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2018-01-03 13:15刘蒙
时代青年·视点 2017年9期

刘蒙

摘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是孔子的主张,也是顾炎武提倡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更应是求学之人学习和借鉴的态度,至今仍有很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为学;博学于文;处事;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源自《论语·颜渊》:“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行己有耻”源自《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故“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最早为孔圣人的主张,之后便被顾炎武先生总结起来并成为其所提倡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当然,也当是求学之人理应学习和借鉴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关于“博学于文”,《十有五而志学》一文曾记载了孔圣人的言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孔子少时便已经立志学习,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他终身未变其志,直至到了老年也依然很好学,自可说是历久弥坚,他之所以可为圣人,好学是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孔子在上文的叙述中显示了自己精神发展的六个阶段,从志于学到而立,从不惑到知天命,再从耳顺最终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每一种境界的到达都是一场自我修行。古籍载道,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已经饱读诗书,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而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却仍然在虚心地向文学大咖们请教、学习,例如《大戴礼记》中就记载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关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是通过孔子弟子们的记录,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孔子曾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多数读书人从小便已熟记的文章,如今细细品来,在回味的同时,也不禁为孔子的好学与谦虚所折服。身为求知者似乎更应见贤思齐,好好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过渡好精神发展的六个阶段,拒绝成为肤浅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好的气质与言行并非没质量的夸夸其谈所能收获的,理应好读书且读好书。当然,孔子所说的学习是包括求知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而笔者所理解的“博学于文”与孔子的主张不谋而合。求知,不仅要广且深,更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

“博学于文”是包含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例如,文学作品中的于连满腹学识,却因贪恋权钱,故而落得个被绞杀的下场;道林.格雷很帅,却干完了丧尽天良之事,故结局悲惨,变成又丑又老的怪人;贫穷自尊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学识渊博,却终因想“成为拿破仑”而变成杀人犯,虽然社会原因是他们最终犯罪的主要原因,想要迈进上流社会是造成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但真正让他们堕入万劫不复之地的则是那颗日渐丑陋贪婪的内心,总之,是品德修养出现了问题。无论你的家庭有多么的贫穷,无论你的自尊有多强烈,无论你的理由有多么的充分,无论你的学识有多渊博,错了就是错了,一意孤行的迈入犯罪就终会自食其恶果,因而,求知者在求知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品行的修习。日行一善总归让人心境澄澈,相由心生,常怀感恩之心,自然不会沦为道林格雷之流。当然,人各有志,倘若你想得到的是家财万贯、是位高权重,切记,依然要记得自己的初心,注重修习自己的品德和良心。

“行己有耻”,顾名思义,落实到了处事之道上,孔圣人便是既好学又肯学以致用的大家。孔子特别重视“行”,《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尔》),“行”是他教育的基本内容,他曾教导他的学生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要求学生们要少说话多做事,这是一种实干精神,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提倡的一种精神。“雷声大,雨点小”的处事风格最为惹人厌恶,埋头苦干勤恳耕耘的人却往往会一鸣惊人,他们的斗志都在自己的行动中,而非耍在嘴皮子上,所以,知行合一甚为重要。孔子也曾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行己有耻”,“耻”为羞耻之意,强调了身体力行,做事更应该有羞耻之心。一如文首所讲,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为“士”呢?孔子说:“做事有羞耻心,出使外国能不辱使命,便可以称之为士了。”子贡接着问:“那次一点的呢?”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称赞他尊重兄长。”有羞耻之心,在现代这个社会中是很难得的,所以也越发珍贵。漫天泛滥的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论都要求现在的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抛弃自己的脸面和羞耻之心,很多被洗脑的年轻人便振臂一呼,抛弃掉了自己的羞耻,顺带扔了自尊,一个没有道德底线,没有羞耻之心的“成功之人”,算成功吗?“行”固然重要,但没有了“耻”,便没有了一个度量的标准,准确说来,羞耻之心是用来充当“行为”合适与否的一个度量衡。所以孔子的知行统一观不是一般地要求学以致用,而是主张“行笃敬”(《卫灵公》),他指出,一个人言而有信,行为笃敬,即使是到了荒蛮的国家,也行的通,反之,就是在本乡本土,也是难以行得通。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一件事坚持不懈,并保持一个羞耻反思之心,就是为人处世很好的一个表现。如今的求知者们会面临更多的学习挑战,也更应该做到“行已有耻”这一点,身体力行、坚韧不拔地去做好每一件事,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相似例子,进而找到学习的榜样和反思的对象。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将这两个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完美结合,是每一个学者理应追求的,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掺假,更不得有丝毫的含糊,当然,身体力行是更高层次的一个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讲,做到这两点是需要很大的耐力和坚持的,一个人要想博学于文且有所作为,那他的必要条件是要如孔圣人一般,真正静下心来且甘干寂寞,更要不惜皓首穷经,苦心钻研历史文化的精华,绝对不能心浮气躁,以一种功利性的态度和蜻蜓点水式的方式去读书学习,装点门面的知识在专业面前只会贻笑大方。目前,现代社会中存在一种“伪儒”风,大多是一些读书少的人装点门面的一种手段,“暴发户”的思想心态暴露无遗。英伽登的文艺观认为,文学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印刷品不属于文学的艺术本身要素,它只是构成它的物理基础,由此可见,买了一本书而不去阅读它,它还只是一本植物和符号语言的合成物而已。本来读书无错,错的只是看待这件事情的心态,不管是装点门面的“伪儒”,还是批判国人的不自信媒体,都体现了国人现在对待读书的一种不健康的心态。的确,在世界范圍内,国人平均每年读书的量几乎是全球最低,但其实前景依然可观,中国现在的教育正在一点点改善,国人的求知意识在经历了早期的断层之后,也在慢慢复苏,加之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书虽有弊端,但也让国人随时随地更容易接触新知识。一味的批判并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看待和反思才能寻找出路。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是内心的追求,更会对知识融会贯通,而今天的人是为了别人而学习,大多是应付门面和应付人际关系。所以,当下,求知者们首先要端正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沽名钓誉总是很难完善自己的内心需求。无论是个人,还是扩展到大众,是求学亦或工作,都应该竭力真正做到“博学于文,行已有耻。”