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自贸区经济效应的研究

2018-01-02 10:31王明铠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1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自贸区试验

王明铠

摘 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红利逐渐巧竭,与世贸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冲突不断加剧。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PSAF(诸(多)边服务业协议)等国际背景给中国的外贸环境与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政策应运而生。至今,我国己经设立了11个自贸试验区,其目的是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通过金融、贸易、投资、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变革,检验中国是否能够满足高标准国际规则的要求,并把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应用在全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贸园区的发展现状出发,围绕中国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从"负面清单"的管理与制度创新与不同行业的角度,对制度动力及不同行业的经济效果进行了综合评判;从系统协调的角度,研究了自贸试验区内外不同发展要素间的作用机制;从经济绩效的角度,检验了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红利。

关键词:自贸区;经济效应;试验

一、选题背景

最近几年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代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试验区)在法制建设、制度创新以及金融项下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定的成就。许多专家学者对改革成果进行了总结,但对于经济效应的研究多是定性的,定量的研究较为缺乏。

(一)国际背景

国际贸易标准的变化使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迫在眉睫。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以TO,签署并逐渐适应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但其基本原则、管理模式与协调机制受到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挑战。美国1994年版BIT范本确定了国际贸易协定的准入前国名待遇、负面清单等管理模式,随着国际化的推进,美国不断补充并完善其BIT范本的主要内容。2012年新一版版本,规定了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履新要求、透明度、环境保护与劳工保护等更高的肚界贸易口槛。这对中国而言构成了新的挑战,构建自己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与主动适应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同样重要。

在此背景之下,作为完善主动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手段,中国一方面通过发展国际多边自由贸易区经济,重新构建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与贸易格局,积极推动FTAF(跨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如民CEP、中日韩自贸区等,消减其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境内关内"的自贸试验区(FTZ),推行"负面清单",开展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解决制度政策障碍,积极适应国际贸规则,更深度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进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

(2)国内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平均年增长率近10%,但近年来经济增速逐年下降,其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需求持续萎靡,出口对经济増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其二是与吸收外资速度逐年下滑相反,中国产业资本对海外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虽然国内卖体产业投资的吸引力在下降,但这似乎没有对就业并带来很大影响,也说明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并没有发生逆转。金融行业的数据与宏观经济环境数据不同步的现象表明,我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而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耍方式和主动选择。

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目的是: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通过完成自贸试验区内的试点任务,促进各领域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在政府管理、贸易、税收、金融等领域;同时也是为了检验中国是否能够适应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并将成功经验在全国复制,加快我国整体开放的进程。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自贸试验区业己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形式和新平台,但由于目前自貿试验区战略的实施仍处于初期阶段,国内对此的研究多停留在战略层面与政策层面,深层次的研究文献较缺乏。

在研究内容上,多在于自贸区的理论、政策创新性、战略意义、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未见有文献全面地对国外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予归纳总结,也未见有研巧能适时对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制度效应进行研究,更未发现有文献研判自贸试验区各发展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或对其经济效应及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研究。

(2)应用意义

当前,进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服务业开放、实现产业经济转型等目标均与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紧密关联,込使得在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机理与表现、影响因素、传导机制、经济效果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开展国外自贸园区的研究,有助于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其失败的教训;通过分析并研究自贸试验区内相关政策创新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及不同发展要素在经济运行中的传导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的修正等提供实践指导;通过对自贸试验区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自贸试验区政策效应的理解,并在政策研究与制定时予侧重。

三、自贸区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历程大体上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结束后的国内自由贸易园区,主要是以减让关税为主,集中在货物贸易自由化上,确立了原产地规则,但是几乎不包含服务和投资领域。第二阶段则把服务、投资领域也纳入在内,关税减让力度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原产地规则更加严格,这一阶段发生在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第H阶段跨国贸易区成为主要形式。在该一阶段中,自由贸易区向跨国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全面取消,投资领域的开放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涵盖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诸议题。

国外自贸园区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热那亚,它是史上首个使用"自由港"运个名字的自贸园区。自此之后,虽然不少国家纷纷建立了自贸园区,但与自贸园区相关的研究还是相对缺乏。在仅存能查阅的文献之中,从经济效应角度而言可以分为否定说(消极效应)和肯定说(积极效应)两种对立的观点。否定说的学者认为,自贸园区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国的福利,为本国经济带来混乱。肯定说认为,自贸园区的建立能对本国带来促进出口、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网络构建等各种积极作用。

四、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制度动力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同样源于管理创新与制度改革,其创新性具体体现三个方面:一是简政放权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定政府权责清单等众多方法,加快了政府部口各种申报审批的效率;二是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经可做到让企业能在一天之内注册成功;三是在金融创新领域方面,上海致力于推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自贸试验区通过管理创新与体制改革给自身带来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使得各类企业均进驻到自贸试验区内。自从自贸试验区挂牌至2015年6月30日,高达24069家商家进驻到四个试验区内。

五、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系统协调性

1958年,福瑞斯特运用系统仿真的思想对企业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后来这一研巧方法被命名为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是一口综合了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是通过硏究系统中的结构来确定问题的本质,系统动力学有五个优越性:(1)当研究数据不足时,此模型能够辨析要素间的因果关系;(2)适用于研究期性和周期性的问题;3)系统动力学方法着重分析导致某个结果的原因,使用"如果,则"的方式,为分析未来给出一种新的方法;(4)此方法能够通过仿真技术来研究复杂的但精度要求不高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从中获取主耍信息;(5)此方法对于处理非线性动态问题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进行长期的动态研究,针对具体问题作出战略性的仿真分析。通过对子系统的汇总分析,并在子系统中加入区域企业总数、入区标准、运营风险等更细致的因素作为辅助变量,建立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总系统。通过总的体系图可发现,上海自贸区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来源于三种因素,区内优惠政策、基础设施投资^心及区内营收总额的増加。区内的优惠政策与基础设施投资额増加了自贸试验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外商投资额的增长,有促进了基础设施投资额的增加;另一方面,外商投资额的增加引发就业数量人口的增加,影响区域经济收入增加总量提振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对整个的自贸试验区的系统产生了正向的作用。同时可观察到区内经营收入的增加将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图显示入区标准表现为阳碍因素,将导致外商投资阻碍率提高,对外商投资额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入区的标准在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中主要表现为对企业在园区投资规模的限制,如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则无法享受更多的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对此可以从三个方向对此进行分析,其一对入驻企业规模的限制,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大型企业的集聚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有利于规模效益与比较优势的形成;其二是中小型企业及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无法入驻自贸试验区而对其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实际外商投资总额及园区的吸引力。其H是否会影响到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

从实际调研的结果来看,各自贸试验区的入区标准设置多分为两类,其一是入驻行业限制或政策的倾向性,该方面是主要化据2015年全国版通用版负面清单"的限制,倾向性政策多针对于不同的自贸试验区特色定位,如上海及广东的前海对金融创新扶植的力度会大些、天津对融资租赁有政策的倾斜,所以对入园标准的限制并不明显;其二是入驻规模与享受政策的挂钩,自贸试验区对享受持殊优惠政策的入驻企业都有一定的标准,如广东南沙自贸试验区的企业总部政策需要认定后,才能享受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返还、办公用房租金的返还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没有与其他区域政策出现差异,但并没有影响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自贸试验区多设置了高科技企业的扶植政策,通过入股、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植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部分地区设置解化器,统一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解化,在统一的地点,通过免除办公租金、科研经费支持等多种政策支持其发展;其H对周边区域的溢出效应需耍更长的时间和数据积累,才能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在第屯章研巧展望中己经提及,不再累述。

六、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绩效评价

在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人们通常面对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子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从小的方面如学校如何评选奖学金、出外就餐如何选择就餐地点、中学毕业后如何选择大学,大的方面如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政府宏观经济采取怎样的调控式等等。若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决策的话,必须考虑到与决策有关的各种有关因素,如选择就餐地点会考虑交通、费用、菜色、环境和口味等因素。又如经济学家常常研究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问题。总而言之,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都是基于一个系统观点而综合判断的。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crachyProcess简记为AHP)能够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并常用于决策问题,是由萨蒂(T丄.Saaty)提出。其原理是通过把复杂的决策问题进行分层,并通过判断每一层的重要性最终给出合意的决策。该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决策方面。常用于解决例如综合评价、估计和预测、选择决策方案、投入量分配等问题。对于错综复杂且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决策者难以作出最佳决策。例如:招聘工作人员时,拟从知识、仪态等方面考核应聘者的综合表现。层次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有力且有效的工具,并广泛应用于决策分析、技术评价、政策分析、规划、预测估计、关联分析、资源分配、评价和选拔人才、冲突解决及其他方面。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参照人对某一事物的思维和判断过程而提出的。

结论:

自2013年9月我国开始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来,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果一直是社会关屯、的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备受理论界关注的重要经济学问题。为此,本文逐级深入,分别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研究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果,即从政策决策的角度研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产生的动力及其对不同产业的影响范围、从系统协调的角度来考察自贸试验区内外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运作情况、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分析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并进行了量化,得到了以下结论:

在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决策上,利用频数法对2014年上海改进版与2015年全国通用版的"负面清单"进行服务业开放度比较,不仅发现2015年版负面清单比2014年的特别管理措施表述更加精确,操作性更强,而且数据上表明2015年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下的服务业开放度为77.57%,较2014年的71.61%增长5.96%,从而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业进一步开放。随后尝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到制度评估领域,并基于此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将自贸试验区所在地域作为利益相关者,构建利益相关各方并纳入政策评估体系,深入阐述其政策制度的动力机制。最后给出了自贸试验区的营理创新与制度改革的三个方向,分别是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完善负面清单的监管和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陈捷.(2004).新制度经濟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 陈森发.(2005).妾藻系绪淳摸理龄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

[3] 付俊文,赵红.(2006).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16-21.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自贸区试验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试验
多穗柯扦插繁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