

据中国能源网,今冬北京比去年多用气16亿立方米,河北200万户农民“煤改气”用气至少20亿立方米,山东比计划多出5亿立方米。据说因“煤改气”所需天然气消费量近200亿立方米。

再加上工业用气,需求缺口更大,但是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能力又是什么情况?

前不久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尽快建成三天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这也意味着一个严峻的形势:中国多地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连三天都达不到。

2016年底,我国地下储气库实际工作量为76亿立方米,仅占当年2058亿立方米消费量的3.7%,大大低于国际16%的平均水平。

不仅储气量低,储气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冬季高峰和低谷的差值一大,调峰能力又太低,导致了一些家庭有气还烧不上饭,“错峰做饭”都变成流行词汇。

单靠国产气,供需缺口只会越来越庞大,中国只能选择不断提升进口气比例。就LNG进口量,今年前10个月已经增长接近50%。

但是,想要大量进口天然气缓解国内气荒问题,目前来看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管道气运输上,中俄的“西伯利亚力量”东线已经在2015年开始施工,但是真正要帮上忙,达到每年运输380亿立方米的目标,也得到2018年,而另一边的西线谈判目前还被无限期搁置。

大量LNG的运输,就目前中国的港口接受能力,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但是,中国已经在积极寻求向美国进口LNG。今年11月9日,中国燃气公司还和美国一家LNG公司Delfin签署了一份无法律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表示了中国燃气有兴趣采购15年的长约LNG,每年约45亿立方米。

中国的天然气已融入国际市场,目前全球天然气供应相对宽松,价格也处于低位运行,国家以气代煤的政策早已推出。因而,“相关企业,特别是三桶油准备不足,政府部门督促不力,是造成今冬天然气短缺的根本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分析,“这是天然气领域里‘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改革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

他认为,政府部门和企业都需要寻求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解决之道,“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天然气的商业储备能力,加快推进同一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同地区之间的互通互济。”

实际上,这次“气荒”的背后是一场能源革命的尝试——用“油改气”“煤改气”等政策改变北方地区的能源消费格局,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只是用力过猛,短时间内制造了大量的燃气需求,另一边供应端紧张,造成气荒。在一个垄断市场完全放开LNG价格,气价不可避免走向失控。

未来几年里,国内天然气的消费量只会大幅提升,这场“气荒”也还远远没到头。中石油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天然气“气荒”五年内难以解决。

猜你喜欢
煤改气供应天然气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天然气真的供大于求吗?
供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