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皮影花鼓戏引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研究

2018-01-02 10:31陈金强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1期

陈金强

摘 要:光山皮影戏与花鼓戏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音乐之一,将其引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对二者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引入课堂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延伸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剖析引入的具体策略。通过高校艺术课堂有效地提高传统音乐的活力,发挥高校所长激发潜能,将大学生专业所学灵活转化,各专业通力合作,让传统音乐再度焕发光彩。

关键词:光山皮影戏;光山花鼓戏;高校公共艺术课堂

皮影戏与花鼓戏都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至今在全国流派众多,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民俗文化成果斐然,其中光山花鼓戏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至今约有200年历史。光山皮影戏又称为西路皮影,从皮影制作到唱念道白都自成一体,光山把花鼓戏与皮影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这种形式在当地广为流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光山皮影花鼓戏日渐式微,观众不断流失,表演也逐渐失传。保护和发扬传统音乐需要从多方入手,其中引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既能够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又能够扩大传统音乐影响力,让学子们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新观众与新的传承人,是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光山皮影花鼓戏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1.光山皮影戏、花鼓戏现状

自2007年光山花鼓戏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光山的一系列传统音乐都受到高度关注,光山县花鼓戏剧团成立,民间自发形成的花鼓戲班有60余个。虽然信阳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山皮影,但光山皮影戏依然有独到之处。随着时光推移、社会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二者面临了以下三个主要困境。

第一,花鼓戏与皮影戏多是师徒间口传心授,随着老一代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力,许多优秀剧目和唱腔面临失传;

第二,作为地方戏种,方言等因素使得传播中有一定地域限制,观众面不断收缩;

第三,人才不断流失,创新力量薄弱,多年来戏目不再更新,老旧的内容无法吸引新一代的年轻观众。

2. 高校公共艺术课堂音乐戏曲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艺术课堂中音乐课程多为选修课,讲授内容包括中西古典与流行音乐,涉及面庞杂意在普及音乐知识,没有具体的侧重点。在宣扬传统音乐方面,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与建议。

第一,目前未有适用全国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大纲指导,因为传统音乐种类繁多,各地方都有侧重的传统音乐。因而可以分地区因材施教,如光山皮影戏与花鼓戏进高校公共艺术课堂,首先在河南、安徽和湖北三省高校进行推广,更容易与地方资源相配合。

第二,影音资料整理与教材编写都稍显滞后,仅靠文字资料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在田野调查时采集回来的音频材料虽然众多,但未经过甄别筛选和专业制作,直接播放不利于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第三,注重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过于专业化不适用于公共艺术课堂,缺少音乐实践学习。大部分学子并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需要进行普及化和趣味性的传统音乐教学,通过音乐实践可以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

二、 引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的策略

中国传统音乐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传承了劳动人民的精神与智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急需开发的公共课程,高校学子来自全国各地,也将由他们将所学所见传播到全国各地,带动传统音乐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而不同专业的学子,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下,能够结合专业所学与传统音乐迸发不一样的火花,培养其深度思考、挖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1.教学定位

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冯兰芳先生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定位归结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哲学、美学等相结合的一门复杂的学科。教育的目的是用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去探讨音乐艺术与人、音乐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具有艺术与科学素质兼具的创新型人才。” [1]

在公共艺术课堂中的音乐教育中,对传统音乐的教学定位,可设置为深度挖掘本地区传统音乐,将传统音乐与历史变迁相结合,放入宏观的历史人文背景中;又要与时俱进,剔除传统音乐中的糟粕,将其契合时代审美,进步创新的一面呈现出来,以光山皮影戏与花鼓戏为例引申至中国传统音乐。最终帮助大学生建立欣赏各类型音乐的多元化综合审美,提高音乐人文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能够拥有一定的评价与品评能力。

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光山皮影戏和花鼓戏着重介绍,包括两者的起源、发展历史和传承现状,演出时所使用的道具如皮影的制作,经典曲目等,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传统音乐是各地区基于当地历史人文发展出来的独特地方音乐,其中的发展脉络有一定共情。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传统音乐案例,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国历史的过去与现在有更深的认识。

3.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课堂的具体教学,在兼顾了我国幅员辽阔,传统音乐众多的国情下,应利用地域优势,侧重对本地区传统音乐的教学,编写适用于本地区的自主教材,突出地方民情和知名演员。在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乐曲的鉴赏等基础教学之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田野调查得到的光山皮影花鼓戏视频,整合剪辑精选后择优播放,配合当地的民风民情文化背景,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同时加入实践性教学,配合真实演出的道具、乐器,提升学生兴趣。最后也便于邀请地方剧团到校进行演出,有利于与高校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使得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三、 引入公共艺术课堂后的教学延伸

花鼓戏、皮影戏盛行于三省的乡镇、农村地区,其唱腔、唱词及表演内容,都带有显著的农民艺术色彩。在为传统音乐输送观众之余,创新才是留住观众的唯一途径。公共艺术课面向不同专业的学子,能够聚集各专业的人才为传统音乐发挥才能。可以选取不同专业中对传统音乐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团队由老师指导,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平台。在邀请地方剧团来校演出之际,由各专业学子通力合作,由设计专业制作前期宣传海报,新闻专业撰写宣传稿,摄影专业拍摄照片与录制视频等,将各专业学子联动起来发挥所学,既能够提高磨练水平,也能够为传统音乐作出贡献,是双赢的教学延伸方案。

在课堂之外,也应当设立适当的延伸渠道。

1.与其他课程联动

高校各课程之间应相互配合,将课时和作业相结合,解决一门课程时间过少,学习只能浅尝辄止的尴尬。

2.与研究课题相联系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子学术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主要采用学校设定题目和自主申报题目两种方式,可以在学校设题中加入传统音乐,给予一定的经费。

3.与比赛相挂钩

鼓励学生以传统音乐为元素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组织师资力量给予帮助,既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又能够让实践落地,产生各类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作品。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我国人民能够接受世界各地的音乐,但传统音乐在整体音乐文化中占比较低。而文化振兴并对外出口,非一日之功。高校公共艺术课堂应肩负起为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任务,作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将源远流长瑰丽绚烂的本民族音乐,有效地普及给掌握新技术、新观念的广大学子,借此将民族音乐借助新鲜血液重组、升华。一门优秀的艺术,也需要众多观众和不断为其助力的优秀人才。在学校多方面的引导下,能够将宣扬传统音乐落在使出,让学子正确认识了解传统音乐,继而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用自身所学和发展的眼光帮助传统音乐走向更多的观众。引入课堂,走出课堂,解析传统勇于创新,实现以一课带动艺术进步,实现公共艺术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76-77.

[2]周虎. 信阳光山花鼓戏的音乐文化及社会功能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卞小艺. 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