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老师辨治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证治三法

2018-01-03 17:24王春荣陶红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

王春荣+陶红

摘要:介绍陈氏儿科传人陶红临床运用“通、清、调”证治三法治疗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经验。在继承陈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此理论,将“通、清、调”三法分层治疗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因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既有继承又有发扬,独具一格的陈氏儿科之道。

关键词: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性早熟;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2-0004-03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之前、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性发育征象,是小儿常见内分泌疾病,可影响最终身高,导致心理问题。其按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以中枢性性早熟最常见。不完全性(部分性)性早熟是中枢性性早熟的特殊类型,为孤立的性发育表现,不伴有其他性征的发育,包括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单纯性阴毛早现和单纯性早初潮,最常见的类型为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1]。

导师陶红是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儿科名老中医陈叔达关门弟子,陈氏儿科继承人。陈老自创“通、清、调”证治三法,原用于疳积、疳热等证,而陶老师对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用此辨证法收效甚好,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通法肝失疏泄,肝郁化火,治以通肝泄热

1.1临床表现发于早期,以首现乳核伴触痛为主要特征。主症:以乳房胀痛硬块为首发症状,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数。兼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1.2病因病机分析女子以肝为先天,乳房属肝,故女性乳房、月经与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小儿肝常有余,部分小儿禀赋父母阳盛体质,若因疾病或精神因素导致肝气郁结,久之郁而化火,郁而不能行气,气不能布津,津液凝痰,痰气郁结,在乳房处凝结,进而导致乳核的增大,乳房经络疏利不畅,阻塞乳络,不通则痛,故乳房硬结,疼痛明显,为痛为聚。肝失疏泄,气的升发不足,疏泄和发散不力,气机郁滞不畅,气有余便是火,阳气偏亢,升动过度,肝阴肝阳调节全身气机,互为制约的作用失司,肝郁化火而出现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1.3方药龙胆草、柴胡、广郁金、生栀子、黄芩、青皮、夏枯草、山慈菇。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泻厥阴之热。《纲目》记载:“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药品化义》:“龙胆,专泻肝胆之火。”柴胡味辛性平,平少阳之热,能长发阳气,枢转少阳之机,使肝气条达,疏肝解郁,引诸药直达肝经。《药品化义》曰:“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广郁金行气解郁除乳胀。《本草备要》注:“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栀子清热泻火凉血,《得配本草》谓:“山栀泻肝家之火。盖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胆火而和解少阳,治泻在少阳。青皮善疏理肝胆之滞气,治乳房胀痛或结块。《本草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夏枯草清肝燥湿,降火平肝,软坚散结。《本草问答》曰:“夏枯草生于冬末,长于三春,是正得水木之气。遇夏则枯者,木当火令则气其退谢,故用以退肝胆经之火。”《本草通玄》曰:“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山慈菇消肿散结,化痰解毒。乳核触之较硬者,佐山慈菇化痰散结,《本草新编》言:“山慈菇,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

2清法阴虚火旺,火性炎上,治以清热滋阴

2.1临床表现发于中期,以乳房发育伴肿块和(或)乳核为主要特征。主症:乳房肿块有硬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兼证:形体偏瘦,五心烦热,颧红,潮热盗汗,口渴咽干,大便秘结。

2.2病因病机分析阴虚即肾阴虚,而火旺是为相火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为封藏之本,寓元阴元阳,主生殖,且络胞宫连任冲两脉,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殖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小儿肾常虚,“气血未充,肾气未固”,稚阴稚阳之体,加之饮食环境等因素,更易导致肾失封藏,精血不固,阴不制阳,相火偏亢,伤及冲任,冲任通盛失时,天葵萌发过早。日久化火,耗伤肾阴,而致相火偏旺,因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故致乳房增大胀痛。“阴虚生内热”则火性炎上出现形体偏瘦,五心烦热,颧红,潮热盗汗,口渴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3方药知母、黄柏、广郁金、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用药法象》:“知母,……泻无根之肾火。”《医学启源》:“黄柏,……补肾水不足。”知母、黄柏共奏滋肾阴、清虚热。《本草纲目》曰:“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之气分藥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朱震亨《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唯级以黄柏之苦坚肾,则能制龙家之火,继以知母之清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金。”黄柏、知母苦寒泻火,保存阴液,平其阳亢,且能制黄柏的苦燥。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者兼顾,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广郁金行散降泄,性寒清热,既入血分,又入气分。生地滋补肾阴,潜阳制火。《本草发挥》:“生地黄性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治少阴心热在内。”山药补脾固精,充复肾中阴津。《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山茱萸性温,益肾固涩。《本草新编》:“凡火动起于水虚,补其水则火自降,温其水则火自安。……故山茱萸正治阴虚火动之药,不可疑其性温而反助火也。”茯苓健脾渗湿。《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本草纲目》云:“丹皮治血中伏火,除烦热。”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本草汇言》:“泽泻利水之主药。……火泻则水行,行水则火将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endprint

3调法脾胃气虚,痰湿壅塞,治以调和脾胃

3.1临床表现发于后期,以乳房增大为主要特征,一般无乳核。主症:乳房增大无硬块,舌体淡胖伴齿痕,苔白腻,脉滑数。兼证:形体偏胖,少动懒言,倦怠乏力,口淡,呕恶纳呆。

3.2病因病机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使气血得以化生。“脾为生痰之源”,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不足,再加营养摄入过多,日久则致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凝聚不散则变化成痰,痰湿为病,停于肌肤则为肥胖,积于乳络,日积累渐成肿块而发病。脾虚内湿不运,聚而成痰,故形体偏胖,懒动少言,倦怠乏力,口淡,呕恶纳呆,舌体淡胖伴齿痕,苔白腻,脉滑数。

3.3方药白茯苓、生白术、生米仁、炒谷芽、山药、生山楂、炒麦芽、佛手。茯苓入脾胃经,具渗利脾湿之效,能健脾补中、化痰,令气血生化有源,则肝得所养。生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生米仁健脾渗湿。《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炒谷芽消食健胃。《本草纲目》:“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本经逢原》:“谷芽,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山药,淮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医经溯洄集》谓:“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山药为药食两用之品,故极适宜小儿。生山楂消积行瘀散痞。《本草通玄》:“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以求痰消食行脾健。《本草求真》曰:“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炒麦芽药性平和、芳香开胃,为药食两用之佳品,功效消食和中,回乳消脹。既入脾胃经而善消食化积,又入肝经而能散郁行滞、疏肝回乳消胀。《药品化义》:“炒香开胃……主消麦面食积,癥瘕气结,胸膈胀满。”佛手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本草再新》:“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症瘕瘰疬。”

4小结

古代医家对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并无论述,一方面因彼时生活贫苦,多见发育迟缓、疳积,而鲜见该病。但根据本病特征“乳房发育”、“乳房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这一症状,与《疮疡经验全书·卷二》中对“乳疠”的描述相一致,故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可归属于“乳疠”[2]。

陶老师认为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肝肾脾关系密切,乳房为肝经的行走之处,且肝经又包绕阴器,故女孩性早熟的最突出特征是伴有硬结的乳房隆起。按照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有肝郁化火型(早期)、阴虚火旺型(中期)、脾虚痰湿型(后期),或三者为病。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具有“肝常有余”、“肾常虚”、“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肝肾同源,若肝旺则疏泄失调,久之木火妄动,肝火引动相火;脾湿健运,土反悔木,肝失疏泄,则致肝郁化火,灼津炼液为痰;“乙葵同源”,精血互生,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易失疏泄,郁而化火;以上均可导致天葵萌发过早而致女孩单纯性乳房早发育。

陈叔达为上海市嘉定区名老中医,其生活的时代为物资匮乏的时代,其时代特点决定了小儿的发病热点以疳症为多见,包括疳热、疳泄、疳积等,以此为基础,陈老自创“通、清、调”三法分层治疗大法。即先用通法除去胃肠积热,其代表方为清利剂;次用清法除低热和余积,代表方为清凉汤;最后用调法调理脾胃功能,代表方为养胃汤。应用于临床,每收奇效。而现代小儿疾病的发热特点已与陈老时期不同,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疳症临床鲜见,代之以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性早熟等。故陈氏儿科传人陶红医师则在继承陈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此理论,将“通、清、调”三法分层治疗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因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既有继承又有发扬,独具一格的陈氏儿科之道。

参考文献:

[1]林甦,杨文庆,俞建.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性早熟(修订)[J].中医儿科杂志,2016,12(3):1-5.

[2]林亦鑫,陈伟斌.中医辨证治疗女童性早熟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6):1093-1095.

(收稿日期:2017-09-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医药治疗
何氏肚脐贴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72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分析
中药汤剂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临床观察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中医药辨证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28例临床观察
关于对鼻窦炎临床诊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