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暑假”谁之过

2018-01-03 12:06
时代青年·视点 2017年9期
关键词:游学月薪培训班

今年暑假刚开始,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自媒体上热传,文章中的女儿过一个暑假要35000元。其中,去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请阿姨照顾,5000元;再加上钢琴课、游泳班、英语、奥数、作文培训费,这位在广州企业当高管、月薪三万出头的妈妈,一月收入竟负担不起女儿的暑假,引起热议。

如今,暑假已过去大半,各种旅行团、夏令营、暑期班还在继续,关于“暑假你给孩子花了多少钱”成为牵动社会神经最多的热门话题。

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余温还未散去,

随后,南方都市报记者随机调查了朋友圈里的20名家长,结果发现,超过七成的家长今年暑假在孩子身上开销都超过万元,有四位家长开销超过2万元,还有一位家长开销超过3万元。大部分家长都表示,一个暑假花销超万元是标配。

“现在生活水平好,物价也一年比一年高,什么东西都贵,万元开销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标准。”

暑假是学生一年中休息时间最长的假期,学生经过暑假的休整,可以在新学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新阶段的学习。然而,现在暑假却成为了很多学生的“第三学期”,家长花费大量金钱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辅导班,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家长的出发点虽好,但是这样做法反映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

专家分析认为,家长盲目给孩子们大量报读培训班,将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增加经济负担、挤占孩子假期、引发家长焦虑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无人看管、家长心理焦虑、公共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造成的。那么,如何可以避免家长在暑假期间变相给孩子们“增负”,还孩子们一个快乐、自由的暑假呢?

政府要加大社区服务的投入,发挥社区在家庭服务方面的优势。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坚持科学育人。增加公共教育资源的输出,满足社会的期望。通过上述努力,孩子们将能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更加公平的起跑线和更加快乐、自由的暑假。

“天价暑假”是教育炫富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引发媒体热议论,一些媒体指出这是教育炫富行为。一个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无法撑起孩子暑假,只能说这个妈妈太有钱了,至少比很多家庭有钱得多。不知道她是想抱怨暑假孩子开支大,还是想炫耀自己很富有,又要送子去美国游学,还要专门请一个阿姨照顾女儿。谈论孩子暑假开支的问题,要是换着一个有上亿资产的母亲感慨“坐拥上亿资产,还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孩子一个暑假要聘请三个私人教练练习马术、高尔夫、网球,要去美国、英国、日本各一次,这会让人“共鸣”呢,还是觉得这是在炫耀,故意“拉仇恨”呢?

孩子假期补课多,既让孩子学业负担重,又让家庭经济负担重,这是需要综合治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一些普通的家庭,为送孩子去补习班,日子过得很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面临无法排解掉的焦虑——别人孩子都在补课,自己的孩子不补担心掉队。但是,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不理性消费,也推高了教育消费,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其中很多支出是有钱人的“任性”,并非是对孩子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厢情愿认为对孩子好的。每个人都应当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孩子的个体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假期生活,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把孩子过怎样的假期生活作为攀比内容,会令每个家庭不堪重负。

有一些假期补课,是大家都无奈感慨难以轻松对待的,即学科补课。调查显示,子女教育支出成为很多家庭的最大支出,对其他家庭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然而,让孩子一个假期上五六个培训班,而且强调高端、大气,什么班价格高报什么班,送孩子海外游学,等等,这些就属于家庭自找的了。孩子自己愿意去上这些培训班吗?上了这些培训班,他们有自主支配时间吗?培训班要看实质还是看外在噱头?父母是不是以为花了钱给孩子报了那么多班,就可以给孩子组合出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了呢?

出国游学现今变为时髦,可这也要结合家庭实际和孩子实际,现在家长似乎觉得不送孩子出国游学没面子似的。有家长根本不关心游学究竟有什么收获,只是想着可在朋友圈炫孩子去美国游学了,这种心态直接制造了游学的乱象,游而不学普遍存在。因为游学机构看准了家长的这种心态,就搞一些游学的噱头,说是名校游学,其实只是到名校校园里兜一圈。有家长报怨游学价是天价,收获不大,要求有关部门管管,可就是有关部门管,也不可能管社会机构搞的游学的价格,因为这是市场定价。国外游学有其价值,可以开拓视野,感受国外学习,但是,不游学也不会让学生就差了什么。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送孩子,没有条件的家长不送,也不要觉得这就亏了孩子。

不要认为舍得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就是好事,也不要以花钱多少来衡量教育效果。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但要用对地方、保持适度,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教育支出、消费上搞盲目攀比。对于政府应该保障的公共基础教育,由于不均衡而导致家长的择校、暗中使劲,并由此带来的家庭教育支出增加,这需要政府部门解决;但对于月薪三万还不能支撑孩子过暑假这样的问题,那需要家长自身多思考——这样的支出是否合适?

谁之过,谁之伤?

8月12日,游客冒雨在清华大学校门外排队等候入校参观。暑假以来,不少游客带着子女蜂拥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一睹中国最高学府的风采。

家住上海的朱女士刚刚带两个女儿从英国参加完夏令营回来。14天,22000元人民币,加上来回机票、住宿,超过14万。习惯了住大别墅、出门住五星级酒店的孩子第一次尝试跟别人合住一个十几平米的宿舍,心理肯定有落差,但后来孩子适应得不错。这种“接地气”的“吃苦”锻炼让朱女士觉得還算有收获。

朱女士说,孩子所在的国际学校,每到假期孩子们都会去某个国家旅行。通过旅行一方面增长孩子见闻,也能密切和同学的联系,如果什么都不参与,孩子难免有被排斥之感。

这股风气也逐渐蔓延到大城市公立学校,开学后“你都去哪些国家玩了”成为同学间的热门话题,这让只在国内旅行的同学都不好意思。于是有的家长咬咬牙也要让孩子出国开开眼界。

像朱女士家这种实现财务自由的家庭在中国并不是多数。她基本每年都会让孩子出国两三次,二三十万的费用在她看来“很平常”。而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日益增加的寒暑假开销,越来越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在某自媒体一项《你家孩子暑期消费总额是多少?》的调查中,选择5000元到10000元占52%,10000元到20000元占25%,20000元到30000元占9%,30000元以上占13%。

虽然一半以上的家长选择了5000元到10000元这一“最低档”,但更多人表示怀疑,那些月收入不到5000元、10000元的家庭怎么办?面对价格不菲的暑假,很多“80后”、“90后”怀念自己吃着冰棍、在家看着《西游记》、出门疯玩的童年。

除了出国游学这个大头,报班也成了暑假花销的另一大开支。除体育、艺术特长等各类兴趣班外,英语、数学、语文等各类补习班在学龄儿童中持续火热。家住北京的梁女士给孩子暑假报了八个班,除了语、数、外,还有跆拳道、羽毛球、绘画、钢琴、小提琴。她说家里没人照看孩子,只好让孩子在各个班里呆着,也许还能有所收获,但相应付出的各类支出就是过万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补习班的热销与家长“弯道超车”的心理直接相关,很多家长把孩子暑假安排得满满的,希望孩子利用假期多学一点,走在其他孩子前面,这其实是教育的功利心理,但在中国当前环境下一时很难改变。

其他五花八门的暑期班还有领袖气质培训班、皇家马术、儿童高尔夫、名师教国学、名校夏令营等,当然价格都以上万计。这与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中产阶级想提炼孩子的修养有关,但是否能有相应收获,则因人而异。

储朝晖表示,其实,每年夏天几乎都能见到海外游学、各种主题的天价夏令营、暑期班的报道,这其中固然有媒体周期性新闻热点,也不乏相关营销机构等幕后推手。家长应对此理性看待,对于选择多少钱的出游、报班,则应量力而行。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爱和时间上的付出比金钱的付出更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好事,但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决不等于花了多少钱。”储朝晖说,真正有意义的暑假是让孩子能自己支配時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现在的孩子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这值得深思。

猜你喜欢
游学月薪培训班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蔡崇信:我为什么敢放弃580万年薪,拿500月薪跟马云创业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