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8-01-02 13:17董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札记桑娜阅读者

董萍

什么样的学习状态能直抵学习兴趣的核心,突显学习兴趣的价值?这取决于我们对“学趣”的理解。

王晓春老师说:一节好课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哭一阵,笑一阵,而是使学生突然陷入了沉思,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

观念出方法,如果认为学生欣赏几幅撼动人心的多媒体画面,玩几个生动活泼的游戏便是“学趣”,那么,激趣的方法,似乎也变得简单了,投其所好便可。如果是希望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获得超越旧我,获得新知的愉悦,那么激趣的手段,则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自读的方法,培养终生阅读的能力,讓学生感受到观念的奔突碰撞,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与和个性化思维能力。

一、默读入心 批注传情

许多人有这样的读书经验,拿来一篇文章,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完却难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印象,或者有了整体观,又无法在文章苦心孤诣处捕捉幽微的感动。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尤其如是。可见朗读不是阅读。真正的阅读是默读,要静下心来,要入得进去,好文章,尤其需要默读,并在默读时批注。

批注,并不是个新鲜词。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直入文本、少有迂回,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以短词断句来体现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通常我的作法是,请学生学习新课时默读三遍文章,然后在文章空白处,心有所感的地方,圈圈点点,笔墨追录,用三言两语,表达见解,传递感受。

学生写完批注后,在课上交流,将个性的思考、深远的联想和透辟的理解,一一投影展示,并做以简单说明。有时我也将自己的批注展示出来,与学生共享,让他们明白批注是一种老少咸宜受用终生的读书方式。

如学习《山中访友》,有学生在“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一句中圈出“知己”,并在旁边写上“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与树互为知己,轻松坦然,率性率真”,寥寥数语,想得开,入得深。

又如阅读《用心灵去倾听》中“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时,写到“跌落凡间的天使”,“诗意的语言,善意的安慰”;在读到《怀念母亲》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两句话时将“终天”一词注解为“终身”,通过批注疏通了词语;在“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句中将“可见一斑”圈点,并在旁边写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并在课上为同学们讲解这个典故,达到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目的。

以上这些多是旁批。在阅读整篇文章之前或之后,我也会请学生相应地在文章前面写出“眉批”,或于之后写上“尾批”。

如果说默读是走进去,那么批注就是走出来,这“一进一出”,彰显了阅读的力量,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在彼此交流所批所注中,传情达意,共享学习的乐趣。

二、设疑追思 札记舒怀

许多老师有这样的经验,去听一节公开课,如果不借助听课笔记,时隔两三个星期再来评课,已没有多少印象了,无论当时是怎样地凝神与专注。

这个现象提醒我,课上得生动并不等于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我认为至少要包含两个要素:设疑和追思。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指在读过文章后,能够寻根问源。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学生在读了作者记叙的四件生活小事后,依然索问“这几件事,平常人也可能做到,为什么鲁迅逝世就会万人吊唁?”,这个问题,就体现了设疑的价值,既涉及文章选材与主题的关系,又能深入探寻鲁迅生平,生成课外阅读的需要。因此课后,我倡议学生查找五四运动的背景和鲁迅的资料,再用一节课的时间交流,解析鲁迅,最终理解了鲁迅“战而不屈”的精神曾经鼓舞支持了多少热血青年,扶持他们走过看不到希望的时代,万人追悼,不无理由。

在这样的课堂阅读中,学生渐渐形成质疑的思维方式,摸索到解决疑问的方法,即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节课学生已经忘记,但善于设疑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沉淀为更可贵的财富。

若有所思,恍然一悟,“学趣”之花,方才灿然怒放。

所谓追思和札记,则是在新课授后,记录下“我有而他无”的心得体会,深入文章,品出个人的滋味来。

如学完列夫·托尔斯泰《穷人》后,我让学生以《我眼中的____》为题,写出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有的学生写《我眼中的西蒙》,“也许在别人看来,西蒙是那样的不起眼,但是,她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这是一个多么凄惨多么伤感的画面,母亲挣扎着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温暖留给幼小的孩子!小时候,我们半夜里睡觉经常会踢被子,而母亲常常帮我们把袜子盖好,看到我们睡安稳了,才安心地睡下。长大一些,她又为我们的学习拼命挣钱……在西蒙身上,体现的正是这种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情怀。天地间,恐怕只有母亲的心才如此低,把全世界的痛苦都收进自己的口袋,只留下平安幸福给她的儿女”。如此解读,真正体味到了《穷人》的魅力,列夫·托尔斯泰在文章中渗透的人性光辉,照进了孩子的内心,唤醒了潜在的一切美好。

还有的学生在《我眼中的桑娜》中写道“桑娜也很聪明,她担心直接告诉渔夫她抱回了小孩会被骂,所以绕了个圈子,先试探一下渔夫的想法。我觉得勤劳、善良又聪明的桑娜,很有生活的智慧”,这种解读,是僵化的教参书所想不到的,是如此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深入的阅读,个性的思考,合情全理的表达,这样坚持每个星期一次的训练,最后集结为札记,达到了舒展情怀、一吐为快的效果

人们常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类比个性阅读,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知识积淀,不同的心态心境,就会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学习,不是走过路过,挥挥手,不带走一丝云彩的潇洒,是在学过读过后,在细腻的追思中升华、品味。

短小的札记,一吐为快的洒脱,偶一为之,“各自为政”,又可共享“百家争鸣”之乐趣,不亦快哉!

默读入心,批注传情;设疑追思,札记舒怀,这样的激趣方法,可能无法让观课的人看到“乐趣”,但妙趣横生的课堂,“趣”显露于外,更隐含于内。“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难道不是学习的至乐境界吗?如果学校教育不只是要培养会听课的人,更要培养终身的阅读者,那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更具深远的价值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札记桑娜阅读者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护理札记
穷人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韶关札记
《穷人》梗概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旅日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